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而治愈的《又见奈良》,哭着看完中国母亲寻找日本遗孤的故事

温暖而治愈的《又见奈良》,哭着看完中国母亲寻找日本遗孤的故事

想见的人赶紧去见,千万别留遗憾

文/紫依

最近看了一部让我感触颇深的独家纪录片《又见奈良》,堪称“2021最温情泪目的电影”,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十分有趣,又有内涵的电影。

明明是纪录片,却在每个细枝末节处,都触到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点。

该电影的导演,是被观众称为“中国年轻导演中最可能成为大师的一位”的鹏飞,监制是贾樟柯。

这部文艺气息浓厚的公路片,在2020年8月的“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进行了展映,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反响。

随即入选金爵奖,两场展映的票在18秒内被一抢而光。

在同年12月的“第3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上,《又见奈良》成为评分最高的作品之一。

温暖而治愈的《又见奈良》,哭着看完中国母亲寻找日本遗孤的故事

如果说《你好,李焕英》中的母爱,是跨越时空如沐春风的温暖陪伴,那么《又见奈良》就是一份跨越时代和血缘的执着守护(高能预警,请主动备好纸巾)

它让我相信,所有的想念终会相见;

久别,是为了最终温暖的重逢。

去年,一部《八佰》刷爆荧幕,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国人看到的是不屈和血性;而《又见奈良》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完全不一样的“中国人”,因为他们的身体里流着日本人的血,他们就是日本遗孤,战后回归日本的孩子。

在今年的春节档电影里,《唐探3》把日本遗孤,这个已经很少有人提及的群体重新拉回了大众的视线。

温暖而治愈的《又见奈良》,哭着看完中国母亲寻找日本遗孤的故事

最终的凶手是小林杏奈,可她的遭遇,是整部电影里,最催泪的地方。

她就是一个日本遗孤,被接回国后,父亲被迫抛弃她们母女俩,而母亲为了让她吃碗荞麦面,不得不委身他人一次;为了给她吃一块蛋糕,母亲被当作小偷抓了起来,最后身死监狱里。

很悲惨,是吗?

明明她也是日本人,可因为她是战争时期,日本父亲与中国母亲养育的孩子,哪怕回到日本,却无法得到身份认同,甚至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

也许是因为《唐探3》电影喜剧的氛围,让我们一时间模糊了这个故事的背景设定,甚至有人觉得,这根本构不成杀人动机。

这就是一直被人们所忽略的人群,他们的伤痛,就像是心底里某一处无人知的角落,静悄悄,而又无人愿意去触碰。

电影讲述了一段跨越60年的异国无血缘母情。年近八十的老奶奶陈慧明,孤身奔赴奈良,寻找失去联系的养女陈丽华。

温暖而治愈的《又见奈良》,哭着看完中国母亲寻找日本遗孤的故事

在遗孤二代小泽和退伍警察一熊的帮助下,老人家找到了许多接触过、帮助过丽华的人。

温暖而治愈的《又见奈良》,哭着看完中国母亲寻找日本遗孤的故事

这是用信封维系了十年的亲情,明明不是亲生母女,但却胜似血浓于水的关系。

历史战争和民族国界不能阻拦这位母亲的爱,女儿丽华按照规定回国,两人就用书信的方式联系了近十年,直到联系中断,老母亲因为思念,独自一人,来到丽华的所在地奈良。

温暖而治愈的《又见奈良》,哭着看完中国母亲寻找日本遗孤的故事

即使她傻傻分不清混蛋和再见的表达方式,即使只能依靠信件里的蛛丝马迹进行寻找,她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找到女儿的机会。

在小泽的帮助下,母亲得以在奈何落脚。

小泽的父亲也是一名日本遗孤,从小吃母亲的奶水长大,对小泽一家人来说,母亲就是恩人。

温暖而治愈的《又见奈良》,哭着看完中国母亲寻找日本遗孤的故事

其实电影最感人,也最让人不满之处就是:战后所有的遗孤都回国了,却没有人留下来赡养,曾经在危难时刻养育自己的异国人。

一个年近八十的老奶奶,人生地不熟,却要在晚年孤身一人远赴语言不通的奈良,挺让人心疼的。

然而,母爱本身就是这样让人疼惜的单向付出,不是吗?

