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的博弈:限电困局如何破?

最近一段时间,多个省份“拉闸限电”的影响越来越大。前不久沿海南方省份的“工业限电”主要冲击的是外贸制造业。

到今天,东北的“不通知拉闸限电”已经影响到了部分人正常生活。

理想与现实的博弈:限电困局如何破?

北风一直没有写“拉闸限电”的分析文章,因为“各方面碎片化信息太多”,而且彼此矛盾。

北风整理完足够全面和权威的数据信息后,再来系统分析多省份拉闸限电的原因和破局的思考。

壹、将“限电拔高到战略”的争议

国家的拉闸限电并不是第一次,如果大家略微回想,去年年底沿海外贸订单爆棚的时候,也有过一轮限电。

低端制造业限电经常与“转变发展方式”,“高质量发展”,“低碳产业升级”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

再加上北风今年多次分析过的“生产成本太高,终端销售价格不涨”的剪刀差持续伤害制造业。

为什么“生产原材料”全球疯长,因为中国急需,供不应求。

为什么全球海运价格猛涨,集装箱一位难求?因为各国需要中国货,运力不足,供不应求。

可是为什么生产中国货的各个环节没有跟着两头涨价?因为中国制造产能太厉害,无论国际国内多大需求,都可以通过扩大产能做到充足供应,不出现“供不应求”,哪来涨价空间?

从这个角度分析,用限电遏制没有技术竞争力的产能,打破供大于求的制造业局面,这个逻辑是通的。

至于预判今年外贸这么疯狂扩产能,欧美疫情渡过之后,欧美常态化复产,我们低端制造业会面临比十年前美国次贷危机后,我们更严重的“去产能危机”。

这个预判也是对的,北风几天前就准备从这一视角写“低端工业产能限电”的文章,标题是《吃着史上最廉价猪肉,戴着1毛口罩,聊聊多省限电!》。

大家从我准备的这个标题,应该能看到我的分析逻辑。我国这一轮猪周期,猪肉价格从“供不应求,全民怨声载道”的40元/斤,一年多时间,就被充沛的出栏量,打到不足10元/斤,目前我国的养猪户就是在亏钱中,缓慢的缩减产能,直到进入猪周期的收缩阶段。

我国的口罩产业也是一样,北风曾经多年调研智能制造产业,因此知道许多设备都可以被改造为“口罩全自动生产线”。

比如卫生纸,婴儿纸尿裤,成人纸尿片这些全自动生产线,在去年都被改造成了口罩生产线。

因此一季度的人,无论是口罩机,还是国内卖口罩,还是国外卖口罩,都赚翻了。

二季度,全国疯狂扩建口罩产能,所有口罩机,口罩的利润都在下滑,可是胜在量大,这时候入场的,依旧赚到了超额利润。

接下来,三季度进入口罩机,口罩生产市场的中小厂家,全部都在亏损赚吆喝,至于一些上半年大赚的还在接着做,他们前面都赚疯了,后面就算一个口罩赚1分钱,也是抵扣完所有成本的纯利润,所以他们无所谓。

至于去年四季度还有赌博欧美疫情,需要大量口罩而跑步入场的,就是亏到底掉的接盘侠了。

许多人持续看好中国外贸,是因为疫情之下,中国货是欧美刚需。

难道“猪肉”不是刚需么?口罩不是防疫刚需么?可是一旦产能过剩,依然难逃利润雪崩。中国外贸,处在相同的“产能扩张,即将迎来拐点”的周期里。

与低端制造不同的是,国家希望“老百姓吃上低价猪肉”,国家希望“疫情之下口罩低价充分供应”。所以国家容忍了猪肉和口罩的“产能过剩”。

低端制造业的“产能过剩”,最后推高了原材料价格,拯救了美国的“通货膨胀”,最后我们自己产业内卷,破产失业,留下一地鸡毛,国家决不能忍,提前干预和预警,是必然的。

国家如何干预和预警呢?“能耗双控”就是很好遏制低端产能的抓手。

这套分析逻辑是对的,可是国家层面却在这两天,开始“抨击自媒体将限电提升到国家贸易战战略的过度解读”。

因为这几天,“拉闸限电的战略格局”的分析文章,也面临“产能过剩”的“内卷”。

怎么办?只能一个个不断拔高。有人上升到让美国经济崩盘的高度,有人上升到我国未来几十年发展模式的高度。

更有人上升到,限电和碳减排之后的中国货,成为超越“石油美元”,成为全球第一硬通货的“高级解读”。

“拉闸限电”只是手段,甚至是有些粗糙,有些粗暴的手段,将这一手段拔高到“国家经济战略”的高度,甚至无视“这一战略在牺牲东北民生”,这就不对了。

国家的能耗双控战略作为调整发展模式的抓手,确实符合“碳达峰,碳中和的理想愿景”,也能起到预防产能危机,调整外贸布局的作用。

可是能耗双控,并不是“拉闸限电”的唯一原因,甚至也不应该为“损害民生的限电”手段背锅。

贰、中国整体不缺电,但结构缺电!

