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英来当“乘风破浪的姐姐”图的是什么?

53岁那英的加入,让《乘风破浪的姐姐2》陷入比首季更深的质疑:为什么功成名就、不缺曝光度而且到了当奶奶年龄的那姐也要来蹚唱跳女团选秀这趟“浑水”?

无解。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

在众多人心目中,艺人天生是要被消费的。特别是女艺人,仿佛更应该被消费。以前是外界这么认为,现在无疑连她们自己也都这么觉得。若不是这样,上季48岁的宁静凭什么会来?50岁的钟丽缇凭什么会来?52岁的伊能静凭什么会来?而现在,53岁的那英凭什么也会来?不要告诉我她们要出来挣奶粉钱。50多岁的她们,早已过了这个痛并快乐的年龄段。

那英来当“乘风破浪的姐姐”图的是什么?

那英。

艺人被消费,体现的是对方作为艺人的价值。然而说到价值,我对这些年龄在40/50+的姐姐所做的价值选择并不敢苟同。实际上,大部分看过“浪姐”的人,也并不认为姐姐们适合以这样的形式被消费,大家甚至觉得,这部分姐姐在这档节目中的出现,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一个个大型尴尬现场。尴尬的不仅仅是年龄,还是她们对于自身价值和形象“自我摧毁”式的表演。

之所以这样,最通俗的解释,是因为俗话有云:什么年龄段的人就应该呈现什么样的样子,什么样的年龄就应该做什么样的事。伊能静、那英等人和她们同龄女性朋友们本应在“知天命”之年做着属于这个年龄段的事情,如今却选择在一档女团选秀综艺节目里唱女团歌、跳女团舞、做女团动作,这样的“开挂”行为既违背了上述“自然规律”,也违背了作为前辈艺人应该具备的一些坚守。表面上她们放下大腕身段的行为值得点赞,其实却不是很得人心。

那英来当“乘风破浪的姐姐”图的是什么?

伊能静。

作为从日韩娱乐体系中流传过来的女团/男团文化,在中国发展多年后基本给外界传递出这么一个概念:男团或女团是基于年轻人的娱乐需求滋生的一种由多人组成的歌舞团体,是一种集歌唱、舞蹈、视觉等于一体的娱乐形式。虽然没有硬性规定团员的年龄限制,但其特性决定了其团员特定的年龄构成:都是清一色的小鲜肉、清一色的俊男美眉。在国内,号称要重新定义女团/男团的几档综艺在近三年来集中发力,变着花样来玩女团/男团选秀。但无论怎样变化,都没有跑出打造养眼偶像的特定圈圈。

所以问题来了:处于人生成长阶段的女团MM们在这种视觉大于艺术的娱乐形式中被大众消费、被男性们津津乐道之后,尚能起到一些锻炼自己、增加演艺经验值的作用。而作为人生已到下半场、艺术已过巅峰期的姐姐们来说,图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如果有所图,图的必定是曝光度。但那英,图的是什么?图好玩么?如果仅仅只是好玩,那付出的“代价”也忒大了点。

那英来当“乘风破浪的姐姐”图的是什么?

宁静。

之前有新闻说临近55岁的温碧霞有明显意愿想要加入“浪姐”行列。如果我认识温碧霞,我会极力劝阻她别上这类综艺了。因为55岁可以去做很多更加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梦回少女,尴尬了自己,更尴尬了别人。(《云南大喇叭》主笔 禾川/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姐姐   男团   乘风破浪   年龄段   团员   外界   艺人   宁静   尴尬   好玩   形式   年龄   事情   视觉   综艺   价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