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多数痛苦,来自家庭角色的错位

人的多数痛苦,来自家庭角色的错位

许多人都说着原生家庭的创伤,却不知,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成就自己,成就下一代的更美好的原生家庭。

家,其实是一个比较广的概念

例如,父母已经过世了,但是和自己的丈夫、妻子、孩子、朋友之间依然延续着原生家庭的互动模式。这些类型的亲密关系,都是我们谈到的“家”。

第一阶段:

不知道有原生家庭的问题,只是觉得痛苦


见不到家人的时候想念,


见到家人的时候,过不了多长时间又开始冲突,无法和睦相处。

有的家庭是只能做浅层次的沟通,大家相敬如“冰”,不能谈及深层次的内容。有的人会选择逃离,但是即使离开家人以后,仍然会遇到与家人相似的“朋友”,重复熟悉的痛苦。

人的多数痛苦,来自家庭角色的错位

第二阶段:

开始明白有原生家庭的问题,尝试开始重建自己的界限,开始学习划界限,但是遇到家庭的激烈反对和攻击,会比第一个阶段更加痛苦,因为暂时还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离开家庭。


有的人就退缩回去以前的互动模式,因为“熟悉的痛苦”反而比较好受。


但是有的人会选择继续走下去。


第三阶段:

开始可以划界限,可以离开家庭,找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开始医治,开始找到相对安全的“代父母”来得到滋润,但是还没有勇气尝试回家。

在这个阶段的末期开始能够认识到原生家庭不仅有伤害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有很多的传统、习惯都是今天仍然给我们带来祝福的,开始对原生家庭“去妖魔化”,开始有“盼望”。

人的多数痛苦,来自家庭角色的错位

第四阶段:

进展到了一个程度的时候,觉得自己有了一点力量,情绪相对比较稳定,平安,可以开始回家了。

但是回到家,很快就会“败下阵来”,受到新的伤害,也会反击,也会造成家人新的伤害。不得不再次逃离。


经过一段时间的医治,再回去,再逃离,如此反复。


这个阶段会持续一个很长的时间,因为疗愈是包括


安全感

情绪按钮

内在誓言

自我认知

价值观

人生观

世界观

界限把握及其他人生的方方面面的


一直到在所有的这些问题上,我们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稳定的认识,我们才能不那么容易被“戳破”。

人的多数痛苦,来自家庭角色的错位

第五阶段:

能够保护自己,基本可以和家人稳定的相处了,虽然偶尔还是有“戳破”的时候,但是对自己可以不再回到原来原生家庭的循环模式已经有了相当的信心,可以允许自己有被“戳破”的时候,可以迅速的调整回来。


至少可以做到当受到家人攻击的时候,可以不攻击回去,不造成新的伤害。

第六阶段:


能够形成自己的保护膜,不仅在知识上,而且在心态上,行为习惯上都已经可以保持稳定。好像一层宇宙服一样,不管家人如何攻击,都不会再受到伤害,甚至可以在家人伤害自己的时候,帮助对方疏导情绪,或者表达爱意等,来使对方得到医治。


从这个阶段开始,这样的互动,开始使我们的家人得到医治了。因为我们自己开始成为了一个“稳定剂”,当家人消沉、暴躁、抑郁、苦毒、愁烦、绝望的时候,你开始对他们有医治性,你开始成为一个有“医治性”的人了。


人的多数痛苦,来自家庭角色的错位

第七阶段:


我喜欢叫这个阶段叫做“筛子”阶段。


在前面的阶段里面,我们都是防护的状态,我们和家人之间的关系,就好像隔了一层膜,

风和日丽的时候,我们就出来承受一点天伦之乐,

天气一变,我们就赶紧把自己保护起来了。很紧张,有防护。


从自己的角度,常常只看到自己行为里面爱的动机和公义的动机,


但是从对方的角度看,却常常只看到罪的动机和败坏的动机,


从疗愈师角度来看,还能看到一个心理需求和医治需求,


从神的角度来看,则会看到更多。


你可以将这些都很好的过滤筛选,有毒有害的部分可以滤除,而不在你身上留下什么影响,


你也可以很放松的享受家人的爱意和关怀,


你也可以很自在的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他们一些爱的浇灌。


你会在爱的关系里面,变得很自由。

从第六个阶段开始,我们开始对我们的家人有医治性,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家人也开始属于他们自己的医治之旅了……

