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以钱论“成败”,满目尽是“空心人”

人生以钱论“成败”,满目尽是“空心人”

最近的世界,喜忧参半。

一方面,东京奥运会中国22枚金牌位列第一,龙的传人世界瞩目;另一方面,郑州暴雨,国人受难,动人心肠。

人生以钱论“成败”,满目尽是“空心人”

一方面,同胞罹难,八方支援,内心温暖;另一方面,杨紫捐款太少被骂,鸿星尔克因为因为捐款而爆了,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人生以钱论“成败”,满目尽是“空心人”

杨紫捐款因为没有全部展示出来,被人看到的只是捐款30万,由此被骂,不得已的杨紫只好将其他捐款金额一起爆出来,总共捐款100多万。

吴京战狼2票房打破记录,在捐款事项上因为没有达到网友的预期,也被骂,徐峥同样因此被骂。

从明星,到企业,因为钱而被骂的,还有很多。

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不仅喜欢给成功标价,给生活标价,给人生标价,连爱心,人们也开始标价。

价值开始被数值取代,意义开始为金钱舞蹈,心灵开始被物质充满,满目都是空心人。

艾略特有一首诗说:

我们是空心人

我们是填充着草的人

倚靠在一起

脑壳中装满了稻草。

我们这个时代,满目尽是空心人,脑袋里装的不是稻草,满目装的都是“标价”,成功的标价,意义的标价,人生的标价。

我们没有心,不是用心思考,而是用“标价”在思考,人跟着标价走,用屁股、胃、生殖器和物质思考。

人生以钱论“成败”,满目尽是“空心人”

01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做了二十几年精神科医生,也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学博士,经常与那些有心理疾病的北大学生打交道。

在对北大一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研究里,他讲过一个数据:

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


40.4%的学生认为活着和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在中国,上北大有多难呢?

我上学的时候,北大在贵州的招生每年就40人左右,我高考那一年,贵州参加高考的考生37万,我们市里,一个高中学校能出一个清北学子,就是莫大的荣耀。

在我们省,差不多要一万个考生,才能有一个清北学子。

能进入清北的,都是最优秀的人,他们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可是就是这样一群人,进入清北后,竟然觉得学习没有意义,人生没有意义,甚至还有些走上不归路。

人生以钱论“成败”,满目尽是“空心人”

徐凯文将这些人的问题叫做“空心病”。

什么是空心病?

徐凯文教授的定义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这样说:

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还有人说: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我的理解是,一个人活着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变好而变好,为了优秀而优秀,他们的人生,不是为了自己而活,而是为他人和外物而存在。

物质得不到满足,就永远追着物质跑,物质如果稍微得到满足,失去了奋斗的目标,那就只有“空心”,没有意义。

在中国传统的哲学里,“心”就是人的灵魂。

一个“空心”的人,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而灵魂,是一个人在抛开物质、金钱、名利后所留下来的一个人本真的存在和意义。

人生以钱论“成败”,满目尽是“空心人”

02

高晓松去学校演讲,他跟台下的那些同学说他流浪的故事,说他在路上那些有趣的经历,他讲了一通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下面的人听得兴趣满满,高晓松也讲得高高兴兴。

他以为,这些学生能听懂他讲的那些有趣的故事,能让以后的人生多一点诗意的方式。

可是到了提问的时候,人家问他:该去国企还是外企工作?

高晓松失望透顶,从此也不去演讲了。

人生以钱论“成败”,满目尽是“空心人”

他跟清华大学的校长吃饭,说现在的名校清华,和那些技校没有差别,只是交给学生一个技能,出去好找一个工作,完全没有名校的风范。

有一年《奇葩说》上,来了一个叫梁值的清华博士生。

高晓松回学校的时候,清华的校长和很多老师,都向他推荐过梁值。

这个梁值有多“优秀”呢?

他喜欢表达,所以本科学法律;因为朋友说“学法律的应该了解一下真实的资本市场”,所以硕士学了金融。

后来参加主持人比赛,想尝试自己在这方面的可能性,于是又念了新闻学博士。

介绍完自己的“辉煌”经历,他问三位主持人:我该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

听得高晓松、蔡康永等一脸无语,蔡康永直接按铃警告说:这个不是这个场合的意思,这里不是开人生未来讨论会的。

高晓松却直接怒了!

