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从大槐树下移民,为何乡音不同

诗人贺知章有首普及率非常高的诗,几乎凡是上过小学的中国人都可以随口吟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说明,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乡音几乎不会改变的。即使有些变化,也有刻意为之的嫌疑,除非是特别小的时候到了异地才可能会改变。

小编有一次坐火车,旁边几位聊天打电话,一会儿陕西话,一会儿又是我听不懂的话,于是奇怪问他们。

据他们说,在清朝时期,他们的先人来到吉尔吉斯斯坦,在这里开启了他们的生活。由于他们人数比较多且集中,依然使用的是陕西话。经过一百多年的历程,后代们肯定也学会了当地的方言,而陕西话由于每天都在使用,自然也流传了下来。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我们北方许多地方的人都有的一个共同家乡,山西洪洞大槐树。

关于具体有多少人从大槐树下奔向四面八方,不是本文的重点。

按道理来说,当年从大槐树下移民的,应该都基本差不多的山西话才对。可现实是,河南河北各地的方言都不一样,甚至千差万别。

据说,明朝初期移民的时候,河南河北由于连年战乱,导致人烟稀少,所以政府才大规模的组织移民。

那么既然人烟稀少,移民过来的不可能一人占一片地方,大概率会是一拨移民群居。这样在没有机械的时代,只有群居才能保证生产生活。只要是群居,按说原来的乡音大概率不会出现大的改变。可事实是,我走过河南河北山东很多地方,口音和山西话相去甚远,几乎没有听到过山西的元素在里面。

所以说,我是百思不得其解,只能求教各位条友了。

最后说一句,各种地域黑别来这里,因为往前推几百年,咱都是从大槐树下移民过来的,说不定还有可能是亲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乡音   槐树   吉尔吉斯斯坦   洪洞   移民   明朝   人烟稀少   山西   陕西   河北   河南   方言   概率   会儿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