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专栏」只上半天课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晴天妈妈说

我很气愤,姥姥上一篇文章收获的点赞、评论、呼声在各平台都比我高。全家人都比我有才华,姜还是老的辣,(内心很受伤,假装很开心)。很多人都想听听姥姥不一样的理念和想法。我用3只的上千张照片,换来了姥姥的新稿,威逼利诱不行,软磨硬泡还不行吗?以后会邀请姥姥来咱们小小的平台和大家唠唠,也帮助大家理解隔代的观点,和两代不同养育者的思考。


姥姥逢稿必改8次以上,我想润色一下,都下不去手。最近学会了检索在线论文数据库,动不动发个十几页的思维导图和读书笔记手写版本给我,有点惊,也有点惭愧。我们这一代育儿者,说得多做的少,行动力和精益求精的态度确实大打折扣……怎么办,学呗。


最近,“半日制”一词无意间跳跃眼帘,如:新加坡教育的半日制,新西兰的上两个月就会有两个周的假期,德国小学都是半日制。让我回想起女儿小时候整个学龄阶段(6-17岁)几乎都是“半天课”中度过,从天天被叫家长的中等生,10岁突然“开窍”变学霸的过程。


「姥姥专栏」只上半天课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女儿半天的课外生活


妈妈的无耐,让幼儿园的学习被迫变成了“半天课”


我是一名职业技术讲师,多年从教的过程中,一直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科普和教学工作。整天的培训和下乡,出差频繁,还差点去埃塞俄比亚去支援培训。山南海北都是我的讲台,到后来我们一家子做家庭教育,也都是“笨办法”到处“布道”讲授。作为母亲,左手事业右手孩子,和今天年轻的职场妈妈一样,经常会把女儿带在身旁。幼儿园“半日制”对女儿来说名副其实。而她的小学、初中、高中也习惯半天时间学习,这就不是陪我们“在路上了”,而是让她半天外的时间去做对她而言更有趣的事情,比如书法、写作、弹琵琶、玩乐队、打辩论、当主持….


记忆中的“活”课程无需念稿子,不用死记硬背


女儿见多了我的培训场景,她能看到我很认真的备课,但从来看不到我念着书稿去讲授,每次两三个小时的授课,有时候一周要讲6场以上,她也能看到现场的听众热情高涨的互动。


「姥姥专栏」只上半天课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这些经历让女儿懂得,登台演讲,厚积薄发,不用刻板的背诵,讲出来的东西是“活的”,更容易打动人心,也更容易与听众建立心的连接,讲课才会有亲和力,有更深的吸引力,其“余音绕梁”,所讲的东西才会扎根在听众内心。


没事找事---做那些“看似无用,却最有用”趣事


身处大人的空间,父母总会担心女儿陪大人工作会觉得无聊,尤其是夜晚的培训。


然而,在另一间教室,女儿周围围满了一群同龄的孩子,女儿手里拿着一根枝条,上面爬满了蚜虫,小伙伴们聚在灯光下面聚精会神的听我女儿给他们讲蚜虫吃什么,蚜虫危害长不出大果实。再过一会儿,她们居然找来了手电筒,站在院子里的果树下找虫枝。女儿告诉其它的小伙伴,用水可以冲走,用蒜泥可以杀死。她把妈妈费尽心思所做的事情,就这么轻描淡写的重现了一回。


「姥姥专栏」只上半天课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家里也时不时带来很多各地的植物和小动物,院子里总是热热闹闹的,女儿也爱上了观察蜗牛、小鸡、兔子、虫子等的生活习性,知道了一年四季不同植物的生长节奏和生态影响,现在想想,这些“无用”的时光,对她自己的学习和养育都是“开脑洞”“建体系”的过程啊。


问题孩子,更懂“问题孩子”


作为很多妈妈信任的“晴天妈妈”,她似乎对一切孩子的“问题”更加宽容,有一次聊起来3宝平时的不规矩、打打闹闹、做事三分钟热度,女儿竟然说了一句——我当年不也是一个“表面很乖,实际特别淘气”的问题孩子吗?


