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世界的不完美,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虽然我们所在的世界是不完美的,但我们不要逃避、也不要愤世;如果我们接受它并爱它,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这是我观看电影《荒野生存》后所得到的反思。

真人真事改编的《荒野生存》

接受世界的不完美,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荒野生存》的电影海报。

电影《荒野生存》是改编自真实的故事,它源自于1996年乔恩·克拉考尔(Jon Krakauer)的同名著作《Into the Wild》。

故事发生在1992年9月6日,来自家境优渥、24岁的克里斯托弗·麦克肯多斯(Chris McCandless)被猎人发现陈尸在阿拉斯加迪纳利国家公园荒野中的一辆废弃巴士里。

而乔恩把克里斯托弗的冒险纪录,写成了一本名为《荒野生存》的畅销书。之后再由奥斯卡金像得主西恩·潘(Sean Justin Penn)依此改编执导,最后诞生了这部同名电影《荒野生存》。

如果从片名来看,你可能会认为这是一部灾难片或励志感人的电影,但如果你直接看英文原名,会发现英文原名很直白易懂,就叫做进入荒野(Into the Wild)。而中文的译名则非常地艺术富有哲学,译成《荒野生存》,除了点出剧情里的“死亡”,更点出了电影中代表梦想与幸福的乌托邦——“阿拉斯加”。

舍弃优渥的家庭和美好的未来,在荒野里过着原始的生活

接受世界的不完美,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克里斯托弗走上了荒野生存之路。

主角克里斯托弗 (埃米尔·赫斯基饰),是常人眼中的人生胜利组: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母亲开了一家与NASA有关的企业,十分赚钱,也就相当于我们常说的‘家里是开矿’的意思。

同时,他也是亚特兰大私立名校艾莫里大学中的优等生,成绩可录取哈佛的法律学系,有着前程似锦的美好未来。

然而,他毕业的时候却捐出了所有的积蓄(24万美金)、抛下身上的一切,甚至舍弃原名,并给自己取了“超级浪人” (Alexander Supertramp) 的名字,身无分文地前往他内心那个没有权力、没有金钱物欲的最后一片净土——阿拉斯加,在荒野里独自过着原始的生活,最后却死客死异乡的故事。

导演西恩·潘为了这部电影花了十年时间和原著的家属沟通,接着又费时两年才拍摄完成。所以这部电影可没有想象中的这么简单,但它究竟想表达什么?

怎么样才算是“活着”?

接受世界的不完美,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克里斯托弗以优越的成绩毕业。

主角克里斯托弗以优越的成绩毕业,从他跟父母亲在餐厅用餐时不难发现,看着父母对他的优异成绩感到骄傲的表情中,有种“晒孩子成就”的味道。

当他的父母亲要帮他换一辆更新、更有派头的新车时,他马上坚持拒绝,情绪十分强烈,似乎也在暗示着他在内中一直在盘算着他的流浪计划。

在决定“出走”之前,他都是顺应着父母心里的期望去达到、满足他们俩内心的期望,似乎在暗示着“以前的自己,都是为了父母而活着”。

看似人生已成功一半的他,却从未真正活出自己内心渴望的人生(这对我国的教育来说,是不是很熟悉呢?)如果不能照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去度过,这样的人生,还算活着吗?

出走遁世的真正原因,其实是“这个”?

接受世界的不完美,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克里斯托弗在荒野里追野马。

在原著小说《Into the Wild》问世之后​​,西方社会出现了“荒野流浪潮”。

但也有一部分的人对克里斯托弗“饿死在荒野”这件事,产生正反两面的评论与讨伐,症结点在于:身无分文且未具备荒野生活能力,就擅自闯入,无疑是太小看大自然了,这是愚蠢至极的行为。

但在我看来,克里斯托弗这样做的真正原因,就是一个找寻“真正自我”的过程,也就是——抛开一切“虚伪”,寻找心中理想的乌托邦。

对克里斯托弗来说,在他眼里这个世界是充满着“虚伪”的,小至父母亲的婚姻和谐关系的假象、人与人之间不安好意(甚至带有恶意)的相处与仇视,为了金钱、名利而汲汲营营,都让他深地感到不屑和不齿,同时人与人间充满着对立与敌意、充斥着各种“病态”,都是他决心离开既有生活、进入荒野去找寻内心那块乌托邦“净土”的原因。

克里斯托弗为什么会有愤世、反社会的情绪?

