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格的勇气与意义——读杨永康的散文《惊喜记》

  最近一直有一个想法,或念头,就是读一下杨永康的散文新作《惊喜记》。篇幅很长的,由于天生的惰性,与其说一直等着,倒不如说是一直拖着。似乎一直在有意无意地等一个恰当的时机出击。阅读,有时感觉就是一场冒险,一场捕猎。有时你要阅读的东西会成为猎物,有时你自己会成为阅读对象的猎物。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异途而同归,都是好的。没有任何获益,白忙活辛苦一场,那也是“冒险”之题中应有之义。不料还没正式开读,却十分意外地先读了邓迪思对该文的评论。这可能就是我前面所说,自己倒反而成了猎物。我个人感觉,阅读,自己成为猎物,更接近“道”,也更有诗意。以前在读一篇或一部作品前,是很少读他人的相关评论的,生怕被牵着走,生怕眼被迷了,“心”被“坏”了。看来,人生,真的不全是自己说了算。可不吗?我们一抬头,头上有天,天外还不有天吗!

  初读杨永康的《惊喜记》,刚开始较难进入,坚持读一两段或两三段,这时,就有些不由自主而一心想往下读了。有人评价杨永康的散文,说是“语言的狂欢”“巨大的语言迷宫”,称他是“语言的暴徒”,等等吧,这都没错,而且很形象,很准确。但是,我更觉得,他的散文,是自言自语式的唠叨,一场似乎不间断的唠叨。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唠叨,绝非贬义。或者说,它还是个很褒义的词呐。我所说的唠叨,就是母亲对着儿女唠叨的这个唠叨。母亲的唠叨,年轻人往往嫌烦,不爱听,可上了年岁的人,越回忆越难忘,越回忆越有味。因为,这里面有放不下的牵肠挂肚,有来自生命深处的牢不可破的系念。杨永康的散文,最突出的特征,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语言的重复,或反复,而且还不时地通过呼应、照应、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及各种灵活变换的排比句式等来求得那种重复或反复的效果。但稍加留心,我们就不难发现,他的这种“唠叨”式的语言中,其实隐藏着很真很深也很零碎很丰富的思想情感。比如,对爱人或他人的感情,对自然、生命、人生及一草一木、一事一物的感情,因各种很不起眼的苦难而起的难以纾解的纠结与疼痛,再杂以各种或简单或复杂的思考、想法,还有不同时不同地的一时之念,一时的情动,等等,都是那样的丰富,深厚、驳杂、零碎,细微。所以我想,称杨永康的散文为唠叨体,应该也是没错的吧。

出格的勇气与意义——读杨永康的散文《惊喜记》

  刘勰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读杨永康的散文,感觉他的心很静,心思很单纯,感情很朴素。对于罗比、村长老游、房东老吴、小卖部的硕壮女人、房东女主人、上身半裸的男人、年迈衰病的老人、失踪的女孩、胡姬、琪琪,对于双肩包、睡袋、电饭煲,还有豆浆、牛奶、桶装方便面,及备用的衣服,对于大山、蓝天、白云、云雾、鸟鸣、木桥、毛驴、小狗、公鸡、毛毛虫,等等,心中因这些人事物景而起的所感所思所想,并非因语言的繁复、语句的错杂而含混不清,相反,这些在繁杂跳跃的文字间都是其形历历,愈加分明。

  如果我们在读《惊喜记》时稍加留心,稍微注意一下作者笔下的罗比、躲在石头后面的男人、屁股肥硕的喂奶女人、半裸的男人,还有云雾、鸟鸣、毛毛虫、公鸡、木桥等,就不难发现,文本中的“我”,在写到“人”尤其是外部世界的“人”时,往往显得既隔又冷,飘忽不定,恍若梦中,而写到“物”时,比如自己所带的那几样简单的行囊,还有大瑶山深处的每一样事物,则通过多种方式,既表现细腻,又满含情意,活灵活现,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这让我既想到了庄子的为文风格,又想到了现代社会利欲熏心、人心隔绝的现状。所以说,杨永康的散文,有着极为丰厚的内蕴和意义,需要我们反复咀嚼体会。

出格的勇气与意义——读杨永康的散文《惊喜记》

  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瑶山深处的阳光、空气、云雾、夜色、雨声,氤氲轻漫于他笔下的各样人事物景,只要我们细心品读,则不难把握。大概说来,《惊喜记》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这样两类:对罗比的感情,对大瑶山深处的人事物景,都怀有满腔的虔敬、诚恳与热爱之情。罗比,是“我”的所爱,我的依靠。文中的罗比,自始至终并未出现。她,似乎就是“我”的思想与感情的一个播放器。罗比的从未出现,又分外增添了人生的一种飘忽感。那几样简单的行囊,是“我”旅途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老游老吴、胡姬琪琪、小卖部的硕壮女人、半裸的男人,还有云雾、鸟鸣、毛毛虫、公鸡、木桥、毛驴、小狗,等等,“我”对瑶山深处的这些人事物景,则都怀有朴素亲切的真挚感情。当然,“我”对瑶山的人与物,由陌生甚至敌意到熟悉进而亲切,是有一个过程的。而对现在的“人类”,则充满了无情的批判。“可怜的獐子,好几天了我都不忍心对着千里瑶山喊个饿字”,“其实野兽的固执己见有时候与人类挺像的”,“倒是那个傲慢、固执己见的人类需要找机会好好对你表达歉意”,这些句子,反省的深度与批判的力量,是很不同寻常的。

