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又见丧偶式育儿!“滚”远后的爸爸要不要“抢救”一下?

最近一部热播剧屡次上热搜,大家看了《安家》后,都在讨论房似锦工作有多拼,她的原生家庭有多恐怖,而我的关注点却一直在宫蓓蓓身上,每次看见宫蓓蓓和她丈夫刘斯礼夫妻俩的互动,我就气得肝疼。


由于夫妻俩工作都比较忙,于是爷爷奶奶成了照顾孩子的主力军。老人对孩子很是溺爱,老大已经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了,吃饭要喂,还要边吃饭边看平板,宫蓓蓓看不下去,想管,可是老人压根不搭理她。

《安家》又见丧偶式育儿!“滚”远后的爸爸要不要“抢救”一下?

刘斯礼则是直接责怪宫蓓蓓不该插手,他“理直气壮”地认为有爷爷奶奶管着呢,你“一插手,全乱了”。

《安家》又见丧偶式育儿!“滚”远后的爸爸要不要“抢救”一下?

要论刘斯礼这个爹到底称职与否,用宫蓓蓓指责他的话来说,就是当初坚持要二孩的是他,可是连一片尿不湿都没给孩子换过的人也是他。

《安家》又见丧偶式育儿!“滚”远后的爸爸要不要“抢救”一下?

可是,他却认为我已经为这个家庭贡献了我的父母,我还不够好吗?

《安家》又见丧偶式育儿!“滚”远后的爸爸要不要“抢救”一下?

有网友很到位地点评说,刘斯礼属于典型的“塞过来一爹妈就觉得完事了”,在这个家庭里,其实刘斯礼真正把自己活成了编外人员。

《安家》又见丧偶式育儿!“滚”远后的爸爸要不要“抢救”一下?

如果养孩子真的是“塞过来一爹妈”就搞定的话,那就太好了!


网友称刘斯礼就是丧偶式育儿典范,如同千千万万“名存实亡”的爹一样,他们每月交工资就觉得奉献了,问询一句就算养育孩子了,回家两腿一伸一句工作忙再没别的好说了,好像全世界就他一个人上班似的。


而宫蓓蓓难就难在,她想做一个称职的母亲,她必须直面与公婆带孩子的矛盾冲突。


什么是丧偶式育儿?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直面这个词!


“丧偶式育儿”是什么意思?是家庭教育中一方的显著缺失。

可能是父母中的一方长期外出,也可能是父母都在子女身边,但是缺少其中一方的情感支持。


那么宫蓓蓓属于“丧偶式育儿”吗?算得上!老公对两个孩子最大程度的关心就是每天回家问一句“今天老二拉臭臭了吗?”口头上一问,就再也没有交集。当宫蓓蓓和爷爷奶奶育儿方式发生冲突时,他永远站在父母这边,责备宫蓓蓓不该管,在这个家庭里,可以说宫蓓蓓完全是孤立无援的。


“她什么都包揽了,他不仅不感激还觉得她是应该的,她需要情感支持时,什么都没有。”


借网友的话说,想离离不了,想过过不好!没经历过的人不知道这五个字的沉重!


杨烁、刘涛主演的电视剧《我们都要好好的》里面,也有类似桥段,女主角寻找(刘涛饰)在家做全职妈妈,男主角向前(杨烁饰)每天忙于工作,好不容易回趟家就拿几件换洗衣服就匆匆离开。对孩子,向前觉得我出钱就行了,其他方面一概不过问。时间长了,感情出了问题,向前就让司机买百合花送回家,可是每次寻找收到百合花都直接扔掉,扔掉的原因就是孩子对百合花过敏。而对孩子不管不问的爸爸连这个也不知道!

《安家》又见丧偶式育儿!“滚”远后的爸爸要不要“抢救”一下?

丧偶式育儿,可以逼疯妈妈


现实还有比这更残酷的!


日本妈妈松下园里,生下了三胞胎,三个都是儿子。一个人独自照顾一个孩子都艰难,更别提,松下是一人照顾三个孩子。3个孩子一天加起来要喂24次奶,每天至少换30次尿布,她一天平均睡眠时间只有一小时。


眼看着松下照顾孩子已经筋疲力尽,丈夫也试图贡献一份力,他申请了半年的育儿假回家帮忙,可是回到家的丈夫在带孩子问题上手足无措,他不会换尿布,甚至不会抱孩子......也就是说,名义上丈夫回家帮忙,实质上却还是松下一人负责照顾三个孩子和承担所有家务。


终于,松下那根紧绷的神经到了极限。一天,老二一直哭一直哭,怎么都哄不好,情绪完全崩溃的松下“晕晕乎乎”地用力将孩子扔到了榻榻米上,这一扔,孩子哭得越发厉害,松下又抱起孩子朝着地板重重摔下......

《安家》又见丧偶式育儿!“滚”远后的爸爸要不要“抢救”一下?

尽管松下的案例比较极端,但是当所有育儿的担子都压在自己肩膀上时,女性的压力可想而知。


正是由于“丧偶式育儿”现象太多,还有女性因此而恐婚。

《安家》又见丧偶式育儿!“滚”远后的爸爸要不要“抢救”一下?