接受世界的不完美,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克里斯托弗坐在一辆废弃的巴士里。

在电影中,你可以发现,不论是主角克里斯托弗在与农场工头威恩的对白,又或是其他内心独白,克里斯托弗对世界的形容,都不断用着“虚伪”这个词来形容。

克里斯托弗的反社会情绪如此浓烈,究竟是从何而来?

可能原因有:

一、对于婚姻、亲情的憎恨

克里斯托弗乍看是生长在一个衣食无忧、看似和乐美满的幸福家庭。但事实是:母亲曾是父亲在外面的小三,也就是自己和妹妹以“私生子”的身份过了一段时间,最后父亲才与元配离婚,正式将母亲娶入门。

而结婚,也并非幸福婚姻的开始,工作、日常生活经常有冲突,再加上父亲的大男子主义与家暴等,都让克里斯托弗深深觉得父母的婚姻就只是一场“虚伪的骗局”,给外人看到一种成功和幸福的假象,整个社会也是如此。

二、逃避与改变

接受世界的不完美,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流浪的年轻小情侣。

克里斯托弗曾遇见了许多人,不论是住在车里四海为家的珍与瑞尼这对吉普赛夫妻、在农场认识的工头威恩、在泛舟时碰见的流浪年轻小情侣,还是在旅程最后遇见的老兵——失去妻儿的荣,克里斯托弗都能帮助他们,走出过去生命里那些不断逃避的阴影,活出了崭新的人生。

然而,他唯一没有发现的是,这世界绕了一大圈,才发觉自己也是不断逃避、不愿正视的那一个:不断逃避父母与自己的关系、不愿接受真正“真实”世界的美与丑。

与父母之间既爱又恨的情感纠葛

接受世界的不完美,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这张图能看出他的父母是多么地爱着他。

电影旁白:“人似乎只有在失去之后,才懂得改变。”在克里斯托弗“失踪”了一年后,遍寻不着他的父母亲,两人之间的关系似乎有了微妙的改变!

即便他们夫妻平常感情再怎么不好、再怎么虚荣、好大喜功、汲汲营营,也都有个无法改变的共同点——深爱着儿子克里斯托弗。

从父亲失落、孤身一人到崩溃得跌坐在马路上,母亲难掩悲伤的神情,两人关系也因此愈来愈亲近,这些都不难察觉父母之爱的深厚浓烈。

接受世界的不完美,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克里斯托弗写下的话。

克里斯托弗在即将走到人生尽头时,虚弱的他看着车窗外美丽的蓝天与白云交织的天空,心里想着:“好美啊,不知道爸妈看到此刻的风景时,会不会有同样的感觉?”

虽然他在心底里对于父母一直藏有怨恨,但到了人生的尽头,他才发现,原来自己也一直深爱着他们。从而,他写下了人生最后一句话:“真正的幸福必须仰赖与人分享才能真实存在。”

从愤世嫉俗到与世界和解:与世界和解、与父母和解、自己和解

在酒吧里,克里斯托弗与威恩高谈阔论着梦想。

在威恩的眼里,克里斯托弗的“梦想”似乎只是一种太过理想、天真而又纯粹的荒谬,但也不反对他继续做梦,毕竟人生不是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着想要的人生,这样又有何不可呢?

克里斯托弗说:“如果你想要人生的某些东西,就去抓住它、实现它吧!”

接受世界的不完美,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老兵荣非常地疼爱克里斯托弗。

克里斯托弗在最终的旅途上遇见了把他当作亲儿子一样疼爱的老兵荣。克里斯托弗看着他终日活在过去的悲伤中,看似恣意地脱口而出说了这句:“起来吧,荣,你需要改变!”

最终,荣也真的打起决心开始了崭新的人生。但我觉得,这句话其实也是克里斯托弗要和自己说的话。

荣:“只有你学会原谅,你才能去爱;只有你去爱了,上帝的光芒才会照耀在你的身上!”

接受世界的不完美,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荣对克里斯托弗说的话。

荣似乎正在告诉着他,原谅他眼里父母的“虚伪”,甚至原谅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你才能看见这充满爱的世界。

其实这世界并不需要“完美”,也没办法完美。但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去接受这世界的不完美、这世界的美与丑,并爱着这不完美的世界,活出你心目中理想的自己,梦想的人生,爱着你所爱的而又真正爱你在乎你的人,也许这样真的就够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优渥   阿拉斯加   乌托邦   发现   世界   父母亲   荒野   虚伪   内心   父亲   父母   成绩   幸福   人生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