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70吨“黄河铁牛”捞出,露天暴晒却不受保护?专家:我们不敢

唐朝70吨“黄河铁牛”捞出,露天暴晒却不受保护?专家:我们不敢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唯一传承至今的文明古国,我国拥有着世界领先的人文内涵与文化积累,但我们在拥抱这份骄傲时,也必须面对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文化传承的失败。

我们时常能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句感叹:“古人的智慧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千年不锈的越王古剑,工艺精湛的青铜器皿,诸多以现代科技手段都难以复刻的技法,却在未经科技开化的古代时期就已经炉火纯青。

而那些经千年锤炼的神奇技法,却并没有被我们全部继承下来,所以在当今对古物进行推演和维护工程时,我们便会时常碰壁,甚至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

唐朝70吨“黄河铁牛”捞出,露天暴晒却不受保护?专家:我们不敢

唐朝70吨“黄河铁牛”捞出后,整日露天摆放却不受保护?专家却表示:我们不敢

唐朝牛牛·退休55年后重新上岗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我国山西永济市“出土”了四个庞然大物——唐代时期牛形象的铁质桥体墩台。

四头铁牛被挖掘发现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中国,因为这不仅仅是出土了唐朝年间文物这么简单,铁牛的存在,还象征着唐朝年间的冶金工艺与河水治理方法,可以得到又一次完善和补充。

唐朝70吨“黄河铁牛”捞出,露天暴晒却不受保护?专家:我们不敢

关于四头铁牛的来历,我们可以追溯到公元732年,那时是李隆基在位的第十九年。

彼时,蒲津关一地是都城洛阳对外贸易流通的重要渠道,但蒲津关两岸中间,却间隔着湍急奔啸的黄河,虽然两岸间架有吊桥绳索,但被河水侵蚀多年,已是一副破落的景象。

于是唐玄宗下放皇诏,以采纳的工部建议,废弃蒲津桥并另造,在极高成本的投入之后,又经过整整7年的铸造工程,蒲津铁索桥终于落成。

黄河两岸各有四头铁牛站立岸边,牛腹之下是与之身躯完美拼合的四峰小铁丘,牛尾后有柱状横栓用以缠挂桥身铁索,铁牛身边另有铁铸的放牛孩童,栩栩如生。

唐朝70吨“黄河铁牛”捞出,露天暴晒却不受保护?专家:我们不敢

自此之后1200年,重要枢纽地点蒲津关从未因道路原因出现过任何阻障事故,后因历史原因,黄河撞进淮河水道,致使黄河海岸线向东横移57公里,至此,铁牛集团才光荣退休。

在1950年后,上阳陕州蓄洪工程建成,形成河床淤泥堆积,而此情形持续了十数年时,铁牛集团便被彻底浸没在了淤泥河床之中了。

而后在1988年,将铁牛集团中的部分成员挖掘出土,而出土的四头铁牛,便在时隔了55年之后重新上岗,不过这次却是变换了一个身份。

技术不成熟的挖掘等同于对文物的破坏

据史书记载铁牛重达40吨,其腹地铁丘重30吨,二者形成组合以稳固铁索桥,而在1988年这对黄金搭档出土时,二者的重量就没有改变,且周身几乎没有锈渍。

唐朝70吨“黄河铁牛”捞出,露天暴晒却不受保护?专家:我们不敢

历经一千余年而不生锈,这一点几乎震撼了全国所有的文物专家,而正当全国人民翘首以盼,想要在千年之后的当今重新见识下全体铁牛集团之时,永济方面却停止了挖掘。

理由很简单,参与挖掘的专家对外宣称,难以保护出土铁制品文物的完整性,外界空气会使离开河床的铁制品文物氧化生锈,且已出土的部分文物,由于其重量问题,难以进行运输和维护。

出于对文物的保护,故停止挖掘。

这真着实令人感到可笑,要知道,关于对唐代铁牛文物的挖掘计划,便是由当地提出并加以落实的。

唐朝70吨“黄河铁牛”捞出,露天暴晒却不受保护?专家:我们不敢

难道在打捞前,他们就已经有十足的把握,能将出土文物照顾周全?难道在打捞时,他们就没有应用起重设备,在运输过程中对文物造成过损坏?

挖掘方究竟是为利益,为提高当地价值所以选择将文物作为牺牲品,还是单纯地为了填补文化缺失,这我们难以定论,但相信真相自在人心。

但我想,既然是打着保护文物的旗号,那么河床中的少氧环境,是不是总要比露天的展览要适合得多呢?

请不要让文化成为利益的踏脚石

挖掘文物但又无力保护的事件在现代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兵马俑一事就是最好例子,刚刚出土的兵马俑本带有着鲜艳的烧制色彩,但因专家们的盲目开采,导致色彩与空气发生氧化,色层迅速卷曲褪色。

唐朝70吨“黄河铁牛”捞出,露天暴晒却不受保护?专家:我们不敢

而现如今暴露在空气中,渐渐生锈的铁牛,又何尝不是在重蹈覆辙?

或许会有人觉得铁牛如今的状况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毕竟在最初,铁牛们本就暴露在空气之中,而且作为桥体墩台来讲,铁牛甚至还会经常被剐蹭,当年的环境必定是比现代更加恶劣的。

这么说确实没有问题,从历史看,铁牛的确是作为工具而存在的,被使用,被消耗自然无可厚非,但从现代角度看来,却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在当今,铁牛并不会再被作为工具去使用,而是成为了文物级别的文化瑰宝,这些形象鲜活的桥体墩台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并不比其当年作为工具时,所产生的的实际价值要逊色。

唐朝70吨“黄河铁牛”捞出,露天暴晒却不受保护?专家:我们不敢

而从传承文化、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盲目地将文物挖掘出土,并且没有能应对相应的突发状况,和已能预料到的各类问题,这本身就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宝贵的历史文物,不应该成为人心功利的牺牲品。

结语

一件文物的价值,本是体现在其对一朝代文化的补充与见证,它们是自古时便诞生,承载了其诞生时代人民智慧的具象载体,但如今,却被“有心人”当作了满足个人私心的道具。

唐朝70吨“黄河铁牛”捞出,露天暴晒却不受保护?专家:我们不敢

出土于某地的某朝古物,不知会为当地增添几分文化色彩?或是在城市评比中多得上几点考评分数?

出自于某团队的某人之手的某朝古物,不知会给那人的人生镀上一层怎样的金灿外衣,不知会给那团队在考古界带来多么崇高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铁牛   黄河   永济市   唐朝   铁索桥   专家   古物   人心   淤泥   河床   露天   两岸   文物   价值   集团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