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温度的政策给乡村教师吃一颗“定心丸”

有人说,教师是个“良心活”,这话不假。尤其对于乡村教师来说,在生活条件艰苦、学生基础能力相对薄弱、工资较为低廉的环境中,要为乡村孩子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靠的就是教师的良心。但如果仅依靠教师的良心,不加以物质保障和职业晋升的支持政策,也会造成乡村教师流失的尴尬境地。在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河北省提出不断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倾斜和支持力度,通过落实畅通补充渠道、提升福利待遇、职称评定倾斜等暖心政策,让乡村教师“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教给学生人生道理,引领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引导当代少年儿童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引路人。而对于乡村的孩子来说,教师则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他们如父如母,在生活上、学业上对孩子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坚守乡村十七年的张玉滚教师,教了五百多名孩子,培养出十六名大学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身患疾病却将全部身家奉献给孩子的张桂梅教师,成为了54名孤儿的母亲,还要继续办乡村女子高中,改变乡村女孩的命运……张玉滚、张桂梅投射出的,是中国广大乡村教师的一片赤诚之心,支撑起了乡村孩子走出贫困的期盼。

然而,留住乡村教师既靠赤诚之心,也应靠“柴米油盐”。尽管近年来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逐渐提高,各地积极响应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水平的号召。但应关注的是,乡村地区和城镇地区教师在收入、福利、职称评定方面还具有较大差距。试想一下,在同一省份或城市的教师,城镇地区教师工资高、待遇好、晋升机会多,而乡村地区教师却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优秀教师能否安心在乡村扎根,村民孩子又如何得到高质量的教育?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给予乡村教师更实惠的政策保障,不仅有利于让乡村学校留下优秀人才,亦是乡村村民渴求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期盼。此番,河北省进一步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推进特岗计划、特岗教师专项培训、新建教师周转宿舍、健全乡镇工作补贴制度、提供职称评聘“绿色通道”等有温度、有力度的政策,着力建设起“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以便更好地满足农村孩子求学受教的需求。这无疑是给乡村教师吃了一颗“定心丸”。

陶行知先生曾说,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只有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逐渐落地,因“三支一扶”、“特岗计划”等招聘到乡村的大批青年才干才会真正将心留在乡村,也才能够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更多新动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乡村   政策   教师   职称评定   河北省   定心丸   赤诚   队伍建设   村民   城镇   良心   力度   温度   孩子   地区   学校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