其实来之前,清华的校长和书记都向我推荐过你,你应该是清华最优秀的在校博士生之一,可是你今天的表现太让我失望了!


一个读到博士的人竟然要问别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找什么工作。


你就是北京话说的“我干什么成什么,所以我什么都没干,什么也没成。”


我可以继续你的逻辑讲,如果你学了金融又有人跟你讲,你光学了金融又没干过实业,那怎么着,再学机械?那你又学了机械,可是这里面的电理又没有干过,那怎么着,你再学电理?

蔡康永说:“你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赌下自己人生好几年,没有自己的判断,真的很危险!”

高晓松最后解释了自己为什么失望:

我觉得你没有拿到一个大名校的胸怀天下,名校是干什么用的?名校是“镇国重器”!


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这才是一个名校生的风范,而你直接问我应该找个什么样的工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你觉不觉得你愧对清华这十多年的教育?

人生以钱论“成败”,满目尽是“空心人”

那一段,最后直接成了名校“吐槽大会”,在高晓松看来,现在的大学,就是职业培训所。

职业培训所教人怎么获取物质,怎么在物质层面竞争,培养出来的,多是空心人。

人生以钱论“成败”,满目尽是“空心人”

03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可是现在很多人读完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德与至善之物,先赚到钱再说。甚至都还没有真正想过,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就被生活逼到名利场中去打斗。当你想退出来的时候,有人告诉你,人人都那样,那就是生活啊。

一种被生活占据,不得不追随物质的生活,伴随了绝大多数人漫长的一生,不敢做自己喜欢的,不敢成为自己,不敢稍微任性,只得规规矩矩和身边的人一样,努力赚钱,努力成功。

如果有所谓空心,我想,这就是最大的空心。

但仅仅空心,并且安于这种空心,人是不会痛苦的。

他们活着的时候,自己已经把自己埋葬了,埋葬在物质里,埋葬在金钱里,埋葬在名利里,没有埋葬自己的,也是半死不活,要么内心痛苦,要么生活潦倒。

当然,每个人都知道,活着是自己的事情,按照什么方式活着也是自己的选择,喜欢田园,你可以像陶渊明一样去种地,喜欢唱歌,你可以像年轻的赵雷一样去流浪,喜欢挣钱,你可以去努力赚钱,喜欢流浪,你还可以像三毛一样洒脱。

可是真的可以这样吗?

就算你像陶渊明一样回归田园去种地,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们还是会问你,种地一年赚多少钱?甚至就算他们不问,你也得考虑一下,如何养家糊口,自己可以吃苦,可是能家人跟自己一起吃苦吗?

生活,总还是物质的生活啊!

凡是生活过的人,没有人不明白,生活是需要物质的,可是如果物质成了全部的生活,那就是是问题了。

人生以钱论“成败”,满目尽是“空心人”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年轻的时候当过大兵,是英雄。

后来写作,享有世界性的名声。

他有数千亩良田,只要坐在家里,就有吃不完的佃租。

如果物质就是生活的全部,那托尔斯泰这位大文豪,应该每日欢天喜地地生活。

可是很长一段时间,他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为此,他痛苦不堪,他得将房间里面的绳子和类似绳子的东西,全部丢掉,为的是防止自己突然上吊。

他无数次想到死。

无数人拼尽全力,要么是为了钱,要么是为了名,要么仅仅是为了活着。

别人一辈子的奋斗目标,托尔斯泰年纪轻轻的就达到了。可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人活着,需要的不仅仅是面包啊!

艾略特说:我们都是空心人,脑袋里填满稻草。

其实,这样的人很多是不会痛苦的,他只需要继续往脑袋里填稻草就可以了。

让人痛苦难熬的是空心的人想要有心,想要找到自己的灵魂,想要找到活着的意义。

人生以钱论“成败”,满目尽是“空心人”

04

1980年五月,发行量已经超过200万册的《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信,这封信充满了青年的困惑,当然,是“空心人”所不能理解的痛苦。

这封信引起了一场长达一年多的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

总共6万多人来信参与讨论。

信的大意是说:

小学时,我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记住了那段关于人生意义的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句话就一直激励着我的人生。

