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是非认知 打破现实窘境

鲁迅先生曾言:“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看客心理,是鲁迅终身难忘的心灵创伤,他把自己的体验,作为国民劣根性批判的一个切入点,写入了他的许多作品中。国人围观的劣根性自有其历史原因,然而今时今日频频出现,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悲哀。河南驻马店一名女子在斑马线遭车辆两次碾压的视频在网上流传。事发后,过往车辆和行人减速绕行,但无人上前移动或者保护该女子。我们看到视频的时候,“义愤填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等感叹成为舆论主流,但如果所有人都陷入道德焦虑,甚至以此形成冷漠观望的心理暗示,这对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没有益处。

我们总是认为:“总会有别人站出来的。”含着一丝怜悯和愧疚,围观着的我们这样安慰自己。可真的会有这样一个符号化的人站出来吗?我们总是等待着别人先变得善良,总是等待着他人代替自己去做那自己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正如郎咸平所说:“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仅因为坏人的残暴,更因为好人的可怕沉默。”

以己度人,这么多过路者“不作为”有我们可以理解的苦衷,但我们对此表示深深地遗憾,有关生与死,有关大是大非,面对几分钟前还鲜活的一条生命,没有任何“不作为”的托词。也许有人会说,在突发事件面前,会一时蒙圈。我们确实需要不断强化对大是大非的认知,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要知道,我们并非力气单薄,正如白岩松所说:“微如你我,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健全的法制保障是好人扶危济困的保护伞。《好撒玛利亚人法》是西方国家推行的给伤者、病人的自愿救助者免除责任的法律,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从法律和道德的制度建设角度重建见义勇为、出手相救的社会美德是我们努力的重点所在,要为善良的人们提供制度防护网。目的在于使人做好事时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担心因过失造成伤亡而遭到追究,不再害怕加以移动或者救助之后,如同“扶不扶”小品一样,当事人或者家人可能讹上自己,从而鼓励旁观者对伤、病人士施以帮助。打消这些顾虑和害怕,给老百姓一个真正的安全感,还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多工作要做。

要想真正杜绝此类寒心的场景再次出现,除了填补社会制度缺口之外,人们更有必要强化是非认知,好好反省内心、审视自我。只有向善向上,不算计有担当,不冷漠有作为,才能打破现实窘境,在危机情况出现的时候,舍弃利益算计的本能,扶危济困,勇于担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认知   驻马店   救助者   以己度人   扶危济困   暴病   大是大非   劣根性   窘境   不作为   突发事件   是非   好人   冷漠   善良   道德   现实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