提早一年上学的“后遗症”


女儿上学比同龄人早一年多,相对专注力水平、情绪管理能力肯定更弱一些。行为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易冲动,情绪化。


幼儿园时,一言不合就和小朋友打架,还抓破人家的脸。小朋友们都坐的直直的在听老师讲故事,女儿小腿翘在小椅子后背上,背对着老师,面朝着小朋友,居然看每个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要不是我提前1个小时去幼儿园接她放学时候“蹲守”,大概无法相信她会这么淘气。6岁上小学了,老师在上面讲课,同学们都在听讲,她却时不时的撕着小纸块,时不时的还抬头看看老师有没有注意到自己在做小动作。这样一个淘气的“晴天妈妈”,当时让我没少被老师叫家长。


“问题孩子”面前,促使家长做出改变


后来,我向单位提请调整岗位申请,回归教研,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关心女儿的学习和成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去更多的学习和成长,甚至因此从培训真的转回了“家庭教育”。实际上也是因为女儿是问题孩子,让我工作重点发生了一个质的转移。从中我懂得孩子的问题根源在父母,拿父母的病在孩子身上去治疗,连肚子疼却上眼药水的效果都不如。我首先从自己开始改变,用思想、表达和行动来影响全家人。


10岁时的“哲学问题”,主动成长的“分水岭”


直到,她10岁的时候,有一天中午吃过午饭,我做完家务走进书房,发现女儿躺在床边,泪珠吧嗒吧嗒从眼角往下流。我关切地问:“宝贝,遇到什么难过的事了吗?”。女儿应答:“我想问你们一件事。”“好哇!”“为什么每个人都要读小学、读大学、工作、结婚、生子、最后死去?”我得知她问的不是私密的问题,就叫来了她爸爸。我和他爸爸对视了一下,然后这样跟她说:“爸爸妈妈知道你有一些困惑,恭喜你,你问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问题,那可能爸爸妈妈到今天都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虽然我们作为教育者没有办法让你不接受9年的义务教育,这是一个底线,作为一个公民需要配合法律做到我们监护人的责任,但是我们可以在我们能力范围内,提供给你一个实习的机会。星期天带你一起去感受我们成人的生活。”邀请她以一个志愿者或小义工的形式去加入我们的团队,在她的课余时间,周末、节假日,帮我们去做一些最基础的工作,比如:回访家长啊,在我们的家长课堂上去收集问卷或者是在训练课程上当我们的助教。


在她10岁的这段成人世界的体验,她突然发现,原来成年人的生活原来是这样子的,我们用自己的方式给到她一种选择和体验,让她找到了答案,从此也成为了她学习生涯的一个分水岭。不知不觉中她只要时间允许,更愿意陪我们一起工作,学习成绩一路飙升。


「姥姥专栏」只上半天课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一直到她读大学每个假期回来,都会陪伴我们走遍全国各地去巡回演讲。甚至去东南亚、欧洲去听世界级大师的课程。她写作业,我们备课;我们考资质,她也陪考;我们一家三口人买书,一卖就是3本,各自花时间看各自的书,饭桌上会从不同的视角一起分享书中的内容。并在生活中比赛看谁会用,看谁用的多。找到“心流”的她,就像发现了成长的秘密,也了解了自己的选择终归走向什么样的人生意义,学习成绩的一路优异和兴趣爱好的突出都成了“附属品”。

半天课,学渣逆袭成为学霸,原因何在?


独特的家庭生态环境


家庭教育中良好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2岁前生活在一个20多口人的大家庭,为她“丰满、包容”的人格塑造,和基础感觉良好的形成,提供一个先决的基础环境和底色背景。而入园以后学习型家庭氛围,在“无限的爱”的流动中,给到她更多的自信和乐趣,激发了她对呈现于生活视线的诸多事物的探索和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与她很早地形成对事物的深层思考和独到见解相比而言,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必然的结果,其学习成绩的提升只是成长过程中捎带出的副产品而已。


“贪得无厌”的学习中,触及适合自己的“学习之道”


