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借力,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

会借力,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

作者:莞尔一笑(富书作者)

自己不擅长、做不好的事情,一定要找擅长的人来帮忙做,这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老和尚和小沙弥一同下山化缘,路上老和尚问道:“如果你进一步则死,退一步则亡,那你准备怎么做?”

小沙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往旁边去。”

多么睿智的小沙弥!破而后立,独辟蹊径。

《孙子兵法》有言:“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意思是,一个人要成为真正的赢家,需要借到所有可用之势。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想成功,却又力不从心,借助外力,正好弥补了自身的不足。

借力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方法论,它像一股东风,吹着那些被困境逼到墙角的人,满血复活。

会借力,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

会借力,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

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一生顺风顺水,总有艰难和困惑。这时候,懂得向人求助,其实是一种了不起的智慧。

一位父亲鼓励孩子去搬开眼前的大石,并告诉他:“你只要用尽全力,就一定能搬动它。”

孩子连试好几下,累得满头大汗,大石依旧纹丝不动。

于是摇头放弃:“我尽力了,但我仍搬不动它。”

父亲却告诉他:“你还没有借助我的力量,怎么能说自己尽力了呢?”

如果你细心观察,每个人都渴望被需要,只要不是太过分的要求,别人一定愿意帮你一把,在助人者眼里,帮人是一种快乐和收获。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也许我们自己花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解决的难题,在别人眼里可能只是举手之劳。

所以聪明人往往是在相互麻烦中,培养人脉,你麻烦他,他又麻烦你,慢慢的就在你来我往中建立了长久关系。

为人处事时,若能独当一面,纵然很难得,但能与周围戮力同心才更加可贵。

明代商人沈万三只是苏州城的一个穷小子,靠贩卖药材为生。

他口才不好,便请来能说会道的小舅子,帮忙叫卖。

不懂账目,又请来城南的陈秀才,帮着算账。

后来生意越做越大,聘请了不同的专业人才将生意分门别类来管理,自己只负责总揽全局。

靠着借势众人,齐心合力,沈万三只用11年时间,从穷小子变成“苏半城”,又从江南首富,成为富可敌国的巨商。

会借力,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

很多成功之人,不仅是因为本人有能耐,有才华,还是他们更善于借用别人的本事,依靠别人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

老话说:孤掌难鸣,独木不成林。

懂得在合适的时机,善用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才是你实现目标,最明智的选择。

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只有善于协调各种力量,才能突破自己的能力范围,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果。

就像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说的:“我之所以能跑在竞争者的前面,在于我擅长走捷径,借助别人的力量。”

会借力,才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

会借力,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

会借力,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

佛语曰:“相由心生,境由心转。”

路在脚下,更在心中,路随心转,路则常宽。

凡成大事者,皆有个好心态。

内心强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历经磨砺后,蓄积的正能量。无论做什么事情,它是可以依靠的一种自身资源。

王阳明曾经历三次科举,同期的考生,有的金榜题名,有的名落孙山而另谋出路。

唯独王阳明,虽多次落榜,仍一脸淡然,内心毫无波澜。

有人问他:“这么多次的考试落榜,都不觉得伤心难过吗?”

他却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会借力,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

按通常观念,考取功名自然是头等大事,但王阳明却不以为意,虽输了考试,他却认为赢了自己。

正是有这种好心态,王阳明才能在仕途不顺、下诏被贬、平叛被诬陷谋反等种种逆境中,不断成长,最终创立心学,名垂青史,更是被后世之人尊称“圣人”。

世界级领袖顾问安东尼·罗宾曾说:

“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懂得怎样控制痛苦与快乐这股力量,而不为这股力量所反制。如果你能做到这点,就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反之,你的人生就无法掌握。”

心态好的人,情绪稳定,安之若素,失败也淡然;心态不好的人,即使成功,内心也不会真正的获得快乐,没有成功感。

会借力,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

《论语·卫灵公》有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聪明人也许更把控“远虑”,但有一种笨人,虽看的不远,却知道走好当下每一步,一点一点的解决“近忧”,也会慢慢到达目的地。

他们只顾当下要紧的事,不过多分心,享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越。

《阿甘正传》里面的阿甘,就是这样的一个笨人。

他的爱人一次次出走,一次次回来,他从不烧心燎肺。

他眼里只有当下,爱人回来好好相处,不回来,他就专心搞事情。

最后,他因不需要平衡收益与情绪的杠杆,只专注干好眼前的事,而坐拥了丰富的人生。

一个人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深谋远虑上,善于抓住身边恰到好处的契机,也是一种头脑风暴。

有三个销售员去寺庙推销梳子。

第一个销售员空手而归,说寺庙里都是和尚,谁用梳子,这不是故意刁难吗?

