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信,原来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


01


几天前,袁隆平逝世,举国悲痛。


全国人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悼念这一国之脊梁。


长沙市街头,数万民众排起长队冒雨与袁老告别;


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信,原来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


有人一边追灵车一边哭得泣不成声;


有人免费接送、免费送花、送口罩,免费提供米饭;


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信,原来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


有人自发为站岗民警撑伞;


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信,原来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


有人无法亲自前去缅怀,通过鲜花外卖遥寄哀思;


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信,原来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


也有人在网络吊唁厅献花……


小时候,读《十里长街送总理》,看到百万群众流泪送别的场景,不懂为什么大家会对一个素未谋面之人有如真挚深厚的感情。


袁老去世这一刻,终于懂了。


这些如日月星辰般熠熠生辉的伟人,就像一盏盏灯塔,照亮了一个时代。


有他们在,我们就安心。


而在袁隆平的人生道路上,也有这样如灯塔一样的人,在他心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指引着他前行。


那个人,就是他的母亲——华静。


他说:“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


特别是读了这封袁隆平生前写给他母亲的信,才更明白了母亲带给他的精神财富。


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信,原来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


02



袁隆平的童年,是在战乱和饥荒中度过的。


加上父亲职业特殊,举家颠沛流离是常态。


日子虽然苦,但俩夫妻不管辗转到哪里,都始终没放弃送孩子去学校念书。


在那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接受过新式教育的他们比谁都明白知识和教育于一个孩子的重要性。


也正因如此,当家里无人照看孩子时,华静毅然辞去了在北京的教书工作。


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几个孩子的家庭教育上。


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信,原来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


华静出生于江苏一富商人家,从小在教会学校念书,接受西方礼仪、文化艺术教育。


在袁隆平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教他英文。


以至于长大之后去学校念书,袁隆平成了班里英语最好的人,经常没复习都能拿高分。


没出过留过学,也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在一片闭塞中,能阅读最先进的科学文献。


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信,原来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


母亲也喜欢给他念尼采,在母亲的熏陶下,袁隆平没少受这位哲人的影响。


在写给母亲的信里,他甚至坦言:


“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颗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至于那些难以理喻的世道人心、人生道理,华静选择用妙趣横生的故事、童话和语言去引导孩子去思考。


比如,用小狐狸偷吃葡萄的寓言教会孩子们学会节制欲望。


看见孩子们捕捉萤火虫,讲萤火虫的故事。


但她从来不告诉孩子们一个标准答案,把繁复的人生和变幻莫测的人性变成一个简单的哲理,给孩子们留足了思考的空间。


多年以后,当科学界将“自花授粉的水稻无杂种优势”奉为真理时,远在中国深山当中专教师的袁隆平却敢提出质疑,萌生培育杂交水稻的想法。


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信,原来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

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信,原来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

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信,原来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

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信,原来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

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信,原来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


我想,正是母亲从小教会他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让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敢于跟大部分人不同去探索真理,才有了后来的杂交水稻。


如果说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那父母一定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而言传身教,则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03



袁隆平在写给母亲的信里,还有这样一句话:


“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年幼时种下的。”


袁隆平与水稻的缘分,起源于母亲。


某个夏天的夜晚,母亲跟孩子们讲粮食、讲土地:


“我们吃的粮食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穿的衣服,是用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


我们住的房子,是用黄土烧成的砖盖起来的……总之,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说,土地是生命之源。”


还趁秋收之际,虽不是农人但深知稼穑之艰辛的母亲带孩子们去拜谒神农洞。


随着母亲娓娓道来的讲述,袁隆平眼前逐渐浮现一片金黄的稻田。


当他了解到这位命运悲惨的五谷之神一生都在为百姓出生入死时,竟让他有种想要跪下顶礼膜拜的感觉。


还有一次,母亲拉着他穿过难民、饥民满街的接街道,他看着母亲那想要救助穷人又无能为力的悲哀神情,忽然又想起了那个牛首人身的神农。


他幻想着,如果天上落的不是日本鬼子的炮弹,而是纷纷扬扬的谷子该多好……


是母亲,让他在心底萌发一颗学农的种子。


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信,原来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


所以大学报志愿时,他不顾父母反对,坚定了要去农学院的理想。


他不仅向往田园之美、农艺之乐,更是与小时候亲眼目睹了中国饱受日本欺凌饿殍满地的模样,经历过饥荒岁月有关。


母亲虽然一开始并不大乐意,担心他会太辛苦:


“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


但了解了儿子的想法和理想后,她变成了最开明的母亲,尽全力支持他。


一辈子在城里当惯了大家闺秀,连田埂都要小孙孙牵着才敢走的她,为了袁隆平,竟来到农村,亲自照顾起他的起居。


当他废寝忘食时,母亲在一旁劝他要劳逸结合。


当他千百次失败,面对试验田一筹莫展时,也是母亲在一旁鼓励他“失败乃成功之母”。


母亲,是他梦想的启蒙者,更是他人生路上最强大的后盾与支撑。


智慧的父母,懂得何时该出手,更懂得何时该适度放手。



04



袁隆平小时候在嘉陵江学游泳,有一天,捡到了一块闪闪发光的河流石。


当时小伙伴们都说这是一块天然钻石。


可当他欢天喜地跑回家拿给母亲看时,她却说否定了这个说法。


求知欲极强的袁隆平忍不住问母亲:


“那钻石是什么样子的呢?”


妈妈告诉他:


“钻石就是人们常说的宝石。无色钻石的色泽真实而自然,质地非凡。同样,人生的色泽倘若是真实而自然的,那么他的气质也是非凡的。”


袁隆平又问:


“什么是人生的色泽呢?”


妈妈微笑着回答说:


“虚荣不是,浮华也不是;得意的脸不是,骄傲的心也不是;名利不是,权势更不是。人生的色泽,是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人生的色泽,应属于最美好的道德品格。”


虽然只是母子之间偶然的一次对话,但从这件小事上,却能看出母亲的格局。


“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是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


袁隆平50年初心不改,艰难探索,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动,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培育杂交水稻。


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信,原来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


我想,这一定离不开母亲对他的激励和教诲。


回头看,母亲一辈子都在袁老的人生道路上扮演中最重要的角色。


是启蒙老师,是指路明灯,更是最坚实的后盾。


她为袁隆平种下了梦想的种子,更教会了坚定信仰,做一个道德的人。


德国一位哲人说:


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父母每一次教育的细节,都藏在孩子往后人生的点点滴滴中,影响他们一生。


分享在看,让更多人看到袁老和母亲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尼采   母亲   孩子   饥荒   神农   哲人   水稻   黄土   色泽   教会   钻石   种子   父母   学校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