北风写过几篇特高压输电和新能源发电的科普文。从各方面查到的数据,我国各种发电产能满负荷运转的话,我国整体是不缺电的。

但现状是部分地区部分月份就是结构性缺电的,这一点我们要承认。

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绝对是未来,可是现阶段不稳定,不充裕的短板依旧存在。

水力发电也受到水资源分布的限制,从去年到今年的几轮限电,我们会发现水力资源充沛的几个省,没有遭遇限电,可见水电“稳定器”的作用。

相比较这些清洁能源,要综合解决新能源发电不稳定不充沛的问题,就必须“火力煤电”进行调峰。

虽然火力发电不环保,可是必须和清洁能源结合使用,发电占比依旧超过70%。

这次东北的“民用限电”,就是因为不仅东北地区的新能源供电处于低谷期,火力供电基本盘也不足。

根据国家电网的运营文件,关于缺电状态,有四个等级。

分别是:四级,缺电<5%,三级,缺电5%~10%,二级,缺电10%~20%,一级:缺电20%以上。

当缺电警报达到三级的时候,就开始对工业用电“进行有序用电”的限制。

当缺电等级达到二级,也就是缺电超过10%关口的时候,就必须进行“保护电网安全的紧急拉闸限电”。

因为突破到二级缺电状态是突然的,对居民进行“紧急拉闸限电”也就变成无法通知的突然行为。

其他新能源缺电是因为风能太阳能不稳定导致的,为什么稳定的火力发电也短缺呢?

答案是缺煤!

每当我国有拉闸限电的时候,就会有恨国党把“限制澳大利亚煤炭进口”搬出来。

其实这根本不是一回事,澳大利亚的煤炭进口,占比我国不到2%,而且都不是发电用的“电热煤”。

我国煤炭产能也和“猪周期”“口罩周期”一样,产能并不是一直增长的,也有周期性。

现在我国煤炭产能就处于不足的周期,因此煤的价格今年涨价20%。

我国制造业对成本过于敏感,所以去年以来,国家取消了“煤电价格联动”,确保工商用电的电价变低,支持小微制造业。

这一政策是为了万千小微企业的利好政策,可是到了火力发电厂,今年以来,煤价涨了20%,电价不让涨,火力发电每一度亏1毛钱。

这种状态长期持续,火力发电厂也支撑不下去,也就不敢满负荷发电了。

东北的这一轮限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家担心的“冬季供暖”。

一些火力电厂表示,煤炭紧缺会持续到明年三月份,包含整个冬季供暖周期。

现阶段火力发电厂已经开始囤积煤炭,就是要保障冬季供暖的用电需求。

现阶段的限电只是生活状态的不方便,如果冬季供暖的时候,电力不足,那是要出现“冻死骨”的。

至于一些媒体批驳的“地方为了能耗双减考核”进行突击一刀切,这在南方部分“限制工业产能”的省份确实存在,可将“双减考核”,突击补作业,和东北的“缺煤应急状态下保电网平安”联系起来,这是不合适的。

民生才是最大的政绩,最大的考核,用牺牲民生来确保其他考核当然是无端的猜测。

叁、限电困局如何破局?

通过综合分析,我们发现煤炭产能,煤电亏钱,能耗双控,地方突击一刀切是全国多省限电的原因,是“多因一果”,综合造成的。而且在不同区域,不同省份,四大原因占据的比重各不相同。

如今多省限电与“民生用电”已经上升到全民热议,国家重视的程度,因此极个别地方政府的“突击考核”,“一刀切政绩”问题会很快纠偏。

能耗双控,碳减排是攸关国家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战略,将影响未来的产业格局,因此属于长远理想。

如今长远理想与现实民生,出现了略微的“错位”,特别是在疫情之后,国家经济,制造业生产都没有恢复常态化的背景下,“一些能控指标”也不应该常态化,而是根据疫情后的经济与就业现实,进行微调。

等到未来一两年,我国经济不受疫情影响,从恢复性增长,进入常态化增长,那么“双控指标也可以从恢复性指标”变回“常态化指标”。

解决了这两块,真正挡在低端制造业与居民生活用电缺口前面的,就是“火力发电一度亏一毛”的问题。

按照正常的民生需求,以及我国制造业现实,电价涨价一毛,都是巨大的亏损与损失。

可是这一轮多省限电,许多制造商被迫买或者租发电机。发电机厂家纷纷涨价。

工厂自己发电的成本,几乎是国家电网的两倍。

因此现在出现了“不让电价涨一毛,是为了小微企业”,结果小微企业被限电,自己买发电机,“电费涨五毛”。

东北的这一轮生活用电缺口真实存在,火电成本缺口也真实存在。国家要逐步减少和淘汰火电产能,除了限制他们的发电量,把火力发电的成本涨上去也是一个方面。

平常,我绝不会出让老百姓接受“火电涨一毛”这个建议,可是出现突然停电停水,高层住宅被困电梯,工厂停电煤气泄漏之后,在阶段性紧缺特殊时期,允许火电涨价一毛可以作为临时措施。

既然多省限电是长期原因和短期原因叠加造成的,民生是最大的正义,所以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必须长期短期兼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火力发电   电价   困局   常态   口罩   疫情   北风   产能   低端   民生   煤炭   制造业   周期   缺电   现实   理想   我国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