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能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他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他出身于诗礼之家,世代簪缨,门第显赫;


他自幼智慧过人,十岁时便能即兴作诗;


他上马为将,下马为师,在朝美政,在野美俗。


此人就是明朝大儒——王阳明。


曾国藩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这“新风气”便是指他创立的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自其诞生之时起,便与时代脉搏融而为一,呈现出了经久不衰的态势。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看,王阳明与其思想背后的故事。



王阳明:能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他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心即理,内心感受世界


在那个“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时代,科举考试是无数文人学子梦寐以求的大事。


但在王阳明眼中,“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他认为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圣贤。


当时的明朝,程朱理学是主流思想。


程朱理学提倡格物穷理之说,认为普遍的天理,蕴含在具体的事物之中。


因此,要寻天理,必须借助“格物”这一手段。


格物的“格”就是研究,要今日研究一物,明日研究一物,将具体事物暗藏的道理研究周遍,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你便能恍然大悟了。


少年时期的王阳明起初也是相信格物致知的,所以他选择了“格竹”。


他独对幽篁,如老僧入定,静静地看着眼前这片竹林,感受着竹林中的风吹草动,体察竹子细枝末节的变化。


就这样,整整七天,他废寝忘食,期待着恍然大悟。


然而,王阳明最终积劳成疾,也未能有所顿悟。


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阳明格竹”。


从此,王阳明对“格物”这一方法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直到二十年后,身在贵州龙场的王阳明才终于领悟到自己心中的真理:


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是在我们的内心之中。


这便是,心即理。


比如孝顺父母这件事,如果说孝顺父母的道理在书本上,那是否人不读书就不会孝敬父母呢?


是否父母不在人世后,孝顺父母的理就随之而去了呢?


显然并非如此。


当王阳明用“心即理”的眼光来看待万物时,他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少年时冥思苦想的格竹难题,也豁然开朗。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便是王阳明“龙场悟道”得出的结论。


有一天,王阳明和朋友游南镇,一位朋友指着岩中花树问: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何关?”


王阳明答道: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啊。”


这看似是唯心主义,实则不然。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哲学并非是指心产生了万物,而是心认识了万物。


其精髓处就在于:教人以本心去感受这个世界。


程朱理学看似逻辑严密,却从本源上误入歧途,越格物越支离;阳明心学,看似简约无章法,却从本源处下手,越悟越光明!


阳明心学可以说是对程朱理学的一次叛逆,也可以说是王阳明在追求程朱理学成圣之道上的一次突破。


王阳明:能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他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王阳明:能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他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知行一,道德需要落实


王阳明在参悟“心即理”之后,便紧接着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


他这样解释“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


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才能获得良知。


王阳明在讲学之时,最注重一个“磨”字。


若没有时时在事上磨练的功夫,那么良知必然变成口头上的学问,遇到事情时便会犯糊涂。


王阳明之所以能够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这与他的经历息息相关。


少年王阳明格竹失败之后,便按照父亲的指示,开始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十年后,二十八岁的王阳明考取进士,踏入仕途。


当时北方异族侵犯明朝北疆,王阳明忧国忧民,上《陈言边务疏》给朝廷,但他的上疏如同石沉大海,杳无回音。


这时王阳明发现,此时的朝廷官员固守程朱理学,只知循规蹈矩、敷衍了事,整个官场犹如一潭死水。


他们虽然深知德行道理,但却选择明哲保身,没有人敢挺身而出,履行正义之道。


难道这就是学子们想要努力成为的样子吗?这就是士大夫们口口声声说的“治国平天下”吗?


虽然考中了进士,又得以入朝为官,但王阳明仍感觉自己一事无成。


官员的冷漠,官场的黑暗,朝廷的昏庸,让王阳明十分苦闷,自己的所学所想亦无从施展。


王阳明第一次意识到,道德只有落实在实践上,才是真知。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当时年幼的明武宗即位后,太监刘瑾等人擅政专权,大力排斥朝中大臣。


王阳明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明哲保身,二是直言不讳。


选择前者,可以确保仕途无虞;选择后者,必将招来牢狱之灾。


是活在违心的现实里,还是按照心的指引前行?


