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的相声门道:合适的场合用合适的技巧

一百五十九章、郭德纲的相声门道:合适的场合用合适的技巧!

郭德纲从艺三十多年,他现在对相声有着天大的自信,知道如何迎合观众,知道啥场合说啥样的段子,知道啥样的包袱能响……也就是说,郭德纲对相声的门道门清。故此,他在2014年11月2日才敢在微博发文:“有孩子询问相声学唱的尺寸问题。我笑道:合适的场合用合适的技巧。符合当场观众的口味就是对的。小范围演出,台下观众是演唱的专家,那就必须讲究。调门低些、尖团字注意、用气咬字要准确。但几千人的体育馆,就要洒狗血,顿足捶胸脸红脖子粗,拼了命地喊。这是艺术生存的技巧,到什么台口唱什么戏。 ​​”

郭德纲这番话可以更通俗地讲,就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遇到人说人话,遇到鬼说鬼话。小范围的演出,台下的观众又是专家,那么就要拿出专业水准;在体育场,几千人、几万人,必须把气氛哄起来,感染大家的情绪。说明白点,郭德纲这是典型的“看碟下菜”,对观众进行甄别,对场馆进行甄别,然后再考虑要说那些段子。一句话概括:什么样的听众,说什么样的相声。

郭德纲的相声门道:合适的场合用合适的技巧


郭德纲的相声门道:合适的场合用合适的技巧

先解释一下相声术语:所谓尺寸和劲头,其实是一个意思,指的就是讲话的节奏,以及语气、表情、音调等等的配合,就和音乐中的节拍差不多。通俗的讲就是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讲合适的话。但什么是合适的时间,什么是合适的方式,什么是合适的话,这些都没法一一量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其实,关于相声尺寸问题,郭德纲在2013年2月24日也有回答,他说:“有孩子问:相声在哪演最合适?我笑了:在哪都合适。在茶馆演,演员和观众都是为了自娱自乐。小剧场演是为演员自己,大剧场是为普通观众,体育馆演是为演员家属。相声大赛是为名,内部包场是为利,出国商演是名利兼得。至于电视上演,是为了不听相声的人,让你认识我。一千人看完留下一个喜欢的就值了。 ​”

这段话的核心,其实就是对观众进行分层分级,大概可以分几类:不听相声的、可听可不听的、爱听相声的、超爱听相声的。另外,不同场合说相声,目的也不一样。茶馆说相声是为了自娱自乐,小剧场说相声等同上班,大剧场说相声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参加相声大赛是为了出名,说包场相声是为了获利,出国商演名利双收,上电视说相声纯粹是为了扩大影响,在不喜欢听相声的观众那里留个名而已。


更早些,2011年11月26日,郭德纲在长安大戏院唱评剧,楼上楼下全满。于是郭德纲发微博:“昨晚,北京長安大戲院,評劇《阎罗锅抢亲》圆满成功!楼上楼下全满,灯彩佳话皆大欢喜。看来,剧目合适演员敬业,传统艺术是有市场的!艺人一定要懂专业明市场,花開花謝春不管,水寒水暖魚自知。今晚,大型评剧传统喜剧《王华买父》即將上演,我很期待.... ​”

郭德纲德云社定位准确,找到了自己的出路,也有了自己的市场。可是评剧、京剧呢?郭德纲也在实践中寻找戏曲的出路,一条能自己生存下来的出路。实践中郭德纲发现,戏曲的出路还是要“合适”:合适的剧目 + 演员敬业。演出内容不能贴近观众,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那么,演员再敬业也是唤不回流失的观众。相声之前之所以凋零,就在于逐渐流失观众。戏曲也是这样。


在2011年8月,岳云鹏有了烦恼,就求助于师傅郭德纲:“昨天下班到师父家中,聊了聊我对电影的忐忑,师父说:艺术是相通的,也是需要实践和借鉴的,电影用的着相声的幽默,相声也需要电影的表演形式,演员要向多方面学习,都是给观众送去快乐。还是那句话:跑龙套不可以,主演是可以的!”

其实,岳云鹏还是没有正确理解师父的意思,郭德纲说的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多借鉴参考其它艺术形式对相声表演有帮助。主演固然好,但合适的题材打个酱油也未尝不可。我反对的是抛下相声专业,专心致志地在影视业串戏,那样既不会成功,也不会有出息。影视观众记不住你,相声观众也忘了你,全得耽误。听话,你是好孩子。”郭德纲的意思很明确:不能抛下相声而把影视作为主业,结果肯定是鸡飞蛋打;即便是在影视中出任主演,但一定要是合适的题材;即便是合适题材,出任主演,也要明白自己只是个打酱油的。如果离开了德云社,那么你的影视路子也死了。

看吧,郭德纲想得很清楚,也很明白无误地把这些告知弟子们。

2016年7月,岳云鹏在外面拍戏几个月,他给师父留言道:“师父,我在外面拍了几个月,您知道我多想相声的舞台吗?几纸合约签出去我后悔来不及了。给我点时间写新段子,明年我回归小剧场。”郭德纲看到徒弟的留言,回复道:“嗯,哭着喊着要拍戏,那玩意有什么意思。对于相声演员来说,拍戏就是粽子月饼元宵,偶尔吃点得了。拿那个当主食,说明没饭了。”

这个岳云鹏,对师父的话是听进去了,还是没有听进去?


