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一回,这些谶语究竟预言了哪些事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这是贾府在检抄大观园后过的那个中秋节。这一次过中秋,看似和以前过节一样热闹繁华,但其实节日的每一处都透露出了凄凉。并且这一次节日里出现了很多谶语,这些谶语不光是击鼓传花时,贾政和贾环等人的奇文奇语,脂砚斋也在这一回批注了很多箴言警句。那么这些谶语究竟都预言了哪些事呢?

《红楼梦》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一回,这些谶语究竟预言了哪些事

这次过中秋的时候,贾敬宾天两年,贾珍仍要居丧,不能过八月十五,于是就在八月十四的时候,带领众姬妾在会芳园作乐。书中写到贾珍寻欢作乐之处,正是贾府的祠堂附近,并且贾珍所享之物也像是祭祀的物品。

煮了一口猪,烧了一腔羊,余者桌菜及果品之类,不可胜记。

贾珍作乐到兴头之时,却“忽听那边墙下有人长叹之一声”。紧接着“只听得一阵风声,竟过墙去了。恍惚闻得祠堂内槅扇开阖之一声 。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凉飒起来,月色惨淡,也不似先明朗。众人都觉毛发倒竖。”脂砚斋在这段后面批到:

《红楼梦》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一回,这些谶语究竟预言了哪些事

未写荣府庆中秋,却先写宁府开夜宴,未写荣府数尽,先写宁府异道。盖宁乃家宅,凡有关于吉凶者,故必先示之。且列祖祠在此,岂无得而警乎?凡人先人虽远,然气运相关,必有之理也。非宁府之祖独有感应也。

贾珍身为宁府的当家人,又兼任宁荣两府的族长,却丝毫没有振兴家族的举措。不但颓废家族基业,荒诞子孙前程,甚至在他的带领下,宁府变得臭名昭著。在祖先祠堂边,在父亲孝期里,他依旧声色犬马。墙下那一声长叹,更像是贾府祖先对贾珍的叹息。而脂砚斋的批语更是直接预言,宁府气数和气运将尽,贾府已然敲响了灭亡的警钟。

《红楼梦》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一回,这些谶语究竟预言了哪些事

荣府这边,贾母带领众儿女庆中秋。而赏月之时,贾母发现没有以往热闹,于是把家里的女孩子也叫过来一起坐。脂砚斋在这一处同样有一段触目惊心的批语:

未饮先感人丁,总是将散之兆。

这个中秋节,姐妹们病得病,弱得弱,似乎都和这种节日的热闹格格不入。而贾母这个早就不当家的人,却忽然发现了人丁的稀疏。在这一次中秋节里,贾母一改往日和儿孙们取乐的兴头,心里多了几分凄凉。书里说,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其实我倒觉得,贾母的泪不仅仅是被笛声感染,她的心里对贾府的未来早就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儿孙们的不争气以及家族各种衰败的预兆都在警醒着这个睿智的老人,她的泪既是为笛声而流,更是为家族而流。而脂砚斋更是一针见血地说出这是“将散之兆”。

《红楼梦》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一回,这些谶语究竟预言了哪些事

紧接着,贾府众人开始击鼓传花。这一次,一向正经迂腐的贾政一反常态地讲了一个男子怕老婆的笑话,而一向猥琐不堪的贾环却做了一首令人称赞的好诗。因为贾环这首诗,贾赦还称赞他将来是袭爵的苗子。关于贾政和贾环的反常,脂砚斋批到:

前文贾政戏谑已是异文,而贾环作诗更奇中又奇之奇文也,总在人意料之外。

我们都知道,贾政一直是贾府最正派的一个人。他迂腐刻板,不喜欢风花雪月,但是通过贾政的名字,我们也可以想到,他本身其实就是个“假正经”。他的这段戏谑之言其实就是他自己的写照。贾环是庶子,更是贾府人人都不喜欢的“小冻猫子”,莫说他将来袭爵无望,即便是分家,他也是嫡派所排挤的一方。

《红楼梦》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一回,这些谶语究竟预言了哪些事

然而贾环这首似乎要“蟾宫折桂”的诗,更像是家族嫡派无望的暗示。脂砚斋说是意料之外,其实也是意料之中,因为贾府的整个主流阶层已然腐化殆尽,斜枝末节出点新奇也很难挽回大势。更何况贾环还是“其脾味中不好务正也与宝玉一样”,平时也好看些诗词,专好奇诡仙鬼,今见宝玉作诗受奖,他便技痒之时作出的诗,根本不可能成为贾赦所说的栋梁。

《红楼梦》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一回,这些谶语究竟预言了哪些事

这一次中秋节,每一处热闹繁华之处其实都透露着凄凉。从宁府贾珍作乐时墙下那一声长叹,到荣府赏月时人丁的稀疏,每一处都透露着衰败的迹象。而脂砚斋用“未写荣府数尽,先写宁府异道”、“未饮先感人丁,总是将散之兆”等数句谶语来预示着贾府的灭亡。字字惊心,句句动魄,每一句谶言都是贾府灭亡的警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谶语   嫡派   宝玉   中秋   兴头   红楼梦   气运   批语   祠堂   迂腐   笛声   新词   稀疏   中秋节   凄凉   热闹   家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