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熊孩子”标签,培养孩子“规则感”,只要记住这3点

远离“熊孩子”标签,培养孩子“规则感”,只要记住这3点

作者:程小亦

远离“熊孩子”标签,培养孩子“规则感”,只要记住这3点

前两天的公司亲子活动,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加。

现场的砸金蛋活动,散落着很多金蛋的碎片,被一个小男孩捡走当成了“画笔”。

他拿着碎片,在大厅入口处,大理石地板上乱刮。

而一旁的男孩妈妈,在工作人员劝导后,仍无动于衷。

在工作人员离开后,小男孩再次拿出,藏在手掌里的小碎片,继续他的“绘画创作”。

不一会儿,门口的大理石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伤痕”。

前台人员见状,无奈只能现场广播,通知其家长,将他带走。

面对伤痕累累的大理石地面,

孩子的母亲并没有半点指责,只是将孩子匆匆带离现场。

远离“熊孩子”标签,培养孩子“规则感”,只要记住这3点

复旦大学一位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说:

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必须管教,必须惩戒。一味以爱的名义让步,是对他最大的不负责。

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其实是孩子对单一社会形态下的一种畸形的心理偏见。

这也是传统观念里,人们对孩子天性过于放纵的结果。

毁掉一个孩子,往往只要一分钟。

网上有一则新闻,令人愤怒:

事情发生在佳士得,香港春拍“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上,在预展现场一价值百万的拍品名画,被一名“熊孩子”撕毁。

远离“熊孩子”标签,培养孩子“规则感”,只要记住这3点

据网传现场照片显示,被毁的是该场第1393号拍品——任伯年花鸟四屏之《淡黄杨柳带栖鸦》。

该组画创作于1889年,估价显示为150万至250万港币(约130万至219万人民币),最后,举办方不得不以,撤拍画作而告终。

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名家画作,还没来得及好好欣赏,却被熊孩子无故地撕毁。

这不仅令人痛惜,更让人愤怒。

孟子曾经说过:

不以规矩不能成为方圆。

你的孩子眼里,如果没有规则,自然也谈不上遵守制度。

这样的孩子,将来长大后,做任何事都不可能圆满,甚至还会因为自己无视规则,犯下不可饶恕的过错。

远离“熊孩子”标签,培养孩子“规则感”,只要记住这3点

漠视规则,就是断送自己的前途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新闻,颇为震惊。

一女孩在国外留学期间,她发现当地公共交通系统,存在“漏洞”,从此之后,她便利用这个“漏洞”,经常逃票坐车,内心还沾沾自喜。

在大学毕业之后,她开始找工作不停的面试,却一次又一次的被公司拒绝,面临失业的窘境。

她认为自己遭到了种族歧视,内心愤愤不平。

当最后一次面试,被告之不被录用时,她冲进了人力资源办公室,并要求经理告之不被录用的缘由。

当经理告知其原因后,女孩内心无比后悔。

原来,她因为逃票,被拉入了征信黑名单。

远离“熊孩子”标签,培养孩子“规则感”,只要记住这3点

莱蒙特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你自以为是的漠视规则,最终将自己的前途都给断送。

无独有偶。

前段时间,清华大学两名研究生被勒令退学,登上微博热搜榜。


远离“熊孩子”标签,培养孩子“规则感”,只要记住这3点


校方勒令退学的原因竟是:

外出不与学校请假,学校不知其所踪,更奇葩的是,校方竟然联系不到本人,只能通过以公告的形式发布消息。

很多人以为,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

其实不然。

据统计:

深圳大学317名研究生被退学,其中未注册218人,学习年限超期89人,成绩不合格10人;广州大学对72名作研究生退学处理。

你辛辛苦苦考上的大学,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愿景。

却因为自己漠视学校的规则,被学校责令退学,真的太令人婉惜了。

思想家卢梭曾说:

人类似乎有这样的倾向,建立一项规则叫别人遵守,同时又极力使自己成为例外,不受它的约束。

规则不仅是约束我们日常行为处事的准则,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它就像戒尺一样,在“戒”和“放”之间戒定了我们的人生。

