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末常宁县最后一位翰林,辛亥革命中罢官,兴办学堂誉满三湘


他是清末常宁县最后一位翰林,辛亥革命中罢官,兴办学堂誉满三湘

小的时候,我们去亲戚家拜年,长辈在“挂红”的时候,会说一些祝贺的话,一般都是“考试打百分啦”,“将来上清华北大啦”,“出去留洋啦”。而上了年纪的老人则一般会祝你将来“点翰林”,从那时候起,我就知道,这个“点翰林”的人一定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了。


他是清末常宁县最后一位翰林,辛亥革命中罢官,兴办学堂誉满三湘

十年前,我曾经写了一首打油诗,向一个常宁的前辈先贤致敬,诗是这样写的:

宜潭二水空自流,芳草连天谷家洲。培元塔前忆旧事,合江学堂品新酒。从来只剩英雄泪,不许美人见白头。十年寒窗云和月,快意人生写春秋。

我这首诗里写的这个人,就是常宁县历史上唯一的也是最后一个翰林——王良弼。


他是清末常宁县最后一位翰林,辛亥革命中罢官,兴办学堂誉满三湘

王良弼,湖南省常宁县人。光绪年间进士,入翰林院,后改任刑部主事。曾在山西、广东等地为官。

辛亥革命后,满清被推翻,作为旧时代的官员,王良弼自然而然没有了官职,当时,已经年近六旬的他回到了故乡常宁。

常宁县自从明清两朝六百年来,罕有人才出现,明朝期间寥若晨星,到了清代才出了福建提督、常宁伯刘三湘;安徽巡抚唐训方;享二品顶戴、振威将军秦三元;翰林王良弼等数人而已。实在是少得可怜。


他是清末常宁县最后一位翰林,辛亥革命中罢官,兴办学堂誉满三湘

唐训方和王良弼二人归隐常宁老家之后,深感常宁县人才之稀少而决心为家乡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于是,唐训方捐银两万两修建了培元塔,而王良弼则牵头在宜水、潭水交汇处的谷家洲兴建了新式学校——合江学堂。一个是努力改变常宁县的风水,以求地灵人杰;一个是通过办学校,兴教育,培养人才。其实质都是祈求常宁县多出人才。

王良弼所倡办的合江学堂,就是今天常宁市一中的前身。他不光是兴建学校,还曾经四次在常宁县的双蹲书院讲学十余年,致力于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


他是清末常宁县最后一位翰林,辛亥革命中罢官,兴办学堂誉满三湘

据说,王良弼也曾经以一人之力建过一座塔,巍峨壮观,与培元塔遥相呼应,但是,令人可惜的是,该塔于1966年被拆除。要是能保留到今天,又是一个让人们游玩观赏的好地方!

我家现在所住的地方,离谷家洲仅百米之遥,以前,常常在河边散步。望着眼前的合江中学和正在努力学习的无忧无虑的学子们,就常常想起常宁历史上那些公而忘私,一心造福桑梓的前辈们的往事。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家国情怀,正是今天的人们所缺少的吧?!


他是清末常宁县最后一位翰林,辛亥革命中罢官,兴办学堂誉满三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宁县   辛亥革命   翰林   合江   翰林院   先贤   学堂   光绪   公而忘私   地灵人杰   寥若晨星   常宁市   明朝   清末   学校   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