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饭扔下一锭银子就走有多假网友:就像吃了5元拉面给了十几万

吃完饭扔下一锭银子就走,有多假?网友:就像吃了5元拉面给了十几万

相信大家在很多古装剧中都看到过这样的场面:剧中人去酒楼吃饭,吃完饭直接拿一块银子结账,如果吃饭的是一位侠客,那就更豪爽了,动不动就几锭银子,好像银子就是普通交易的货币。

吃完饭扔下一锭银子就走有多假网友:就像吃了5元拉面给了十几万

其实,这是不懂历史的表现。

古代商业交易大多用铜钱,除非是比较大额的贸易,例如买房、买田才会用到银子。银子比铜钱贵得多,在唐朝一两银子换3500枚铜钱,就算到了明朝,一两银子也能换2500枚铜钱,所以说吃一顿饭拿一锭银子来结账,就好像吃5元钱拉面给十几万块钱一样,简直不敢想象。

如果大家还有存疑,这一点可以扩展说一说。

据史料载:“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吃完饭扔下一锭银子就走有多假网友:就像吃了5元拉面给了十几万

由此可知,银子是硬通货,即使在一般的年景,它也是更“值钱”的一种货币。

另,一吊钱的概念,就康熙年间所记,“银每两换钱一千文”,这一千,俗称一吊。按明朝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八》载:“一吊者千钱也。”说明,吊是以千计数的。

上面说的只是个约数。其实,因为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实际价值是很高的。一两银子的真正价值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在当时就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的主儿就是今日的大款,就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

吃完饭扔下一锭银子就走有多假网友:就像吃了5元拉面给了十几万

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日常生活中,老百姓使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有人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

许多一般升斗小民平头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时,用“铜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

那么,如果消费比较高的话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用到碎银子了。碎银子是怎么来的呢?有的是直接从一整锭银子上剪下来的,有的是兑换的碎银子,如果需要更多银子交易。就用汇票。总之,几乎没人直接带一堆银子去消费。

碎银子大小不一,商家该如何收钱呢?

在高级场所,商家都有秤。专门用来称碎银子的重量,可单单凭碎银子的重量,也不能说明碎银子的价值是否一样。

每个地方锻造的银子成色并不一样,甚至差很多,如果你拿着银子去别的地方消费。那么就得兑换成当地那样成色的银子。找到当地商会所承认的银楼、炉局等地兑换,拿到当地成色的银子后才可以交易,为此要付出兑换费。

古人可不傻,用银子交易,这种费钱费力的事一般人不会干。

吃完饭扔下一锭银子就走有多假网友:就像吃了5元拉面给了十几万

因为使用银子有种种弊端。所以古代人一般情况下都是使用铜钱,轻便、标准统一,不浪费钱,更重要的是,普通人根本用不到大面额的银锭,最多也就用点碎银子罢了。

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这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

明清小说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而这些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搅合在一起,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今人所写较多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作品,也跟着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

吃完饭扔下一锭银子就走有多假网友:就像吃了5元拉面给了十几万

但毕竟,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的人离前朝时距更远,对以前的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认识更加不足,才会在历史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天价酒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银子   制钱   碎银   明朝   前朝   良田   铜钱   银两   成色   道光   清末   拉面   明清   货币   古代   价值   网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