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木兰》的扑街,来看美国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终于,等到了《花木兰》上映。

不过相比中国影迷“后知后觉”,一周前美国便可在流媒体进行超前点播,但这种形式并没有出现想象中口碑炸裂,让国内影迷更为期待。

相反点播后《花木兰》恶评如潮,在其他途径观看了的中国观众更在豆瓣炮轰、最后将其评分稳定到五分以下,基本等同于烂片。

这种猝不及防的境遇,也让《花木兰》在延迟一周后国内上映旅程面临极端危机,那作为向稳健的迪士尼系列电影,《花木兰》到底做错了什么,才创下了迪士尼真人系列最差口碑,遭到国内影人口诛笔伐?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下《花木兰》出现的问题,也透过这些问题解读下中美间存在着肉眼或非肉眼可见的文化差异跟针锋相对。

从​《花木兰》的扑街,来看美国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文化呈现上的偏见

关于对中国的想象,我们在做西方人也在做。

可如果说第五代导演对中国刻画是一个供西方窥视的东方奇观,却依旧根植中华有迹可循,那么迪士尼的《花木兰》可谓只是他者想象。

并非想了解探索,只想带着傲慢与偏见呈现。

在西方眼中,中国总是神秘、诡谲且魔幻的,于是这便不难理解为何《花木兰》中硬生生加上“巫女”角色。可即便迪士尼意图展现他们想象的中国魔幻,但当奇幻元素割裂且无序、《花木兰》文本无法与之完美匹配。

这便制造了一种拧巴的东方幻觉。

从​《花木兰》的扑街,来看美国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当然这种拧巴,根源还是东西文化差异。

要知花木兰不同其他迪士尼公主,她是中国历史上北魏时的人物,且本身的存在并非以童话故事流传至今,这就使得花木兰注定不能像其他公主,仅作为一个被魔法眷顾、为爱情守望的姑娘呈现。

所以讲述她的故事时以“很久很久以前”、“某个城堡”为开头本是大忌,更何况电影还让花木兰住进了福建土楼、并还在外面布景装饰着蒙古包。

这些中国元素的堆砌看似是在讨好中国观众,实则却是本末倒置、对中国文化的极大不尊重。毕竟但凡《花木兰》剧组请个历史学家、花木兰研究者。

就知道花木兰本是北魏历史中的人物,所居住的应当是坞堡,而花木兰故土虽有争议,但一般被认为在武汉黄陂、河南商丘一带,万不会出现土楼跟蒙古包。

从​《花木兰》的扑街,来看美国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除了背景的魔幻呈现,在妆容设计上《花木兰》剧组同样展现了文化差异下的傲慢心理。

似乎在西方人看来,东方女性就是浓妆艳抹。

一般就是脂粉盖住所有微表情,以显示人物所处时代教条,整个国度千年不变的迂腐,其中看郑佩佩造型就能体会这种偏见有多深。

当然也许有人会辩解,类似造型在迪士尼其他电影中也有出现,但要搞清楚的是,以往迪士尼真人电影里,其背景设定本就是魔幻的,而既然选取的《花木兰》有确凿的历史背景,其人物就不应该再被盲目篡改。

同样刘亦菲所饰演的花木兰相亲装扮,也存在着西方对东方文化的低级解读,众所周知《木兰辞》中曾描绘过花木兰: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从​《花木兰》的扑街,来看美国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可没想到电影真就望文生义贴“花黄”了。

历史中,花黄本是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翠绿等色,剪作花鸟虫鱼等形,贴于额头、鬓边装饰品。

但在电影中,西方却对“对镜贴花黄”理解出现偏差,花木兰的妆容本应是贴上去的,而在电影中则是用颜料涂抹的。

当然这也不能说迪士尼没做过功课,就比如刘亦菲额头上的花纹虚构,虽然跟北魏时期格格不入,但却是取材于兴起于南北朝时期的梅花妆,在这方面也说明了《花木兰》剧组其实是有懂中国历史文化的高人的。

从​《花木兰》的扑街,来看美国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只不过大多时候,为迎合观众视觉、为满足西方对中国的窥探,迪士尼刻意模糊了背景。

然后嫁接能嫁接的中国元素,呈现他们认为有利票房的文化东西。

这样投机把戏虽只是商业处理,谈不上卑劣。

但站在中国观众角度,却还是感觉被冒犯了,因为先前我们认为他们拍《花木兰》,除了市场票房,可能还是源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但现在看,他们对中国文明没兴趣。

只是中国的钱有兴趣。

从​《花木兰》的扑街,来看美国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制作审美上的傲慢

如果说上面误读还存在着在中西文化差异、才导致呈现出的《花木兰》并非我们想要的。

那么在制作审美等西方最擅长领域的“溃败”,便真实呈现了美国在技术、审美上的傲慢。

一般而言对公主系列作品,迪士尼向来是不计成本敢于烧钱的,但《花木兰》同样斥巨资,可在视觉各个方面都远逊于其他作品。

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其实当你看完影片就知道,《花木兰》大场面及部分构图有精心设计的成分,但更多的视觉呈现则是敷衍。

从​《花木兰》的扑街,来看美国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这方面我们可横向对比下中国第五代导演。

