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被父母装进旅行箱窒息而死:父母要把握好惩戒的分寸力度

男童被父母装进旅行箱窒息而死:父母要把握好惩戒的分寸力度

惩戒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孩子知敬畏,守规矩,只有这样方能谈未来。


近日,韩国法务部决定删除《民法》中有关“父母惩戒权”的条款,以杜绝超出教导范围的惩戒行为。

男童被父母装进旅行箱窒息而死:父母要把握好惩戒的分寸力度

即使是亲生的也不能打,引发了公众的热议。

这项新规源于去年6月的一桩惨案,一名9岁男童被父母锁进旅行箱数小时,最后窒息而亡,震惊了韩国社会。

虎毒尚不食子,人一旦狠毒起来,禽兽都不如。

父母赋予了男孩生命,却又残忍地将它收了回去,给男孩刚刚开始的人生早早的画上了句号。

男孩的痛苦离世,留给我们除了无尽的惋惜还有深深的思考。

然而,收回惩戒权真的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吗?

从表面上看,收回家长的惩戒权,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虐童案件的发生。

但从另一方面看,父母都不能管教自己的孩子,那孩子的教育规范又该何去何从?


01

收回家长的惩戒权

中国父母你们怎么看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曾说过:“现在的孩子,犯错成本太低,我们要告诉孩子,犯了错了要付出代价。”

电影《少年的你》胡小蝶死后,警察找嫌疑人魏莱谈话,她丝毫没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竟能开玩笑般说出


胡小蝶死了不好吗?

她要是没死的话,她妈也弄不到那么多钱,说不定到学校一闹,能给个几十万呢;

她要是没死的话考上大学,得多少年才能孝敬她妈这么多钱?

男童被父母装进旅行箱窒息而死:父母要把握好惩戒的分寸力度

更想不到的是,魏莱的妈妈面对警方的谈话时,第一时间帮自家孩子推卸责任,反而质疑受害者的家庭和受害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育儿作家珍妮艾里姆曾说:

“孩子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小不惩则生大恶,父母对孩子犯下的错误不作为,只会让孩子走上不归路。


02

惩戒的目的是让孩子对社会公德“心怀敬畏”


近代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指出,惩罚的目的是使儿童有所畏惧、有所反省,并加以检点。

如果孩子偷钱,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做?

安徽亳州的“硬核”妈妈直接把熊孩子拉到警察局。

下次萌生偷钱恶念之前,他就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后果,意识到偷盗是要付出代价的。

钱文忠教授说:“光靠努力是不能完成教育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没有惩罚,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

“敬”有发自内心对事物尊重的意思,

“畏”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自省,告诉我们不该做什么。

惩戒的目的正是让孩子“心怀敬畏”,从而做到“行有所止”。


03

惩戒的合理、合法与分寸力度

才是父母学习的重点


惩戒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怕父母。

惩罚孩子并不代表要进行体罚,家长用合理的方式来惩罚犯了错的孩子,才会起到正向作用。

1:发现小错时,让孩子及时明白犯错原因,并带着孩子想解决办法,理解错误可能带来的后果。

一位7岁的孩子出于贪玩,把所有楼层的电梯都按亮了,这一恶作剧遭到了电梯内所有人的责骂。

孩子一时间受到惊吓,手足无措,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给其他人造成了不便。

这时,孩子的妈妈引导孩子向众人致歉,趁势提出电梯到一层就让孩子报一层,并认真加上一句“给大家添麻烦了”。

这一方案缓解了孩子的尴尬,也赢得了众人的谅解,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孩子做错事了就要想办法就弥补的思维逻辑。


2:已然酿成错果时,让孩子自行承担后果,防止未来犯下大错,而不是一味体罚责怪。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体罚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会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

面对孩子犯错,粗暴的打骂是最愚蠢的教育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前一阵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段视频,熊孩子把墨水从楼上直接扔向地面,墨水弄脏了墙面、地面也弄脏了邻居们晾晒的衣物。

孩子爸妈的一系列做法让邻居们瞬间消了气,还纷纷点赞。

妈妈带着孩子挨家挨户道歉,并表示弄脏的衣物会清洗,如果清洗不掉就会原价赔偿。

爸爸随即开始清理墙面,他强制孩子在他工作的时候在烈日下面看着。

目的就是让孩子知道,犯了错还是要自己承担后果,没有人会包庇他,无论这个错是有心的还是无意的。


3:外面的事处理完后,关起门来与孩子反思讨论,加深孩子对公德底线的理解,相信他,并鼓励他改正错误,杜绝下次再犯

孩子犯错后需尽快进行反思、检讨。

反思检讨时家长应保持开放平等的态度,欢迎孩子提出一切问题,趁此机会理清孩子的困惑。

命令和控制只会让孩子更加抗拒检讨,家长一味输出,孩子被动接受,只会让检讨变得毫无意义。

检讨在于强调如何做,把问题的重点放在教孩子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以此来加深孩子的公德底线。

男童被父母装进旅行箱窒息而死:父母要把握好惩戒的分寸力度

检讨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孩子不断的自我改善的一个过程,因此整体氛围应该是积极向上的。

惩戒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孩子知敬畏,守规矩,只有这样方能谈未来。


需要被禁止的不是家长的惩戒权,

而是要提醒那些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的父母:

平时小毛病惯着不说,

发现小错只管打骂,不做引导,

出现后果肆意向孩子发泄负面情绪

这不是惩戒,这是以暴制暴。


对于那些惯用“棍棒出好人”的家庭:

惩戒的合理性、合法性与分寸力度,才是父母学习的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法务部   装进   父母   目的   小错   男童   公德   韩国   分寸   敬畏   电梯   力度   后果   家长   男孩   重点   妈妈   未来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