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传奇人物之黄观

高考成绩已经出来了,又到了几家欢笑几家愁的时候。高考,总让人联想到刻苦、拼搏、挑战和机遇。众所周知,高考脱胎于科举。科举,相对于其他任用官吏的方式,具有最高效、最公平、也最经济的优点,是古代中国献给整个世界的礼物,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中国科举,从隋到清一千多年间,通过这种途径,政府基本上实现了其目的:选拔人才,笼络人才,禁锢人才,摧残人才。科举基本上是三年一开考,录取比例比今天的高考低多了,也就意味着,比今天考上985难多了。孔乙己苦读十几年,尚不得进学把秀才拿下;范进得中举人,喜极近疯;左宗棠战功赫赫,无缘进士;郑板桥自幼聪明,自称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林如海探花及第,开国公爵贾府主动联姻,吕蒙正高中状元,名扬天下。千年科举,连上少数民族政权和农民政权在内,文武状元加在一起也不到千人。

千名状元,都不是易与之辈。但高个里终究还能挑出高个的。我们在看旧小说和旧戏剧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节:公子落难,小姐后花园赠金助其赴考,连中三元,奉旨成婚。实际上,在中国科举史上,还真有人连中三元,而且有十几人,在这些高个里还能挑出一个高个,此人就是洪武二十四年文状元黄观。他真是做到了绝无中之仅有。黄观在《明史列传第三十一》中有他的记载。黄观(1359—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贵池人。祖父黄彦明,父亲黄德.其父黄德赘许家,遂从许姓。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中解元,次年应会试,中会元,黄观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者。从秀才到状元,经过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年仅二十七岁。六个第一名,一气呵成。他的一生,就没考过除第一名以外的任何名次。与他同场竞技的其他学子,是该感叹幸运,还是该感叹不幸呢?

要说历史上,还有一位六个第一名,那就是清代钱棨(1734~1799),苏州人,钱棨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是学识渊博的读书人。少年时,钱棨曾多次参加童试,但都落榜。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成为长洲县秀才的“案首”, 时年33。接着参加乡试,六战六败,乾隆四十六年才夺得会元,时年47。钱棨的考试历程十分坎坷,未像黄观那样一帆风顺。在黄观中状元的年纪,钱棨还没摸到秀才的边。

  黄观的结局算得上是求忠得忠吧。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并不太好。明太祖死后,孙子建文帝上台,叔侄相争,黄观不可避免地卷入进去,最后成了这场建文朝的殉葬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科举   雍正   乾隆   会元   殿试   乡试   会试   举人   进士   祖父   秀才   中国   政权   状元   传奇人物   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