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短命57岁,为何?孔子长寿72岁,为何?

王阳明的出生颇有神奇的色彩。据文献记载,王阳明生而有异质,在他诞生之前,祖母梦见有天神身披绯红玉衣,在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云”,并名其居为“瑞云楼”。王阳明出生后,至5岁尚不能言,但已能默记祖父读过的书。

有一天,一个高僧从其家门口过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其祖父便根据《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便能言。

11岁时随父寓京,次年开始就读。曾问私塾先生:“何为第一等事?先生回答:“第一等事无非是科举及第。”

王阳明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第一等事应当是“读书学圣贤”。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圣贤”“做圣人”便更加笃实地成为王阳明的志向。

王阳明15岁时,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览山川,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且性格豪迈,常与同伴以功战为戏。


16岁时,国家边事吃紧,朝廷议论纷纷,王阳明便读兵家之书,“每遇宾宴,尝聚果核,列阵势以为戏”。


17岁时,于洪都(今江西南昌)迎娶诸氏,后偕夫人归余姚,学习经义,准备科举考试。


18岁时,他去拜访了明初纯儒吴与弼的弟子娄谅,谈及格物之学,以为“圣人必可学而至”,开始“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并亲身实践格物之说,甚至“亭前格竹”,最终思劳成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格竹的失败使他对朱子之学产生怀疑,继而徘徊流连于佛老之间。

21岁时,在浙江乡试中举,


23岁时,会试不第,归余姚,结龙泉诗社,对弈联诗。

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进士及第,与当时的诗词名家李梦阳、何景明唱和于文坛。

次年,授吏部主事,又年,奉命录囚江北。

不久告病归越,游九华山,出入佛寺、道观,至次年夏复命还京。

弘治十五年(1502年),王阳明告病归越,筑室阳明洞,行神仙导引之术,终因不得圣道而作罢。


弘治十七年(1504年),王阳明主持山东乡试,是年改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次年,王阳明授徒讲学,并与湛若水相交,始归本于正学。


随后,王阳明受提学副使席书聘请,主讲于府城文明书院,始揭知行合一。

正德五年(1510年),王阳明便开始了顺遂的仕途。

是年,他先升江西庐陵知县,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

次年,调吏部验封司清司主事,二月为会试同考官,十二月升文选清吏司员外郎。

正德七年(1512年),王阳明升考功清吏司郎中,

十二月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

其间,王阳明弟子日众,徐爱、黄绾等弟子也均在此时受业。

他据《大学》古本立格物、诚意之旨,开始以“致良知”行教。

正德八年(1513年),王阳明赴任便道归省,至滁州,督马政,日与门人游,新旧学生集会于滁,教人静坐入道之方。

次年,王阳明升南京鸿胪寺卿,教人存天理、去人欲。

正德十一年(1516年),经兵部尚书王琼举荐,王阳明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平定征南王谢志山、金龙霸王池仲容等的暴动,并行十家牌法。

次年,正月至赣,二月平漳南象湖山,十月平南赣衡水、桶冈。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春平三浰,升都察院右副督御史。七月刻古本《大学》,刻《朱子晚年定论》。正德十四年(1519年),

他受命勘处福建叛军。行至丰城,闻宁王朱宸濠谋反,遂起义军平叛。

仅用时35天,便生擒宁王及其党羽,收复南康、九江等所有失地。

正德十六年(1521年)六月,王阳明升南京兵部尚书,后封新建伯。

是年,他上书乞归,回到余姚,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讲学生涯。在此期间,南大吉绪刻《传习录》,传于门弟子间。

嘉靖六年(1527年),朝廷命王阳明以原职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征广西思恩、田州,平定思田之乱。

起程前,与钱德洪、王畿二弟子在阳明府中天泉桥上论道,提出“四句教法”,是为“天泉证道”。

次年二月,思、田平,七月又一鼓作气,将长期作乱的八寨、断藤峡一举荡平。

是年十月,王阳明班师途中肺疾加剧,遂乞骸骨,十一月二十九日,于归途中卒于江西南安,终年57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天泉   正德   都察院   余姚   古本   孔子   乡试   长寿   吏部   会试   兵部   御史   短命   南京   次年   圣贤   祖父   弟子   王阳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