后来我开始规划自己的美好人生,我想做一个为别人着想的,有着崇高精神的人,可是我总是被现实捶打。

家里为了钱的事情,总是吵翻天,外地的母亲,竟然拒绝给我寄抚养费,我因此不能上学。

我积极工作,努力寻找生活的美好,寻找美丽的爱情,可是最后因为物质的原因,爱情也把我捶打了一遍。

以前相信的那些东西,都变成了困惑。

于是我拼命看书,黑格尔,达尔文,巴尔扎克,雨果,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鲁迅,巴金,读书之后,我认识到了人世间的一切丑恶。

理解了这些,我发现以前我的那些热情和理想,都有些搞笑,我开始变得冷漠。

我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但我是一个合理的人,就像所有的人都是合理的一样。我也挣工资,我也计较奖金,我也学会了奉承,学会了说假话……

可是做这些的时候,我很痛苦。

但是一想到生活,又觉得这一切都可以接受。

其他人爱美,爱衣服。爱包包,我爱书,他们说我清高、怪癖,我嫌他们俗气。

我工资很低,还要买大量的书和稿纸,这使我不得不几角钱几分钱地去算计……

我有时会突然想到,我也是一个人,我也应该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小家庭。

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可我一个人已经很累了呀,仿佛只要松出一口气,就意味着彻底灭亡。

这封四十年前的信,里面的困惑,在今天,依然还是困惑,看到了困惑的人,在困惑里寻找,看不到困惑的人,在生活里舞蹈。

人生以钱论“成败”,满目尽是“空心人”

05

在《寻找灵魂的现代人》里,荣格说:

若他找不到灵魂,他将陷入空虚的恐惧,而这恐惧将挥舞长鞭,驱使他绝望盲目地追求空洞的世事。他将受无尽的渴求愚弄,在心灵之路上迷失自己,再也找不着灵魂。

绝大多数人,就过上了荣格说的这种生活:“盲目地追求空洞的世事”,在物质和欲望的海洋里,孜孜不倦地寻求。

我相信这种生活有他的美好,可是对于一些不愿“空心”的人来说,这种生活就是煎熬,“死也不要”。

该怎么找到灵魂呢?荣格也有说法:

只有撇开对外物的追求,才能达到灵魂的所在。

人生以钱论“成败”,满目尽是“空心人”

什么?要抛开对外物的追求?别开玩笑了,他们拼命追求外物,为此他们舍弃自己的兴趣,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是做能搞到钱的事情,他们做事不看美不美,而是看赚钱多不多,他们做事,不看离自己的灵魂近不近,而是看离钱近不近,他们甚至不看自己,而是专门盯着那些声名利禄。

梁文道有次去高校演讲,在互动环节,有个学生举手:“梁老师,我不是来问问题的,我是要你看清我这张脸,你要记住我的名字”

梁文道问:“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说:“这是因为你会发现有一天,我的名字,我的面孔,会出现在杂志上,我会成为一个公司的老板,或者大企业的CEO”

梁文道再问: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你将来打算做什么?

回答是:这我没想过。

这就是很多人的人生观:要成功,要出名,要被人记住。

荣格却说,要找到灵魂,需要放弃对外物的追求,幸好荣格不是在现在说的,否则多半要被口水淹死,人家会无数次追问他“没有物质如何活下去?”

对此,荣格想来也只有无言以对。

当然,追求灵魂是少数人的事情,大部分人追求物质就很开心。

人生以钱论“成败”,满目尽是“空心人”

06

但我始终相信,那痛苦中的追寻,对于人来说,是无比重要的。

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人活着,不仅需要面包。

就像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

就像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就像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可是,并非人人都需要看到这些,让那些想看到的人看到,让不想看到的人好好生活,才是这个世界最自然的样子。

天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他67岁的《自述》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在少年时代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一个道理,即大多数人为追逐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而花费了自己毕生的时间。


随后我就发现,这种追逐看似轻松,实则残酷。可是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人们总是用伪善而漂亮的字句装扮这些毫无实质意义的东西。


上天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胃,因而我们就不得不参与这种追逐。


但是,精神丰富思想敏锐的人,永远不会满足于此!于是,他们就要去追求一些“有意义”的东西!

你看,大家可以不信我说的,但是爱因斯坦都这么说,总该引起一点思考。

商品标价已经很多了,就不要再给旁人标价了。

如果愿意,看看自己值多少钱就好,至于旁人的价格,与你无关!

文|不有趣灵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艾略特   托尔斯泰   人生   清华   稻草   名校   成败   困惑   物质   灵魂   痛苦   意义   事情   东西   喜欢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