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四大误区,你踩了哪个坑?

读书是我们获取精神食粮的一种途径,它可以让我们增长见识,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个人能力,或者打开自己的脑洞。但是读书有几个误区,你又知不知道呢?接下来我将带领你了解这些误区,让你避开这些读书的坑。


读书有四大误区,你踩了哪个坑?


1 但凡是书都值得读

在这个市面上有无穷无数的书籍,一个人用尽一生都不会看得完这么多书籍,那我们是不是要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看书上呢。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那我们在这里就要学会筛选书籍,通过筛选,找出适合我们看的书籍,而不是看到一本就看一本。

如何筛选书籍呢?首先要学会把书做成分类,我们可以根据阅读需求来做一个分类,书籍可以分成4种需求:生存需求、思想需求、工具需求、休闲需求。

生存需求是我们在生活、工作、生理。心理等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例如教科书或者专业领域的书。思想需求是不谈现实问题,但是可以帮助读者从根本方向去思考问题和现象的本质,体会人类生命的深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例如哲学、宗教、历史、文学之类的书。工具需求是帮助我们去理解其他知识的书,例如字典、辞典、百科全书。休闲需求是提供娱乐和消遣的书,例如网络文学,玄幻小说之类的书籍。

在阅读之前,我们根据自身的情况去选择适合的书籍,当然这不代表禁止自己不要看休闲需求的书籍,只是需要适当调整各类书的阅读比例,因为现实上,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稳扎稳打地打拼,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生存需求和思想需求的书籍,用以提升自己,不让自己落后于社会,不让自己被社会淘汰。


读书有四大误区,你踩了哪个坑?


2 一本书要完全看完

一本书一定要完整看一遍才叫完美吗?实际上一本书并不是全部内容都适合自己看,所以我们在这个时候要学会“跳读”。在“跳读”之前我们首先要快速了解这本书。如何快速了解一本书,有一个方法叫检视阅读法。

检视阅读法是主要用来读非虚构类作品,如何是小说之类的作品就不适合使用。这个方法的核心是阅读一本书的四大板块:封面、目录、序言、结尾,只要了解这四大板块,那么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将被你抓出来。

书的封面可以让我们看到书名、出版社、作者,出版社如果是比较出名,那这本书的质量还是有所保证的,作者的知名度也是一个评判标准,书名也是人们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如果吸引不了人,那这本书同时也是失败的。看完了封面就看目录了,目录是整本书的纲要框架,能够清楚地透视一本书的脉络和逻辑。目录是对整本书的框架有更好的预判。接着就是序言,作者一定会把整本书最有价值的观点和思想精华放在需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序言就像一个向导,带着读者先大体浏览,说明一下全书的概况,看完序言先不要着急看正文,可以先看真本事的最后一章,在结尾的时候,作者终于把书写完了,一定很有成就感,在这里作者往往会在结尾做一个提炼总结,读了结尾又能让你更进一步地快速了解这本书的大体内容。

“跳读”反而比前面的检视阅读法简单多了,“跳读”就是先浏览目录,挑出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直接去阅读。先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出发,不需要在意顺序,或者漏掉前面的信息。我们对一本书敬而远之是因为觉得这本书太厚或者太难懂,那我们选择自己需要的部分去阅读,就可以打破这个恐惧感。


读书有四大误区,你踩了哪个坑?


3 读书就是被动输入


有些书我们看完一遍之后发现没有看懂,然后再看一遍之后还是一样。这其实是我们自身的阅读能力还不够。其实读书也是需要主动思考的,要运用到综合理解能力。综合理解能力可以分成四种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归纳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质疑批判能力。

信息提取能力是我们的检索信息能力,不同的人对同一段文字提取出来的信息都不一样,因为不同的人对关键词的关注度是不一样的,所以会产生差异。同样有些人在检索的时候会关注文字的关键位置,例如章节的开头或者结尾,这些地方也会是关键信息出现地。

归纳理解能力是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你看的书讲了什么内容”,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自己提升归纳理解能力,那就是画思维导图,不同的思想做成一个分支,一步一步扩散,把全部想法都写进去,整理出整本书的内容。

逻辑分析能力是结论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作者是如何说服我们相信他”。逻辑分析能力是大多数人所缺乏的,在传统教育中,老师总是让我们记住“是什么”,而不鼓励我们去想“为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人都是在逻辑分析方面有所欠缺。

质疑批判能力是质疑别人所表达的观点,判断观点是否符合现实要求,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质疑判断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因为盲目跟从别人,只是做别人的尾随者,当别人是错误的时候,你的跟随也会变得错误,所以我们要跳出别人的框架,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别人的想法,让自己看清别人的观点是否适合自己,犹如去除糟粕取其精华那样吸收。


读书有四大误区,你踩了哪个坑?


4 只要读完书,就能掌握知识

是不是觉得读完一本书就一定能够掌握了这本书的知识?实际上,读完了一本书,我们能够记住的知识很少,而你会自以为读懂了一本书,如果不会应用,没有改变你的行为和认知,这本书的知识等于白看。只有把知识内化成能力,才能真正融入到你的身体和思维里,你才能永久地拥有它。

如何内化书本的知识,那就是把知识用起来。首先是知识重述,看到知识点的时候进行理解消化,用自己的话语来“翻译”,转化成自己最容易理解的句子。第二步是扩展思考,问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现象可以被这个知识解释?”去延伸这个观点的适用面,回归到自己,把这个知识和自己关联起来。第三步是自我运用,针对这个知识点,让自己如何利用它?步骤如下:制定计划,明确完成时间,量化完成的目标。最后通过定期复盘,让这个知识点应用到实处。

刚才是想象的层面,现在是记录的层面。记录也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记录思考过程,把你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不是记录思考结果。第二步是记录下一步行动,把具体行动罗列出来,让自己跟随计划行动。第三步是回顾并记录原因,在约定时间回顾这条记录,看自己是否已经完成这个计划。如果没有完成,原因是什么,写出来。如果已经完成了,有什么效果,同时写下自己对这个知识点运用起来有什么新的感悟。

这个“知识记录”要定期回顾,一方面加深理解并巩固自己过去学到的知识,另一方面是监督自己是否真的把知识运用起来。


读书有四大误区,你踩了哪个坑?

一本书从筛选到阅读,最后到内化,一步步地让自己成长。避开了这些读书陷阱,一本书的知识还不手到擒来,所以你还不快点用这些方法去看一本书?


作者简介:黎书侠,一个喜欢阅读的侠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知识点   序言   归纳   结尾   误区   逻辑   观点   现实   需求   能力   思想   书籍   目录   作者   知识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