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回忆,父亲只顾自己发财,毫不顾及他人死活

1910年秋天,16岁的毛泽东终于要离开韶山冲了,他终于可以去看看外面的广阔世界,他兴奋地改写了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父亲毛顺生还在气头上,儿媳妇都过门两年了,也没抱上孙子,放着好好的家业不打理,现在又要出门求学,为什么儿子总喜欢和自己对着干?要不是亲戚们劝说,他是万万不会答应的。

毛泽东不敢亲手把这首诗交给父亲,只得把诗偷偷地夹在父亲的账簿里。自幼以来,父亲逼着自己干农活、学买卖、娶媳妇,就是不支持自己读书,现在也不敢奢求父亲能够支持自己,只要他不反对就足够了。

毛泽东回忆,父亲只顾自己发财,毫不顾及他人死活

韶山冲

想想父亲,也是不容易。毛顺生17岁开始当家,说是当家,实际上接手的就是一个烂摊子,为了还债家里的地被典当的只剩六七亩,毛顺生种地、砍柴、喂猪、编草鞋,没日没夜的干,也没从土地里刨出太多的食儿。

毛顺生是个要强的人,看到别人家的日子过得好,他下狠心要证明自己!看到别人去当兵都挣到了钱,他横下心来赌一把。上天眷顾,毛顺生运气不错,虽然没有混个一官半职,好歹全身而退,还挣了不少大洋。

毛顺生回到老家后用卖命钱还了债后,开始重振家业。毛顺生开始做起了小买卖,而且极为精明,通过贩卖大米、生猪、耕牛,他不仅把当年典当出去的土地都买了回来,又买了一些其他的土地,家里一共有了二十二亩地。

毛泽东回忆,父亲只顾自己发财,毫不顾及他人死活

毛泽东与家人合照

土地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大,还雇用了短工和长工,毛顺生成了当地的人物,他终于出人头地了。毛顺生是穷怕了,好不容易置办起来的家业要操持好,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

毛顺生开始将自己的持家之道和生意经教给儿子,毛泽东六岁就开始干农活。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毛泽东和父亲的争执越来越多。

毛顺生太像一个生意人了,他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对家人要求非常严格。最让毛泽东不解的是,对待亲戚,毛顺生也把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

毛泽东回忆,父亲只顾自己发财,毫不顾及他人死活

毛泽东故居

毛顺生堂弟毛菊生家境困难,靠着几亩水田维持生计,后来遇到了困难,毛顺生乘机把他的水田都买了过来,文七妹和毛泽东极力反对,毛顺生冷漠地说,“我用钱买田,他卖我买,天经地义。这和兄弟不兄弟没有关系。”

多年以后,毛泽东在和毛菊生儿子毛泽连回忆起这件事,仍然非常激动,“我父亲和二叔(毛菊生)是堂兄弟,买二叔那7亩田时,就只顾自己发财了,全无手足之情,谁的劝说都听不进去。”

最让毛泽东不能忍受的是,父亲一直不支持自己读书,为了争取读书的时间,父子两人没少吵闹,毛泽东甚至赌气半天挑了十五担子粪。后来,毛顺生见毛泽东读书心切,便不再过多干涉,只要求他干完农活后才可以读书。

毛泽东回忆,父亲只顾自己发财,毫不顾及他人死活

东山学校

另一件事对毛泽东也影响很大,十四岁那年,父亲为了拴住毛泽东的心,给他张罗了一门婚事。毛泽东娶了18岁的远房表姐罗氏,“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

真要走了,毛泽东放不下母亲文七妹,想起罗氏,心情更加复杂,不过,终究是走了。此后的时光,毛泽东湘乡县到长沙、北京、上海,他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强大,对家乡也越来越牵挂。

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最最牵挂的母亲文七妹不幸逝世,他连夜赶回老家奔丧,用血泪为母亲写下了感天动力的《祭母文》。最爱他的母亲不在了,那个他曾经恨过的父亲也老得不成样子。

毛泽东回忆,父亲只顾自己发财,毫不顾及他人死活

文七妹与儿子合影

毛顺生不再强求儿子,支持他继续读书,但次年一月份就因病离世。毛泽东选择了和父亲和解,回忆起父亲的严厉,“这大概对我也有好处,它使我在工作上非常勤快,记账也仔细了。”也许,这个和解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湘乡   韶山   手把   东山   手足之情   父亲   水田   农活   家业   典当   死活   老家   亲戚   儿子   母亲   土地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