王阳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挺身而出,冒死谏言,痛斥奸小擅权的弊病。


此举触怒了刘瑾,于是王阳明被廷杖四十,险些送命,日后又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正是这条贬谪之路,成就了阳明心学。


王阳明:能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他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王阳明:能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他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致良知,成圣便是成己


十年悟道万世功,王阳明在龙场悟道转眼已有十年之久。


是金子总会发光,他得到了当时兵部尚书王琼的赏识,被提拔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镇压当时江西、福建等地祸乱已久的盗贼。


王阳明到任后,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盗贼的耳目。


于是便恩威并施,让他们侦探盗贼的情报,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


随后,王阳明合兵一处,精准打击,不到一年,就荡平了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百姓都惊呼王阳明是神。


不过,这次武装镇压也让王阳明深刻意识到了一个问题——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那些盗贼与那些被盗贼残害的居民,曾经都是父老乡亲,但为什么有些人却拿起了屠刀呢?


在盗贼的心目中,还有良知吗?他们还能否回归为民呢?


正在王阳明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宁王朱宸濠发动了叛乱,于是王阳明奉旨前去平叛。


王阳明工作效率极高,仅仅历时35天便平定了叛乱,然而,他对于这次胜利并没有丝毫的喜悦。


平定盗贼和宁王的过程中,王阳明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学说,一则发本心,一则强调知行合一,但本心之知与外在之行,依旧断为两截。


一个人就算心中有良知,也会做出违反道德的事。


所以,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新思想。


如果你的行为都能达到你自己内心良知的要求,能遵从你自己内心良知的指示,那你就是真圣贤。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最为核心的思想,就连他自己也说:

“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王阳明年少时曾思考如何成为圣贤,现在他终于找到了答案。


成圣的基础是人的先天良知,良知是人人都有的,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在《传习录》中记录了这样一段故事:


一天,王阳明的一个徒弟出游,王阳明问他:

“你出游见到了什么?”


徒弟回答:

“见满街都是圣人。”


王阳明笑道:

“你看满街都是圣人,满街人倒看你是圣人。”


不过,这并不代表满街人已是圣人,普通人只是潜在的圣人,具有进入圣人之境的潜在可能,而想要成为圣人,还必须下一番致良知的工夫。


这番功夫便是不隐瞒本心,便是心理合一、言行合一,真真切切地依循本心去做,成为真正的自己。


王阳明:能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他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王阳明将自己的思想总结为四句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的一生,如同一颗闪烁于夜空中的明星,照亮了世人成圣的道路。


他一生无欲无求,待留下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后,含笑而去。


圣人已逝,往事已矣,可阳明心学依旧如那长江黄河,生生不息。


阳明心学历经世事浮沉,仍为世人所青睐,这或许正是因为它能让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良知的有德之人!

那王阳明的心法到底讲的什么呢?很多人会说是“知行合一”,不过这只不过是他众多理论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点。
在他最著名的作品《传习录》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从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讲述为人处世的人生智慧,无论任何时代都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张居正、曾国藩、孙中山、章太炎、梁启超、钱穆等名人都对王阳明推崇备至。
钱穆说,王阳明的《传习录》是中国人必读的书之一。
梁启超评价: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王勉三在《王阳明生活》中更是直接呼吁,阳明学说是中国的宝物,却被遗失在日本了,现在应该要拿回来自己用。
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学习王阳明的心法?因为王阳明告诉了我们一个完人之问。一个人怎么超越自己,成为真正优秀,有价值的人?
人的一生,归根到底,所遇到的一切事情都是心的斗争,战胜内心,才能战胜自己。
在我们这个忙碌的时代,人更容易焦虑。一焦虑了就容易用错办法,而王阳明的《传习录》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今天推荐的这本正版《传习录》不仅原汁原味无删减,而且用白话文注释,讲解详细, 通俗易懂,无障碍阅读。
#遇见好书#活动,只需要39.9元,一顿饭钱,却可以解决你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如果对曾国藩兴趣,两本书《传习录》和《曾国藩家书》一起购买更划算,只需要59.9元。
你人生中遇到的很多难题在王阳明和曾国藩的书中可以找到答案,点击文字下面链接即可购买!

【万嘉】经典国学2册 王阳明传习录+曾国藩家书全集 ¥59.9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心法   竹林   明朝   本心   科举   完人   圣贤   理学   朝廷   良知   盗贼   圣人   千古   万物   道理   内心   思想   王阳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