现行学校教育中不足之处在于:那些刻板的、僵化的、过细切割的教学模式。她强烈的对兴趣追求的欲望,让她用“半天课”以外更加丰富多彩的体验,来“反哺”必要的“半天课”,渴望避开“蜗居学校”,争取更多的时间陪父母工作、或参加各种兴趣活动,倔强地摸索出了一条:融通的、灵活的、整体的、兼容的、高效的吸纳途径。做到了校内校外、课堂、课外的“完美”兼顾。


幼儿园时的半日制,小学4年级时的逆袭,初高中时的兼容学习(学书法、英语、弹琵琶、学奥数、主持、表演节目、出黑板报、与闺蜜树荫下相互探讨学习,甚至于和异性同学称兄道弟)样样都做的很好,也或许是妈妈眼里的女儿总是容易“自带滤镜”自动美化,但是从小处理多项任务的她,今天平衡事业、家庭、创作、咨询、爱好….就像是升级版的“学生生涯”。


「姥姥专栏」只上半天课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半天”时间有限,迫使她学会“化繁为简”:

自我进入体验式学习,带入高效学习状态。

比如:老师把各个知识点分为1、2、3、4、5

她直接合成一个“一”。


从“无用学习”中,多元能力助力学习成长:如,看我们现场的讲授和训练,在现场演示一回,一组连贯的整体动作演示下来,很直观,一目了然。孩子一看,只要记得怎么做就足够了,不需要背那么多条条框框的东西。具体做的过程如同体验式学习,可以将感官、肢体、语言、表达、神经、以及思考和记忆与人合作等等全部调动、一气呵成。她自然而然的用在她的知识点和生活的学习上。


进入“我想要的”主动学习状态


从哭着想学琵琶,到每天自己骑自行车几公里去学书法,女儿似乎对“我要”特别执着,反而一个课外补习班都没去过。


玩耍、探索、学习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蚊子因主人出差被饿死”和“儿子因妈妈出门脖子上套着馒头圈只是嘴巴下面的吃掉了,最后也是饿死了”。这两个故事告诉人们,是主人、大人把蚊子、孩子的本能、天然的能力,打压没了。


「姥姥专栏」只上半天课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姥姥专栏」只上半天课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哪怕孩子偶尔出现一次,“我想要”,大人如果能够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放大、强化孩子这种难能可贵的自主热情,孩子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成就感,那无法遏制的征服欲望就是延绵不止,甚至越发不可收拾。

来自于对心流专注渴望“成瘾”的自由探索


自由探索让孩子的想象插上翅膀—天马行空。让孩子的创造力暴增,——一冲飞天。


对于孩子而言,无论玩具多与少,无论玩具昂贵与否,都会让她玩到不亦乐乎。给孩子各种颜色的纸张,她会折叠出各种不同色彩、形状的东西,她拿着一块小手绢,都能翻出好多种动物。给女儿买回来各种布娃娃,她会给布娃娃设计出多种多样款式的服装,拿着自己梳头的小梳子,会让布娃娃们一人一个发型。上小学了,女儿玩到顾不上吃饭,上初中了,一不留神,就去摆弄她的布娃娃,一天换一个发型。看似她只是在玩,她的大脑却在进行着复杂而又美轮美奂的奇思妙想。


「姥姥专栏」只上半天课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姥姥专栏」只上半天课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姥姥专栏」只上半天课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这个时候的孩子忘掉了时空,沉浸在心流状态。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孩子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和非常愉悦的感受,这种极高的精神享受也会“成瘾”一旦她引入学习,身不由己就会进入心流专注,那么就会有奇迹出现。日久天长,无数个小小的奇迹累积起来,学霸就这样水到渠成的诞生了。


大胆尝试,犯错试错中前行


所有人都会犯错,试错是勇气,出错是成功的基石。


女儿幼儿园表演节目,在彩排时,后面的小朋友踩了她的裙角,舞台上女儿就耍情绪,整个节目被中断,让全校老师和小朋友都起急。节目被终止,她们班所有参加演出的小朋友,都被强行赶下舞台,下一个节目要按时进行。回家我和女儿好好地沟通:“妈妈知道你当时很生气,以至于连节目都不演了。后面那个小朋友你觉得她是故意踩到你的裙子的吗?”“应该不是故意的”“那她也许是因为紧张,无意间踩到了你的裙子,那我们还值得生人家的气吗?”“不值得”,“那我们明天她再踩到你的裙角,你还会生气吗?”“不会了”,你一定会把你的节目完整的表演好,对吧?”“嗯”。


