最后的舞者

最后的舞者

最后的舞者

《最后的舞者》是一部澳大利亚影片,是由布鲁斯·贝尔斯福德 执导的。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原故事版本就是1979年李存信的叛逃事件。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来自中国北方农村的男孩,现实中的男孩李存信经历是这样的······

李存信出生在1961年,等到他上小学时,文革已经开始、

1970年,文化大革命进入后期,由原北京艺术高校组合而成的五七艺术学校,为了确保生源质量,建立了专门的工作组,提前下到基层,进行海选。那一年,李存信刚满十一岁。

1971年,寒冬时节。几个穿着军装的人进入冰冷的教室,44个小孩全体起立,高唱“东方红,太阳升”。几个人仔细端详着每个小孩的脸,很快,他们选了一名漂亮的女生。

在他们即将离开时,一旁的老师突然拉起一个小男孩,说:“等一下,同志,你看这个小孩如何?”

这是李存信儿时最深的记忆。在此之前,他原本是山东青岛一个普通农家的孩子,家里兄弟七人,他是老六。家里很穷,每天以地瓜干为主食。

检查身体时,他们让李存信脱去衣服,量了身体的每一寸,最后做“拉腿”。这个穷苦的孩子本能地感觉他的生活可能会改变,竟没喊一声疼。通过层层选拔,李存信成了“山东省15名幸运儿”之一。自此,命运彻底改变。

在北京,苏联式艰苦的芭蕾舞蹈基础训练,让李存信极度不适应,每天都是练基本功,绑沙袋压腿,脚尖旋转行走直到双腿麻木、浑身被汗水湿透为止,还要学习音乐、文化和没完没了的政治课。在一位老师的鼓励下,他发誓要成为全世界最优秀的舞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弹跳能力,李存信在腿上绑着沙袋,每天早上5时起床,开始跳楼梯。晚上,在大家都睡着的时候,他在漆黑的教室里点燃一支蜡烛,在黑暗中旋转……

7年后,李存信成为全校最好的学生之一。而文革,也在7年的腾挪旋转中结束。1979年,李存信18岁,五七艺校停止招生并解散,艺术院校的教学得到恢复。此时,命运的指针又将他带向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那年,美国一个文化代表团访问中国,休斯敦芭蕾舞团的艺术指导本·斯蒂文森(Ben Stevenson)是代表团成员之一。他非常欣赏李存信,邀请李存信去该团参加一个6星期的暑期训练班。无法想象,这次休斯敦之行,对当时的李存信造成多大的震撼。在美国,李存信知道了芭蕾的不同,知道了艺术的个体和自由的表达。

1979年11月,比原先的计划推迟了一个多月后,李存信第二次离开中国,这一次,他要代表北京舞蹈学院在美国待上整整一年,然后,返回中国,重新振兴搁浅多年的芭蕾教育。

但是,一切都随着一段爱情的来临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美期间他爱上了一位美国女孩,并在离开美国的前3天,和女孩登记结婚。为了此生第一份爱,1981年4月,李存信在临回中国的前三天“叛逃了”。

在当时,无疑是个大事件。李存信被当作“叛逃分子”,滞留在中国领事馆里整整21个小时。中国领事馆外面,挤满了大量的记者,此事上报给了美国当时的副总统老布什(George Bush),最终由他出面,向中方高层求情,李存信被释放。

此后,李存信的芭蕾事业一帆风顺。在休斯敦芭蕾舞团的十多年里,他成了剧团无人可替代的王子,并获得了世界芭蕾舞蹈大赛的一枚铜奖和两枚银奖,成为《纽约时报》评选的“世界十大优秀芭蕾舞演员”之一。

1995年,李存信退出了芭蕾舞团。退役前,他用了两年半上夜校拿到金融文凭,现在已经是澳大利亚最大股票公司的经理人之一。

李存信的第一次婚姻,因为两人的文化差异,以失败告终。几年后,爱情之花再次绽放,他和搭档—跳公主的玛丽·麦肯德丽(Mary Li)坠入爱河,并有了三个孩子。

2003年,作为毛泽东时代的最后一代舞蹈人之一,他出版自传《毛的最后的舞者》(MAO's last dancer),这本书常年畅销,澳大利亚几乎人手一本,它的影响,甚至到达南非、巴西等30多个国家。再之后,该书由澳大利亚改编成同名电影,热销西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休斯敦   文化大革命   贝尔   芭蕾舞团   沙袋   澳大利亚   美国   芭蕾   文革   北京   中国   舞蹈   小孩   孩子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