面对原生家庭,我们要做的,不是抗拒,而是接纳和转化。

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英国广播电台育儿讲座中曾说过:“你或许有自己一套标准,也很珍惜自己做主的生活方式,所以我真为你感到遗憾,因为你一旦变成一个妈妈,从此就要适应孩子,而不是相反”。

这话不论从生物进化角度还是人文心理学角度理解都是正确的,这牵扯到“关系里的位置”,特别是家庭三角关系。


人的多数痛苦,来自家庭角色的错位

有心理学基础的朋友都知道,几乎所有问题都来自家庭的“三个角”位置紊乱了。

看似简单的三个支点:爸爸、妈妈、孩子,却能变化出无数形状,十分复杂。

最为常见的就是一个角缺位(往往是父亲),另外两个角无限靠近(母亲和孩子),最终导致孩子承担了父亲部分角色,甚至承担了父母双重角色。此时,孩子成了半个父母,父母或父母一方退行成了“巨婴”。

比如(特指以下方式已成为生活常态):

过度在意孩子学习成绩,成绩好坏是家庭晴雨表,也是妈妈快乐和痛苦的源泉。这会让孩子用成绩来喂养妈妈。


过于在意孩子吃饭穿衣,特别是爷爷奶奶,不停地给孩子夹饭并要全部吃下,脸上堆着满足的笑,就像看着当年饿了的自己。这会让孩子用“假装好吃”“假装能吃”来喂养爷爷奶奶。


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根本停不下来,见不得孩子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连轴转,天天喊累却忙得不亦乐乎,好像只有这样才不会“输在起点”,才不会被看不起。这会让孩子用“不得不刻苦努力”来喂养父母。


我有些来访早年就是这样的小大人:

这一切都在说明:孩子成了父母的照料者,父母成了孩子的索取者。

父母是如何退行成“巨婴”,继而让孩子来喂养的呢?

父母角色的缺失,往往会让孩子变成父母来弥补这个缺失。这在本质上是为了拯救家庭关系。

缺失有两种,

一是真的失去,父母去世、失踪等,


一是父母人还在,但孩子已感受不到他们的存在。

常见的是爸爸缺失,妈妈和孩子过于亲密。可能爸爸长期出差,不管不问,不仅不管孩子,连老婆都不管,只顾忙自己的事业或者别的什么。妈妈很多情绪不能指望伴侣,很可能靠孩子来缓解。

曾有位男性来访快50岁了至今未婚,依然和75岁的妈妈住在一起。

很久之前,妈妈非常焦虑,到处给儿子介绍对象,可每次最长不超过半年妈妈就会生病,或对儿子女朋友各种不满。有一次,都快订婚了,妈妈突然摔倒在楼梯间,小腿骨折住了3个月医院,儿子不得不陪在妈妈身边,最终和女友也分手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越发碰不到合适的,最终也不想结婚了。

他的父母感情很差,从他记事开始父母就吵,经常大打出手,每次吵完妈妈就抱他去别的地方住,最多住一年,不让爸爸见他。并各种暗示,只有妈妈才是世上最爱他的人。20多年前父母离婚,来访从此再也没见过父亲,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直到今天。

这是非常典型的妈妈把儿子当“半个老公”来养,尽管意识上知道不该这样。儿子也心甘情愿“补位”(这会获得更多的爱),填补了父亲的位置,最终导致家庭三角彻底被打破,角色混乱。

人的多数痛苦,来自家庭角色的错位

除了缺失,父母还通过以下3种方式让孩子变成“小大人”:

威胁与恐吓

给孩子传递信息:“如果你表现不好,就会有糟糕的后果”。

比如:


你不好好学习我就不理你;你不听话我和你爸就离婚;


你不求上进我就会生病;


你不考名牌大学我们家族希望就破灭。


威胁与恐吓会通过苛刻、挑剔甚至非打即骂来表达,也可能通过自己很可怜来表达。这是通过激发孩子的“恐惧”来让他们照顾父母。

当一种糟糕体验背后有更可怕的体验,人会本能地选择前者。

人的多数痛苦,来自家庭角色的错位

自我牺牲

为孩子做很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放弃自己某些利益,委曲求全。

比如


放弃工作、兴趣,


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享受。


并且会把这种“牺牲”传递给孩子知道。


这会激发孩子的“内疚感”,觉得亏欠父母,必须要报答他们、喂养他们。

过度褒奖

很多“别人家的孩子”就是这样养成的。

孩子有点小成就、小进步,就过度表扬、赞美、夸张的表演、不切实际戴高帽。不但给孩子过度物质奖励,也让他觉得这样才“更值得被爱”,才是完美的孩子。父母和他在一起就像沾了光,变得很快乐、很开心。加上外界频频赞美,经常被拿来贬低别人的孩子。时间久了孩子也会被假象迷惑,进入一种“全能自恋”。