新世纪以来,中国第五代大导演都热衷于制作大片,比如陈凯歌的《妖猫传》,场景奢靡、人物雍容,据说为拍摄好杨贵妃的回眸,陈凯歌更花了几千灯泡才打光拍出来。

即便如此观众却不买账,他们觉得没必要。

可对比陈凯歌这种为了美执拗的“没必要”,《花木兰》却将有必要的百般敷衍,比如电影中整体色调饱和度过高、色彩滥用,视觉上呈现出一股浓浓“土”味。

从​《花木兰》的扑街,来看美国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再比如特效色彩搭配,“凤凰”出现时如同小时看仙侠剧。这些最基本的、最有必要,也是好莱坞制作团队最擅长、最轻而易举的东西,最后视觉呈现的却如此粗糙。

这方面就呈现出了制作团队的偷懒。

恐怕这时中国影迷们猛然“醒悟”,还是国内导演好。有时候虽然导演陈凯歌拍摄偏执、他倾尽全力拍摄的只是观众无法欣赏到的美,但他依然还是会选择呈现他认为最完美的东西。

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观众,哪怕观众不买账。

这方面对比《花木兰》制作团队的偷懒、在技术领先上的无端傲慢,也能看出中国导演那份用心,毕竟中国人不坑中国人。

从​《花木兰》的扑街,来看美国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至于武打层面,就更难与中国武侠片匹敌。

巩俐不阴不阳的“鹰爪功”与刘亦菲舞着“假把式”针锋相对的时刻,更让人觉得国师的《影》里关晓彤和吴磊的打斗显得是多么高级。

其实我相信《花木兰》其实是有野心的,可惜视觉营造上,西方自以为是的中国化审美使《花木兰》的整体观感显得不伦不类。

让它既缺了东方韵味,也丧失了迪士尼优势。

从​《花木兰》的扑街,来看美国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符号上的"辱华”

首先声明,对于辱华这个观点我并不赞同。

但出现了这个现象,肯定有其内在原因,那我们不如分析下,为什么会有人放言《花木兰》“辱华”呢?很明显是由于《花木兰》没有真正将人物立起来,而是通过一堆浮于表面的符号,不断去渲染,以衬托花木兰个人信念。

这不仅有悖于中国人理解历史文化方式、更显得不尊重中国文化,于是在被认为侮辱中国文化下,故有了所谓 符号上的"辱华”观点。

毕竟一般文化电影着眼的是文化符号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去理解电影中的人物,而不是通过符号直接去理解人物,这个问题不仅是《花木兰》失败的原因,也是许多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电影失败原因。

从​《花木兰》的扑街,来看美国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比如贯穿电影中的“气”,虽没有出现明显谬误,但却是对中国文化过于浅显的解读,电影中并没有对“气”的解释,还是刻意语义含混。

就如同《星球大战》一样,将它解释为“原力”,仅仅作为促成主人达到目的奇幻元素。

可现实是,中国文化的“气”并非那么肤浅。

中国之“气”深深根植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当中,南宋朱熹以理释气,提出“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之说。可以说“气”是一种人生境界,是需要去“悟”的,不仅仅是电影中释放“气”就产生功力的物质。

在这方面《花木兰》解释“气”就过于狭隘了。

从​《花木兰》的扑街,来看美国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其次,《花木兰》赋予人物性格是“忠勇真”。

但她的性格显然是通过简单符号(比如不断重复“忠勇真”这几个字)来达成,可在《木兰辞》里,木兰替父从军路上,是这么描写的: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在电影中,这种饱含中国文化“忠孝仁义”的经典段落,却仅仅用几个剪辑镜头外加木兰醒来看到凤凰的画面,便潦草交代结了。

所以这也导致电影中木兰总难唤起观众真正共鸣,这就是因为过多符号,过多无味设置弱化了木兰的心活动,而木兰的表现更多地像被导演牵着鼻子走、毫无自主权。

从​《花木兰》的扑街,来看美国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但这种符号上的滥用归根结底还是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傲慢与偏见,才导致其在不懂中国文化的情况下,以自我狭隘的民族主义试图去解析中国文化。

但他殊不知中国文化的深邃渊博,并非简单几个符号就能概括,更非西方人看篇《木兰辞》就能懂得。

幸好的是,所有人都得为傲慢偏见代价。

目前,豆瓣评价惨淡、预售票房零星,这些都预示着《花木兰》将在当下世界最大票仓折戟,可归根结底,《花木兰》扑街的“锅”落不到任何一个特定的人或演员身上、尤其是刘亦菲、巩俐、甄子丹身上。

这是西方对中国的错解,才导致这个局面。

从​《花木兰》的扑街,来看美国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当然这种结局也并不是我们想见到的。

毕竟如果《花木兰》全面扑街,西方只会将责任归咎到中国文化在世界接受度上,而不会检讨自身,这样只会让中国文化更难国际化。

况且从目前传播方式看,在全球根基颇深的迪士尼有着更广阔的传播途径。

所以《花木兰》扑街对我们最大启示或许在于,中国文化该如何打破西方特定的文化想象,实现一种双方接受的融合,这并非要求中国千年文化被拆解成肤浅的符号,而是中国之美用国际化话语获得新生。

当然在这方面,最重要的还是迪士尼应该明白,在只想赚中国钱之前,更应该认真学习中国文化、懂得尊重中国文化。

不要再因为傲慢与偏见而误人误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花木兰   傲慢与偏见   中国   木兰   花黄   北魏   文化差异   美国   傲慢   符号   观众   导演   视觉   人物   文化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