也有妈妈压力太大,暗暗盘算离婚时间,可是又出于孩子心理健康考虑,内心十分纠结。

《安家》又见丧偶式育儿!“滚”远后的爸爸要不要“抢救”一下?

不过也有网友说,这几年,“爸爸参与育儿”的情况似乎有所好转。“技能不足却不思进取”也导致他们只是参与育儿,可是参与度并不高。

《安家》又见丧偶式育儿!“滚”远后的爸爸要不要“抢救”一下?

父亲被边缘化的原因


我一直认为“丧偶式育儿”是一个很负面的说法,它向我们传递的信息是:父亲是不存在的。


在这个说法的暗示下,很多女性潜意识里开始认为父亲不参与育儿是具有普遍性的,尽管自己很累、很辛苦,内心也有很多抱怨,可是在【现实】面前,除了打断牙齿往肚里吞,彷佛别无他法。


我曾试着用孩子的三元关系认知发展来解析过父亲这个角色被家庭边缘化的原因。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她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会经历一个 一元 → 二元 → 三元 的关系发展过程。


一元关系期:孩子最开始来到这个世界时,他/她认为自己和妈妈是共生的关系,“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这个时期最能给孩子安全感的人就是妈妈。


二元关系期:当孩子到了半岁-3岁时,他/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和妈妈不是同一个人,但是“妈妈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对我的方式,决定了我是否快乐”。这个时期,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人仍然是妈妈。


也就是说在一元、二元时期,让妈妈成为育儿的主要负责人是符合孩子人际关系认知发展的。可是一元→二元时期,恰恰又是孩子这个新成员融入家庭的关键期,这个关键期里孩子最需要的是妈妈,最爱的是妈妈,爸爸这个角色势必被淡化。


三元关系期:当孩子3-6岁时,他/她渐渐知道自己的人际关系范围不再局限于自己和妈妈之间,可以说这个时候孩子开始关注除了妈妈以外的其他家庭成员,如果爸爸表现积极一点,孩子对爸爸的依赖感便会在这个时期健全起来。


而这个时期亲子关系就会到达一个很微妙的节点,一元、二元关系期时,爸爸走出了育儿圈,到了三元关系期,你再想他回来就比较麻烦了。因为他“滚”远了!

《安家》又见丧偶式育儿!“滚”远后的爸爸要不要“抢救”一下?

发现父亲的存在


有一元、二元时期做基础,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丧偶式育儿”的男主角们自己并不认为自己在育儿故事里是“被需要的”。


一方面男同胞一无所知且自得其乐,另一方面女同胞“恨铁不成钢”,所有的苦自己扛。而要改善这个问题就要帮助父亲走回育儿圈,【帮助】的关键点就在于:发现父亲的存在!


由于爸爸长期不作为,有的妈妈干脆“破罐子破摔”,直接将爸爸视作透明人,只有在抱怨爸爸不作为时才赋予他主角的地位。


“爸爸参不参与无所谓”、“反正有他没他都一样”、“他才不会管我们母子的死活呢”......类似的抱怨,一方面希望爸爸听到后幡然醒悟,另一方面又渗透着多次失望后的无力感,但实质却是火上浇油地将爸爸从家门口推得更远。


其实,不是每个爸爸都愿意在家里成为“透明人”的,有的爸爸本身不擅长情感表达,或者他的认知就是:养孩子这事我不懂,我只管好好工作,给你们多挣钱就好。他的认知与你不一致,或者他压根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才是他没有存在感的根本原因。


有的妈妈觉得,明明是自己对家庭的贡献更大,耗费的时间、精力更多,却要承认爸爸的重要性,心里是不平衡的。可是,你不妨问问自己,面对爸爸对家庭贡献远低于你的现状,你是准备改变?还是准备持续?


如果想要改变,就要给爸爸“一席之地”,让爸爸看见家庭、看见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比如,可以在孩子面前夸一夸爸爸努力挣钱对家庭的贡献,在做一些家庭计划时咨询爸爸的意见,和爸爸商量孩子的教育问题......一定要让自己有一双慧眼,去发现爸爸提供的那些自己看不到的角度,并及时让爸爸知道他很重要,没有他不行。


正如前面所说在一元、二元关系期时有的爸爸“滚”远了,现在即便是孩子需要他,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回归,因此妈妈的【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


千万不要认为,父母天生就懂如何带孩子,你当初是“被迫营业”一步一步学出来的,现在,请允许孩子爸爸也经历这个过程。


当他不会做时,不妨教教他;当他学会时,不妨夸夸他。

《安家》又见丧偶式育儿!“滚”远后的爸爸要不要“抢救”一下?

总之,不要让爸爸继续“编外”下去,对于可以变成队友的爸爸,我们要不遗余力地“抢救”一下,当他发现带孩子的生活原来如此美妙之后,幸福的大门才正式开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爸爸   百合花   认知   松下   丈夫   父亲   时期   贡献   父母   妈妈   关系   发现   孩子   家庭   网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