  在《惊喜记》中,大瑶山与外面的世界其实是一种对立关系。“我”初到瑶山,心里似乎惶惑不定,石头后面张望的人、给孩子喂奶的硕壮女人、上身半裸的男子,都让“我”感到了惶恐或敌意,以致夜里下暴雨时,“我把自己紧紧攥在手里”。我觉得,这类“心理问题”的存在,应该是外面世界的现代生活与现代人际在“我”的内心造成了阴影的真实反映。作者这样写,应该说有一种反城市、反世俗、反现代从而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的思想和感情在里面。

出格的勇气与意义——读杨永康的散文《惊喜记》

  读杨永康的《惊喜记》,还有个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在他的笔下,各种人事物景,各样的东西,他都是怀抱着同样深厚的感情,以真诚之心,平等地看待他们(或它们。笔者)。比如,看到獐子肉,他感到撕心裂肺的疼,“ 可怜的獐子,好几天了我都不忍心对着千里瑶山喊个饿字” 。看到毛毛虫,并非像我们平常那样,害怕或嫌恶,而是把它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来看待,从“它”的角度细致入微地加以理解和表现。换言之,在杨永康的笔下,獐子,毛毛虫,还有毛驴乃至花草树木石头沙子等等,仿佛都是有灵的,有尊严的,有生命和感情的。邓迪思的评论文章中说:“杨永康也抛弃了散文中那些基于历史、文化、人物之上的情趣、哲理、诗意,抛弃了建立在二元对立思维上的被简化的生命,他还原了生命的复杂性,那些处于变动、冲撞、含混状态下的生命真实。”虽然,“抛弃了散文中那些基于历史、文化、人物之上的情趣、哲理、诗意”之说,就杨永康的散文写作来说,究意有益还是有害,这个问题有待商榷。但“抛弃了建立在二元对立思维上的被简化的生命,他还原了生命的复杂性,那些处于变动、冲撞、含混状态下的生命真实”之说,还是颇有眼力和见识的发现。所以,读杨永康的散文,能充分感受到他笔下无所不在的那种温暖与爱。当然,这需要我们的心里首先要有温暖,有爱,才能在深入阅读中去感受和体会。

出格的勇气与意义——读杨永康的散文《惊喜记》

  杨永康的散文,从语言和形式来说,颇有些“离经叛道”的味儿,用他自己的话说,已经出格很多年了。当然,这种“出格”,或者说“离经叛道”,从文学的革新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一成不变,对于文学来说,自然是致命的。但是,任何革新无不带有冒险性。冒险,自然也有潜在的致命因素。这两方面的情形,中外文学史上都是有着不少例子曾经发生过的,此处不再赘述。但杨永康的冒险,或者说革新,还是颇有收获的,甚至可以说,他在这条路上的前行,是颇为壮观的。他的散文,屡次冲出甘肃,走向各种大刊,并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便是明证。根据中外文学史积淀形成的普遍的经验和认识,文学语言,当以简明、凝练、含蓄为最上乘。诸如惜墨如金、言简意赅、简明扼要、要言不烦之类强调语言须简洁精炼的成语就有不少。还有,契诃夫说:“简练是才能的姊妹。”莎士比亚说:“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冗长的语言则是肤浅的藻饰。”所以,就语言来说,杨永康面临的压力,实在也够大的。杨永康的散文,内在结构也是颇为复杂的,他这种结构的复杂性,与传统散文所谓的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有条不紊、过渡自然、呼应完整等法则相较,简直几乎可以说没有一条是中规中矩的。然而,他的语言实验、文体革新,竟然成功了。我想,杨永康的散文,是否成功扩展运用了传统文论中所说的“繁笔”手法呢?当然,这是一时之想,万万不能下断语的。还有,我想,杨永康若是果真回归传统的散文写作,讲求笔墨俭省,讲求语言精炼,在文体上也回归传统的路子,那么杨永康还是原来的杨永康吗?他的散文还是真实地书写他自己的优秀散文吗?哲学家刘春生说,形式就是“世界”的结构,生命的韵律,而形式感即结构“世界”的能力。杨光祖也说,形式感对作家非常关键,因为它是一种生命感,一种生理的体验。由此可见,语言与文体实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生命体验密不可分。鉴于此,我只能祝愿杨永康先生在他给自己建立的散文迷宫或曰散文王国中越走越好,且行且珍惜了。


(原载《新农村报道》2015年10月25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小卖部   散文   惊喜   獐子   木桥   出格   毛驴   毛毛虫   云雾   猎物   笔下   深处   勇气   意义   感情   语言   思想   生命   杨永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