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毕业就进了“黑社会”?如何避免踩坑沦为罪恶帮凶?


一毕业就进了“黑社会”?如何避免踩坑沦为罪恶帮凶?

前些天,一些招聘平台在315之夜翻了车。

虽然说罪犯拿刀杀了人,不能因此认定刀不是好东西。

不法分子通过付费在平台上下载简历后进行泄露、倒卖、诈骗等犯罪活动,不可轻易认定平台就是罪犯的帮凶。

但是,某些平台既然宣称视用户隐私为自己的生命,那也该有点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样子。

一毕业就进了“黑社会”?如何避免踩坑沦为罪恶帮凶?

然而,平台的风波也不止用户隐私这一桩。

近日报道的一毕业就进了“黑社会”的柴圆圆,其进入所谓的“黑社会”涉嫌罪恶生涯,就是通过某平台招聘入职。

这绝不是个案。就我自己经办的案件,就有好几宗具有相似情节,罪名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诈骗罪。我的当事人都是涉世未深、年纪轻轻的小姑娘,她们当初入职也是通过招聘平台。她们入职公司成为帮凶,也有些很委屈。

因为法律意识的淡薄,虽然入职后从事着“助纣为虐”的工作,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沦为罪恶的帮凶。但是,不知道不是无罪免罪的托词。

有的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意识到公司和自己在从事犯罪活动。有的人初入公司时不知情,但受利益的驱使一步步沦陷改变了曾经的赤子之心。

范伟说骗子骗术太高明防不胜防,被骗被坑的难道就只有被害人吗?有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可能起初甚至最终,实际也是受害人。

对于有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他们的写照分明是:我本一心向明月,奈何明月是沟渠,终是脏了自己臭了前程。

那怎样避免自己沦为罪恶的帮凶呢?

第一,如果有机会,尽量优先选择知名的大企业。当然,这也无法避开所有的雷。毕竟那些暴雷的平台如红岭创投、小牛资本、善林金融等,哪个又不是大企业了呢?只能说知名大企业违法犯罪的风险相对低一些。


一毕业就进了“黑社会”?如何避免踩坑沦为罪恶帮凶?


第二,入职前适当做些尽调工作。比如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网址:http://www.gsxt.gov.cn/)查询公司的工商信息,也可以在天眼查、企查查、启信宝这类平台上查询,除了工商信息、涉诉案件信息、关联关系、股权结构等信息也可以查到。如果(历史)高管、股东或者关联公司涉入刑事犯罪案件的,也要谨慎选择。也可以在裁判文书网(网址:https://wenshu.court.gov.cn/)上查询公司、高管的涉诉案件信息,如有涉刑案件需要特别谨慎。公司日常经营存在民事纠纷案件,一般来说是正常不可避免的,不必因为公司有民事纠纷案件而过于担忧,但同一类案件频发、案件类型又与公司经营业务严重偏离的,需要注意这类案件高发的原因。如果同类劳资纠纷特别多,也难说不是一个信号灯。也可以查询公司的官网、官微等,查询公司的介绍、业务等信息。还可以在网上搜下或亲友私下问问该公司的风评。当然,凡事都不可偏听偏信。单一的信息源也无法得出一个客观公正的结论。


一毕业就进了“黑社会”?如何避免踩坑沦为罪恶帮凶?


第三,关注自己和行业的收入水平。如果自己的收入、公司的员工收入显著高于同行业、同岗位收入水平,如果不是遇到了中国好东家,那也不得不多个心眼。因为万一公司涉嫌违法犯罪,在定罪量刑时,收入差额一定会被拿出来对比的,你若不能作出合理解释,那么在主观上你一味强调和主张自己不知情,也是难有说服力的。关于行业、同岗位收入水平,可以通过查询当地统计信息网查询。

第四,适当关注公司的经营发展和业务模式。一则员工有保守公司商业秘密的法定义务,否则,轻则有民事赔偿风险,重则入刑。关注公司的经营发展和业务模式,并不以侵犯公司商业秘密为前提,切勿以维权而触犯了法律。二则要员工都拥有老板精神也是不可能,似乎只有老板高管才会专注于公司的管理经营和决策,但直观可以感受到的事务,法律是不容许我们麻木的。拿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而言,作为公司财务,如果发现公司往来账务有大额不明入账和私账出账,发现平台收支严重不平衡,公司经营明显入不敷出,作为财务,应当有相应的职业警觉性。作为公司运营人员,发现后台数据出多入少、难以维持稳定,也不免要多想一层。

第五,适当关注时事新闻。新闻中报道的一些犯罪情况,在你所在的公司是否发生雷同或者复制。譬如,早些年已爆出来“套路嫖”以诈骗罪定罪量刑,最早在杭州判定。新闻已经报道出来的犯罪,你若是还继续从事相关工作,可不是明知故犯了吗?

一毕业就进了“黑社会”?如何避免踩坑沦为罪恶帮凶?

第六,适当关注你的老板。像前面所说的“套路嫖”,这类案件的高管、老板往往神龙见首不见尾,这肯定是不符合正常经营需要的。高管、老板作为公司的主力,幕后运筹帷幄是一方面,幕前带领职员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也是必要。当然,在公司层面、公众层面出现,是他们影响力的更大存在,如果他们只是不在你面前出现,你也不必杞人忧天想太多,未免也太多情。

第七,选择在知名大平台求职。虽然315曝光了一些求职平台的问题,但相比之下,知名平台具有比小平台更严格的审核程序和要求,出现相关问题,平台的担当也是小平台难以企及的。除了用户隐私保护,也希望招聘平台加大经营者的资质审核力度。犯罪的恶毒还在于它们的毒瘤无孔不入,把所有的责任都强加给平台,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客观的,事实上平台也委屈,他们经营的初衷也不是为了成为犯罪的支流。只能说,各方都做好本职,共同努力联动互助,总比单枪匹马查处更高效些。社会的和谐与安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维护。

当然,职场中人,不管求职、入职和在职,也不必草木皆兵,拥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并不意味着被害妄想症。就像律师虽然以法律为职业,诉讼为主业,但也不是凡事尽是鼓动人以诉讼争议解决。一来诉棍名声不好,二来相比于诉讼,和解、调解等沟通方式,总是更加高效便捷。诉讼往往是无法和平解决时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当然,诉讼作为权利用尽的最终堡垒,其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一毕业就进了“黑社会”?如何避免踩坑沦为罪恶帮凶?

最后还有一点小小而又非常实用的建议:结识律师朋友和关注法律热点。比如说关注我,了解更多法律身边事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帮凶   罪恶   诈骗罪   被告人   高效   商业秘密   罪犯   黑社会   案件   知名   老板   业务   法律   平台   信息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