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时代,如何去解读《弟子规》?

《弟子规》,是古代的启蒙读物,与《三字经》、《千字文》等并列成为教育子弟的必读之书。曾经看到一篇文章,批驳当下兴起的“国学热潮”,说居然让孩子们读《弟子规》,受封建思想的荼毒,并且给《弟子规》贴上了“伪国学”的标签。这是令人很难理解的一件事。

《弟子规》真的是某些人眼中的“伪国学”,以至于流毒无穷?我们且看《弟子规》的总纲: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这一句出自《论语·学而》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一句的意思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弟子规》总纲只是将夫子的话稍加变动,然后变成了行动指南,用以教导子弟。在这里,我看不出有何流毒所在,也不知道,某人所谓的国学又究竟是怎样一个境界。

一、孝悌

孝,即是孝敬父母,悌,即是敬爱兄长,引申为顺从长上。孝悌,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哪里是什么“伪国学”?

“孝悌”是我们处理家庭关系的准则,因为一个家庭是一个人的根本,也是幸福的根源。如果家庭不和睦,作为家庭中的一份子,会感到幸福吗?所以,孔子很重视家庭关系,曾经说过:“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曾国藩一直很重视孝悌之道,在其家书中更是谆谆戒导兄弟、子侄辈,如:“澄弟每以我升官得差,便谓我是孝子贤孙,殊不知此非贤肖也。如以此为贤肖,则李林甫、卢怀慎辈,何尝不位极人臣,赫奕一时,讵得谓之贤肖哉?予自问学浅识薄,谬膺高位,然所刻刻留心者,此时虽在宦海之中,却时作上岸之计。要令罢官家居之日,己身可以淡泊,妻子可以服劳,可以对祖父兄弟,可以对宗族乡党,如是而已。诸弟见我之立心制行与我所言有不符处,望时时切实箴规。至要至要。”(《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弟子规》中更有“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细则,难道不应该倡导兄弟和睦,家庭和睦?把一个家弄得鸡飞狗跳,就是某人眼中所谓的国学?

不可否认,弟子规中有一些过时的东西,如“晨昏定省”,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应该照搬照抄呢?如果你天天按照古人的做法晨昏定省,那也没有必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行为规范,我们学习《弟子规》,并不是要照搬照抄上面的行为准则,而是结合当今时代,建立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行为准则。只要不离孝悌的宗旨,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形去做去为,没有必要胶柱鼓瑟。

二、谨信

《周易·坤卦》说:“括囊,无咎,无誉。”意思是说,像紧紧扎住口袋那样缄口不言,没有灾害也没有荣誉。

《周易·履卦》也有:“履虎尾,不咥人,亨。”踩老虎尾巴,老虎却不咬人,这是怎样的一种谨慎呢?

在老子《道德经》中有“治大国若烹小鲜”,在《论语》中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这些同样在强调谨慎。

一个人,谨慎从事,那么,过错就会少很多,一个国家,谨慎从事,那么麻烦也会少很多。初入职场,如果事事谨慎,不会被领导抓住把柄,与人交往,谨言慎行,那么,不会破坏与人的关系。试问,一个人谨慎有错吗?

我们再看看弟子规: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这些都是关于谨慎的细则,同样我也看不出有什么流毒所在。

我们再看看信,诚信。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人如果失去了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它靠什么行走呢?

一个国家,如果政府没有信用,政策法令就难以推行。一个单位,如果领导不讲信用,就难以服众。一个人,如果缺乏信用,那么他与周围人的关系,必然交恶。

就拿现在的电商来说,如果失信于顾客,店还能开下去吗?还有,如果贷款购房,或者买车,不是要查征信?我不明白,给孩子们讲诚信错在哪儿?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我们再看看弟子规: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这些都是讲诚信的,可以说,能够成为座右铭,陪伴我们终生。

三、泛爱众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同思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孟子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里同样在强调博爱,也就是弟子规中所说的泛爱众。

一个社会,如果人们仅仅只是私爱,这种爱不能惠及周遭,人们的关系必然会紧张,社会也会失去应有的温度,人们之间的关系必然不能和谐。所以,在私爱之外,拥有一颗博爱之心,同样重要。

佛家语言中有“菩萨”,即菩提萨埵的含义,也就是觉有情导众生,悲天悯人。所以,慈悲一直是佛祖提倡的内容。这其实是一种博爱的极致,如舍身饲虎的故事。

西方基督教的精神,更是博爱的体现。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耶稣为了救赎,甘愿被钉死在十字架,同样也是博爱的极致。

我们再看看弟子规: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四、亲仁

仁,在儒家思想中,是一种非常广泛的道德范畴。孔子对于仁,就说过不同的内容。如“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总结起来,我觉得有两个内容特别重要:一是爱人,一是恕人。

让孩子们学学爱人、恕人,这没有什么不好。

五、有余力,则学文

因为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品德,把品德作为为人的根本。即便是大学的宗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容当中,修身是第一位的。而且我们评价人,一向是从他的道德出发。所以,强调做人为先,这没有什么不好。如果辛辛苦苦培养了一位爱因斯坦,结果人家却成了恐怖分子的首脑,那么他对人类的危害,将是空前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晨昏定省   周易   博爱   论语   孔子   流毒   总纲   国学   凡事   谨慎   信用   兄弟   关系   家庭   时代   孝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