第二个销售员销了一百把,他是这样跟寺庙住持说的:

您可以在庙堂的前堂放一些梳子,那些虔诚的香客烧香磕头后,头发难免有些凌乱,这些梳子可以让他们梳梳头,香客们会觉得寺庙很人性,下次还会再来。

第三个销售员,不但带去的梳子卖光了,还带回了订货合同,他说:

庙里香火旺,定会有香客捐赠,于是建议主持回赠点礼品给人家,梳子物美价廉,正好适合,并可以刻上三个字“积善梳”,因此烧香的人必会络绎不绝。

卖梳子给和尚这个笑掉大牙的故事,正是考验的一个人有没有发现当下优势的能力。

那些发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人,是不是好高骛远,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缺少借势当下的眼光和智慧呢?

如果你一直有就地取材的认知,就不难找到合适的参考价值。

会借力,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

会借力,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

罗·伯顿曾说:“如果世界上有地域的话,那就存在人们的心中。”

战胜别人容易,难的是战胜自己。

每个人都被自己内心的领域局限着,如果你打破了心中的围城,你的认知力自然能演绎成执行力。

官渡之战时,曹操以2万之众抵挡袁绍10万大军。

面对战力上的巨大差距,稍有延误,则兵心涣散,事则忧矣;可要是急于作战,又难免陷入寡不敌众的境地。

关键时刻,曹操得到荀攸献计,斩杀颜良、文丑袁绍的2员大将,取得初步胜利;

但敌强我弱还是很明显,曹操在交战想放弃时,得荀彧提醒:“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曹操找回信心,去掉“不可能”束缚,反败为胜之心甚强。

最后,曹操得许攸夜奔投靠,知道袁绍粮草位置,奇袭火烧乌巢断其军粮。

只此一战,曹操将气盛的袁军打得一溃千里。

按实力计算,曹操没有胜算的把握,但他突破了“不可能”的局限,听取能人之言,知人善用,迸发出跌入低谷的反弹力,劣势变为优势,由此反败为胜。

兵家如此,其实任何一件事情,在开始与目的地之间,随时可能出现转机,很多人之所以半途而废,只是因为他们不懂借势,被“不可能”束缚着。

会借力,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

《菜根谭》说:“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橹。”

也就是说,正在上滩的船,不要停划任何一次桨,成功之际更要继续努力,不然只会功败垂成。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与不确定因素博弈的过程,只要我们善用借势思维,整合自己的资源,将现有的舒适区,变成核心竞争区,将借力当成执行力,不确定就会变成笃定。

罗永浩有句话说得好:“自己不擅长、做不好的事情,一定要找擅长的人来帮忙做,这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余生,愿你学会借力,弥补了自身的不足,成为真正的人生赢家。

会借力,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

作者简介:莞尔一笑,富书专栏作者,富小书的人,本文来源:富小书,你身边最好的闺蜜,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此外,富叔还整理了很多文章合集,关注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后,回复对应数字即可看到。

► 关注后,回复数字序号,即可收到对应文章合集

自律(深度好文)

(回复数字“01”)

对清单上瘾后,我爱上了自律

这才是让你长期保持自律的秘诀

高手是持续自律,你是间歇自虐

认知层级(此文无价)

(回复数字“02”)

认知水平越低,人就越固执

什么是墒增定律,看完顿悟

如何提高你的深度思考能力?

顶尖高手(深度好文)

(回复数字“03”)

顶尖高手是如何思考的?

顶尖高手,都是极致利他者

顶尖高手的境界,是通盘无妙手

老板思维(此文无价)

(回复数字“04”)

你为什么总遇不到好老板?

成大事者,必须经历的3次跃升

做事不闭环?难怪老板不信任你

情商(深度好文)

(回复数字“05”)

层次越高的人,越不为情商所困

情商低不会说话?这是个伪命题

高情商的人,都善用这样的开场白

成熟(深度好文)

(回复数字“06”)

当你成熟了,你看谁都顺眼

越成熟的人,身段越软,手段越硬

一个人的真正成熟,从这5个“失去”开始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生活认知力”提出者,富叔创办的优质原创成长平台,他以“投资自己、增值自己、升级自己”的理念输出吸引了500万新中产忠实用户关注,致力于陪伴3亿新中产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富兰克林   中产   沙弥   香客   梳子   销售员   寺庙   认知   才华   情商   深度   合适   心态   力量   高手   数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