「姥姥专栏」只上半天课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第二天他们在电视台现场直播,当他们表演到昨天被停下来的那一段节目的时候,老师们紧张的心都冒到嗓子眼了,女儿却很从容的连贯地表演下来。现场的师生、观众掌声雷鸣。那时候她才3岁呀,从此以后她懂得了配合和协作的含义,也懂得了心无挂碍的去看待和体谅别人。包括初中的一次演讲因为紧张忘词儿,出现卡顿瑕疵体验,都成为她以后闲熟主持和演讲的宝贵经验。


学以致用,学以致讲,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从幼儿园陪我培训,她懂得了,学了就要能讲出来,既“学以致讲”,从她学了知识就要会做作业,到10岁以后学了就要会用在实际生活中,知道了“学以致用”。以至于今天只要看了一段内容,触发内心的感慨,她就会立马把它以文字的形式把感触表达、发表出来,那她就永远都不会忘掉它,无论多大的舞台,都是脱稿演讲。她的阅历并不见得最多,但是她累积到今天,形成了她独到的思想和见解,她的讲课 才独具无形的感染力。让人听过之后,耳目一新、句句扎心,弥经岁月,依然记忆犹新。


出神入化的检索式学习,助力个人成长


检索式学习,科技发展到今天,电子产品的便捷和海量咨询,不仅有助于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更有助于人类的终身学习和人生的自我修身。在漫漫讯海中检索式学习自由独到之处,快速浏览,一目十行,跳读、选读、重点精度,对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记忆的持久性和搜索的精准度都通路学习所无法取代的。女儿读书的年代,每个星期天我们要去图书馆选书、买书,大量的阅读帮助她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和艺术素养。包括生活当中,她向同行、朋友、专家、的学习,都保有一颗海纳百川般快速“捕获”的检索出发点,在杂乱的信息中找到理性的思绪。


「姥姥专栏」只上半天课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而如今对于一个仨娃妈妈,当孩子们在安全范围内玩耍的时候(如在地垫上做游戏、自己阅读或玩玩具时),她拿起书本,“碎片式”急速浏览、泛读成为她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实也属于检索式学习。只是她在讲台、微博、公众号上,更能够结合育儿经验和个体性实际,才使“晴天妈妈”拥有别样的“神韵”。


真正的教育是做出来的!


我们一家三口人孤独的在“家庭教育”路上走过20年,我和女儿的父亲在教育路上也走过了30年。时代已然变化,高知人群的家长们已经慢慢的开始改变。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却“亘古不变”,今年如此,明年还照样。我们庞大人口的国家,每一个教育者心明如镜,但都有说不出的无力感。每一个聪明绝顶的孩子,就像禁锢在重兵把守的牢笼,“活生生的将一个个天才,打压成庸才”,他们要“刻苦”十几年,才会走出来。就像一个死循环一样无解。即便有个别校长像另辟斜径,也会被无声的巨浪袭卷成“蜗牛的触角”。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让人振奋不已的事情竟然在不期而遇中发生了。


学习的动力和能力比学习更多的知识更重要


每个人既然9年义务教育、中考、高考都必须经历,那么,挖掘学习的內驱力和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才是学习成长的核心价值。


所以教育不仅仅是教授更多的知识,而是燃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教授更好的学习能力。


每个孩子确实是完全不同的,科学一直在迭代,标准化的教育也越来越不适合当今的教育。或许学校能做的有限,家庭能做的却是无限的。


「姥姥专栏」只上半天课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借用女儿的一句话:最好的教育在家庭。没有问题孩子,只有没找到成长方式的父母。亲职路上,我这位姥姥也愿意和你们一起探讨和成长,寻找更多的“问题孩子”和“问题妈妈”,一起帮助他们远离“完美的大众”,成为“完美的自己”。


「姥姥专栏」只上半天课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姥姥   半日制   蚜虫   孩子   都会   上半天   家庭教育   小朋友   幼儿园   女儿   能力   节目   妈妈   老师   专栏   时间   更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