小泽一路都在帮母亲寻女,每到一个地方,母亲就会拿着丽华的照片,站在女儿曾经待过的地方,与女儿的照片合影留念。

母亲知道,女儿这些年一定过的很辛苦,如今,去她去过的地方,看她看过的风景,像是母亲对自己心灵的慰籍一般。

温暖而治愈的《又见奈良》,哭着看完中国母亲寻找日本遗孤的故事

后来两人又遇见了退休警察一熊,三人一起研究丽华寄过来的信件,其中一张是丽华亲手画的写生,一片老家的树林,她还与枫树林的管理员成为了好朋友。

三人根据线索即刻出发,不仅找到了和画里一模一样的场景,还找到了丽华的管理员朋友。

温暖而治愈的《又见奈良》,哭着看完中国母亲寻找日本遗孤的故事

他是一位聋哑人,丽华在信中提及到这位朋友,刚到日本的她和周围的人交流存在障碍,只有面对聋哑人朋友,两人之间的沉默就像无声地交谈。

温暖而治愈的《又见奈良》,哭着看完中国母亲寻找日本遗孤的故事

聋哑人告诉母亲,丽华回到日本并没有找到亲生父母,而是被人赶了出来。

母亲听后一阵痛心,可就算找到了这位朋友也无济于事,因为他和丽华也已经十年未有联系,对丽华的踪迹更是不清楚。

温暖而治愈的《又见奈良》,哭着看完中国母亲寻找日本遗孤的故事

在母亲一步步追寻丽华的足记时,她才发现,女儿丽华的真实处境,与她在信中表现的情况,是大相径庭的。

头几年,她一直写信寄照片,都是在名胜风景前笑靥如花,她说我过得很好,盼望着把养母接到日本团聚。

母亲也信了,只是忽略了一个细节:为何她从来不告诉自己,做完亲子鉴定,安家落户后的日本名字呢?

尤其是当小泽知道,丽华的日本名字,其实就是她中国母亲的名字时,那一刻,我就要泪奔了。

温暖而治愈的《又见奈良》,哭着看完中国母亲寻找日本遗孤的故事

也就是说,她回国后,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认同,也没有如期找到自己的家人。没有归属感的她,在律师的帮助下用中国母亲的字作为自己的名字,这种行为是一种怀念,更是一种追忆。

为什么丽华明明过得不如意,却不愿意和母亲说明实情,而且也不愿意再回到中国去投靠呢?

温暖而治愈的《又见奈良》,哭着看完中国母亲寻找日本遗孤的故事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也是很常见的。

你有多久没跟爸爸妈妈说实话了?

他们问你最近怎么样啊?回答是:很好。

谈朋友有没有在谈?工作顺心吗?领导喜欢你吗?

回答是:还行。

等他们想要继续问的时候,你马上叫停,说,妈我要开会了,不跟你说了。

然后,很长一段时间,你都不想跟爸妈打个电话,甚至发个微信。

不是不想念,原因就是,你过得并不好,工作不顺心,得不到施展机会;期间还生过病,房东着急卖房子,二话不说把你赶出门,也许还分了手,甚至祸不单行地被炒了鱿鱼...

只是,这些你都不会说,只要日子还过得下去,就会自己扛。

温暖而治愈的《又见奈良》,哭着看完中国母亲寻找日本遗孤的故事

因为说了能如何?

他们跟你一样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帮你,还是在老家着急上火却于事无补?

心里有个点莫名被抽痛。

后来母亲又在当地找到了一个中国家庭,从夫妻两人口中得知,丽华早已离开这里。

寻找亲人,想要了解更多,可还需要更多朋友的帮助,线索再次中断。

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如同亲历丽华到达日本之后的人生一样,一步步追寻她的轨迹,她与小泽、一熊之间的关系,也在这段旅程中更加贴近了。

温暖而治愈的《又见奈良》,哭着看完中国母亲寻找日本遗孤的故事

《又见奈良》聚焦战后遗孤,没有过度营造悲凉沉重的氛围,也没有刻意打造灰暗阴沉的影片风格。

寻女途中,一路美景美食和欢声笑语,尽管寻女路上困难重重,母亲都已陪着女儿走过了她想走的路。

温暖而治愈的《又见奈良》,哭着看完中国母亲寻找日本遗孤的故事

这便是一位中国母亲,独自抚养日本遗孤,在分隔多年后,重新寻找养女的故事,母爱平凡而又伟大。

《又见奈良》的特别之处,就是没有直接展现日本遗孤养女的遭遇,而是以中国养母的视角展开。

温暖而治愈的《又见奈良》,哭着看完中国母亲寻找日本遗孤的故事

它通过陈老太太赴日寻找失联养女的经历,把日本遗孤这个特殊群体回到日本后,种种遭遇和生活现状串联起来。

这样的拍摄手法,不但避免落入俗套的刻意煽情和引人不适的沉重基调,还用清新幽默的风格,表现出陈老太太对养女的关爱,日本老警察对子女的思念。

这些情感表达都十分自然流畅,而且都点到为止,还能让我产生情感共鸣,并有所思考。

我非但没有因为历史题材的疏离感,而觉得无聊,还得到了其他喜剧片中体验不到的乐趣。

温暖而治愈的《又见奈良》,哭着看完中国母亲寻找日本遗孤的故事

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可以让一位母亲变得垂垂老矣,也可以让一位父亲的背影变得不在挺拔。

但唯一不变的是,为人父母者对子女的那份爱与思念。

真正想见你的人,翻山越岭也会来。

电影在用另一种方式告诉我们:想见的人快去见,不要留下遗憾!

我是紫依,喜欢我的文字,欢迎点击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奈良   遗孤   日本   中国   母亲   聋哑人   养女   战后   母爱   父亲   温暖   女儿   名字   地方   朋友   故事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