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唾沫四溅,台下睡倒一片!是什么原因?


写文章,凡有点儿文化的人都可以写。但有的文章各项要素应有尽有,仍然是枯燥乏味难以卒读。是什么原因呢?本人以为,肯定是文章的风格出了问题。

是否可以这样形容:风格关系文风的优劣,风格决定文章的成败,风格与文章相辅相成须臾不离。没有风格的文章只能算文字堆砌,还没有进入文章的范畴。

有人说,风格是文学作品的事,与其它文体无关。其实差矣。君不见有人做报告,“台上唾沫四溅,台下睡倒一片”,弄得组织者好不尴尬。而同样是做报告,毛泽东却恰到好处地来了段抒情散文:“它是立于山巅远望东方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它是站在海边已看得见桅杆的一叶风帆,它是躁动母腹业已成熟的一个婴儿(《论联合政府》)。”

两个报告相比,前者是填鸭式,后者是形象式;前者苍白乏味使人昏昏欲睡,后者生动活泼令人激动不已。

多年前出差京城,途经劳动人民文化宫。昔日皇家的御用圣地,如今成了劳动人民的乐园,这是多么恢弘的政论文章啊!但在语言大师赵树理笔下却轻描淡写:

古来谁最大,皇帝老祖宗;

如今谁最大,劳动众弟兄;

世道一变化,根本大不同;

还是这座庙,换了主人翁!

寥寥数字挂在门旁,笔者急忙记下,握笔的手在微微颤抖。可见无论何种文体,首先拨人心弦的是风格。如果说文章的主题是船,风格则是帆。没有帆,船则无法航行,欲达理想彼岸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谈到文学作品,风格显得愈加重要。它看不见摸不着,又分明渗透字里行间:鲁迅有投枪匕首的风格,巴金有婉约清明的风格,赵树理有朴实无华的风格,老舍有京味浓郁越嚼越有嚼头的风格。这些饶有趣味又独具特色的风格,使读者身不由己随着作品喜怒哀乐,完全融入了作品营造的氛围之中。可以这样讲,文学作品陶冶人启迪人的功效,主要是靠风格来完成。而那些没有鲜明艺术风格的作品,势必让人没看到结尾就翻篇儿了(或者是睡着了)。

风格不是从课堂学来的,老师只能教知识,却教不来风格。

风格也不能模仿,模仿的风格象穿着不合体的衣衫,怎么看都别扭。

风格更无法借鉴,借鉴的风格像收养的孩子,和自己面目全非。

风格是写作实践和社会实践结合的产物,是一天天,一夜夜,点灯熬油,字斟句酌,长期推敲磨练的结晶。

有人总愿参加这样那样的速成班,学了一肚子理论,写东西还是枯燥乏味。其病症就是急于求成。殊不知,风格如同太上老君炼丹炉里的仙丹,必须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冶炼,欠火候是不行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为此作家汪曾祺把它比喻成揉面:“水和面本是两不相干的事,只有掺在一起多揉,面才能柔软,筋道,有劲儿。”由此可见,不下一番苦功夫慢功夫,想形成自己的风格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风格的形成,亦是作者艺术修养和写作功底成熟的过程。

风格是中性词语,只有加上主语,才能具有灵魂:

大气磅礴是风格,小桥流水也是风格;铿锵激越是风格,曲径通幽也是风格;朴实无华是风格,矫揉造作也是风格;有感而发是风格,无病呻吟也是风格。

风格种种,包罗万千,褒贬扬弃,智者自会选择。

大家好,我是文化一家人。很愿意和文友们切磋交流共同提高。有兴趣的朋友可关注和私信给我,我在期盼着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老舍   喷薄欲出   投枪   圣地   字斟句酌   朴实无华   唾沫   文学作品   枯燥   台下   乏味   文体   台上   功夫   风格   报告   作品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