当孩子被架到这种高度是很危险的,他们容不得犯错、失误,更不能容忍失败,否则就强烈地自我攻击,甚至自甘堕落。

他们不得不成为别人的“标杆”,变成满足父母自恋需要的“妈妈”, 也会要求、挑剔父母,就像父母的父母一样。

以上不论哪种方式,都在试图把孩子变成“小大人”,都在告诉孩子:“快来满足我、喂养我呀”。

人的多数痛苦,来自家庭角色的错位

“小大人”长大之后往往出现两个极端:

像《芳华》里的刘峰一样,只要能帮助别人照顾别人,牺牲自己无所谓。他们会过度考虑别人的感受,甚至生存都成问题,还去捐款、扶贫、公益,或收养小动物。因为“舍己为人”就是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个极端充分说明了为什么父母会把孩子变成“父母”的根源:

因为在父母小的时候没有机会“做孩子”。他们本该享受的自主、自由、童真、无拘无束被客观因素、被父母中断了。他们看父母脸色、给父母赚钱,等长大就会无意识寻找让自己满足的人。若没有,恰好伴侣又指望不上,就很可能从孩子那里补回在父母那里失去的童年。

人的多数痛苦,来自家庭角色的错位

所以,家庭稳定的前提是各个成员必须归位:


妈妈就是妈妈、

爸爸就是爸爸、

孩子就是孩子,


打个比方:

父母就像充电宝,孩子就像手机。

若父母总想给孩子充电,一看到80、90格电就慌了,赶紧充上,甚至明明是满格的,还要不停充,这会缩短手机寿命,也会耗竭充电宝手机也很不方便,到哪都要拖着个笨重的家伙。而手机还有10格或5格电的时候却找不到充电宝,只能绝望地等待关机。

很多时候爸爸妈妈总搞不明白,你的存在是为了给手机充电,而不是让手机给你充电。同时,充电宝没电时,就要寻找属于自己的电源,而不是设法把手机变成电源。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需要:

认清一个事实

明白一个道理

坚守两个原则

就像水往低处流是一样的,不可以倒流,为人父母只能付出,不可以有主观上的要求。孩子是否孝顺正如你自己一样,过了某个阶段自然会有,不必过早让他们报答,变成双向需求。

经典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就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单向的、无条件的爱:


不管爸爸遭遇多大磨难,


和妈妈分手、负债累累、没工作、甚至每天排队领救济粮、夜晚住在厕所……

这些事都是和6岁儿子一起经历的,但这个爸爸从未在儿子面前表现出悲伤、绝望、无助,也从未让儿子体验到自己的艰辛。相反,父亲通过游戏互动、通过乐观积极的态度、通过与有钱人相处时的自尊自爱,让孩子不断感受希望、体验幸福。

就是要知道自己内心最匮乏的是什么知道的越多就越不被它控制,也就越不会投给孩子。道理很简单,却极少有人坚持探索,是因为恐惧,害怕知道匮乏背后的创伤,那会给自己带来羞愧和耻辱。倒不如直接“行动化”投给别人,特别是力量薄弱的孩子,更可怕的是你未必觉察。


第一,在孩子能力范围内的需要,你不必去满足。没必要越界,凡是越界都是你的需要,这就是温尼科特所说的“恰到好处的挫折”和“足够好的妈妈”。

第二,你的情绪要先被满足,而不是用超出能力的牺牲满足孩子。你是你,孩子是孩子,你的需要除了清晰还要去满足,至于如何满足是你的事,但不该让孩子背负,否则就是以“爱孩子”为理由来“爱自己”。

人的多数痛苦,来自家庭角色的错位

所以最后,


可以反思一下,你的早年是否被父母过度使用,导致如今你除了特别会照顾他人的感受外,有时莫名地委屈和孤独;


再反思一下,现在的你是否在用类似方式依赖孩子,或者过度照料、甚至纵容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痛苦   家庭   缺失   界限   角度   情绪   家人   父亲   角色   儿子   爸爸   父母   阶段   妈妈   孩子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