任何一个人,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都离不开“规则”的鞭策。

远离“熊孩子”标签,培养孩子“规则感”,只要记住这3点

“熊孩子”背后,都有“熊家长”的庇护

近日,广东湛江一名女子在商场内教唆孩子偷东西。

监控显示,女子教唆男孩借助雨伞,试着把玩具机里的礼物摇拽下来。

而得手后直夸男孩聪明,随后迅速逃离现场。


远离“熊孩子”标签,培养孩子“规则感”,只要记住这3点


父母的不当言行,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拌脚石。

为了图一时的便宜,却没想到这种行为背后,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品德。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

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任教师,你的言传身教,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前几天,贵阳某小区物业,在调查监控时发现,一对母子乘电梯时,23岁的儿子将电梯的指纹机扯下,并从26楼抛下,而他母亲对儿子的行为并未及时阻止。


远离“熊孩子”标签,培养孩子“规则感”,只要记住这3点


最后,这位母亲以“他还是孩子”为由,拒绝赔偿。

由于警方的介入,男子家人赔偿7050元并道歉。

漠视规则,父母的放任,导致孩子长成时代的“巨婴”。

每个漠视规则的“熊孩子”背后,其实都站着一对无视规则的“熊家长”。

远离“熊孩子”标签,培养孩子“规则感”,只要记住这3点

规则教育,让孩子受益一生

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呢?

1、通过游戏建立规则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指出,与孩子玩游戏,在游戏中争斗,从游戏中给孩子树立规则,没有强制方法,也不会损伤亲子关系。


远离“熊孩子”标签,培养孩子“规则感”,只要记住这3点


他说,当你在生活中,看到孩子四处捣乱,这时你只要花点心思,跟他们做一场亲子游戏(比如跑步,打羽毛球,下围旗等等)。

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不正确,教他们如何做,才能赢得了这场游戏。

慢慢的,孩子在游戏中,就能纠正漠视规则的坏习惯。

2、家长以身作则,从小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2-6岁是孩子秩序敏感期,也是对外界事物秩序化培养的最佳时期。

纪录片《镜头下的四分之一个世纪》中,福原爱3岁开始打球,妈妈既是她的教练,又是她的启蒙老师。


远离“熊孩子”标签,培养孩子“规则感”,只要记住这3点


4岁的福原爱,第一次赢了比赛,高兴地跑向妈妈的时候,妈妈则提醒她,要她先去和对方握手,以示礼貌。

当福原爱因发球动作不规范,而输掉比赛的时,

妈妈让她去和对方教练道歉,“说下一次一定好好发球”。

我们不难看出,在福原爱的成功之路,离不开妈妈的正确引导。

作家帕斯捷尔纳克说过:

生活是一个庞伟的竞技场,人们尽可以在那进行夺取胜利的较量,但必须老老实实地遵守比赛规则。

深有同感!

让孩子学会懂规则,才能让他的人生,走的更远。

3、父母制定规则制度

前一段时间,在武汉地铁站内,一孩子不小心将手中的酸奶掉在地上,身旁的家长立即蹲下身,用卫生纸将地板擦拭干净。

这位爸爸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自己弄脏的东西,要自己打扫干净。


远离“熊孩子”标签,培养孩子“规则感”,只要记住这3点


美国育儿专家西尔斯曾经说过:

爱孩子需要恰如其分,表达爱也有尺度和分寸。只有如此,爱才不会成为变态的掩饰。

闺女小时候,经常把饭菜倒地上。

孩子爸爸就惩罚她,让她用双手,将饭菜一点点捡起来,丢进垃圾桶。

闺女一边哭一边捡,相信这辈子,她都会记得饭菜倒地上的后果,需要自己去承担。

好的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

在生活中,你不妨试着通过游戏、制定规则或以身作则来树立孩子良好的规则意识。

孩子懂规则才能更好地懂认识这个世界。

真正有规则意识的孩子,未来才会走得更远。

作者简介:程小亦 85后宝妈,育有一儿一女,心理学爱好者,热爱文字,愿与您分享育儿路上点滴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规则   孩子   以身作则   画作   闺女   饭菜   碎片   秩序   意识   家长   父母   妈妈   现场   标签   学校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