而对于表演技巧的运用,郭德纲的说法是:每个演员的表演技巧和侧重点都不同,没有对错之分。我们要尊重观众,对得起每张票钱。至于网络上的指责不必往心里去,允许每个人用自己的理解去想象戏曲。至于有些位看戏表演技术家,通过痛心疾首的逞能、像真事一样的点评来抒发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要理解但不必理睬。天天解释这些,还唱不唱戏了?

这段话可以说,郭德纲通过多年的摸索,已经对各种技巧娴熟于心了,对技巧的理解也与他人不一样,那就是:这个技巧不惜适合这个演员。中小学语文课堂上整天讲“不能以老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移植到曲艺行当,那就是“不能以专家的理解,代替演员的实践”。专家可能说的头头是道,但也有可能是云山雾罩,把演员说迷糊了。一个好的演员,必须有自己的主心骨,必须自己用心用脑来解构作品,然后用自己能驾驭的技巧来演绎作品。换句话说,就是“演自己,让别人随便去说吧”。如果一个演员没有了自己,总是活在那些所谓专家的话语了,那么,这个演员可能就是个木偶而已。


技巧在个人,演员演的所有作品,其实都有个人的色彩。京剧之所以有那么多流派,就在于每个流派的创始人在演出的时候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才形成了流派。郭德纲在2014年9月4日的微博中说得特别清楚:“相声是一种谋生的手艺,和剃头、修脚、种菜、卖报、炸油条、当总统一样,无非是个工作。记住一点,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技巧说不同的相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别听闲话,别受怂恿。另外,别和其他领域的人才探讨相声专业技巧,因为也没有任何工厂请咱们指点技术革新问题。好好说相声,挣钱养家。”

相声是有技巧的,京剧是有技巧的,这些技巧的运用,都要看对象,看场合,看作品。如同老师讲课一样,从来都是根据学情、场合、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各种技巧。用何种技巧,需要演员自己根据个人实际做出判断,而不是完全听从别人的说辞。尤其是,不要和不懂的人讨论你的专业技巧,因为这是对牛弹琴,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


郭德纲关于什么场合用什么技巧问题,多次讲,翻来覆去讲。可是,理解这些的有几人?郭德纲讲这些,都是几十年历练的精华总结。他说来可以说是苦口婆心:“我幼时学艺,评书开蒙。这些年,数十人的茶馆说过,几百人的小剧场说过,千人的民族宫说过,几千人的北展也说过。不同场地有不同的技巧,小茶馆可以拉家常、不给书听,台上下几十人互相哄着玩。大剧场最难,因为一张票钱就够茶馆包场了,所以算另一种境界。”


当然,郭德纲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他永远走在创新的路上。他在2010年就说:“我挺感慨,每段老活都是前人心血,同行们真应该尊重传统。六成老技巧,四成新理念,再加上天赋和勤奋,才能说好相声。妄言创新,诋毁传统,使得相声有了今日的尴尬。再加上某些人德薄而位尊,力小而任重,唉!我替他们臊得慌。”

郭德纲重视创新,更重传统。现在的问题是,不少人,不少主流相声界的人一直在谈创新,在强调创新,可是他们早就忘记传统了,忘记老祖宗创造并流传几千年的精华了。虽然相声只有一百五十年历史,但曲艺的历史很悠久,有着很成熟的表演技巧。

创新的基础是继承,如果没有传统的继承,创新也将成为无源之水。很可惜,相声那些老贯口不少主流相声演员不会说了,他们一辈子演的,就是电视上大家看到的那几个经典段子。

关于这一点郭德纲在2015年7月26日说的很清楚:“越来越觉得传统艺术的没落,主要是由于盲目创新。抛开艺术的规律,为资金创新、为得奖创新、为创新而创新。一堆内行围着一堆外行,玩得可开心了。评剧象歌剧,京剧象越剧,剩下的象话剧加唱。曾有曲剧作曲家拿着作品对团长说:您看哪里还像曲剧,我还改! ​”

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创新不够,而是要回归,回归传统,回归本质。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弄通弄懂了,才能翻陈出新。


好吧,今天说得有点专业,不知道你听明白没有?如果你没有听明白,那是我的语言有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相声   合适   茶馆   评剧   技巧   门道   段子   戏曲   京剧   师父   出路   观众   演员   传统   艺术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