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2020年春节,以一种特殊方式留在我们记忆中。


今天,无论你是走上工作岗位,抑或依然在家自我隔离,每一个普通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与病毒作战。

不要为这个春节的虚度人生而抱怨。这些日日夜夜,有许多人有家不能回,有许多人正在为了能正常呼吸而奋战,有许多人在为了挽救生命与死神赛跑……

不要为这个春节的碌碌无为而羞耻。到处找资源看片度日的肥宅令一部老掉牙的冷门纪录片迅速翻红,豆瓣评分高达9.4,从400多人打分迅速激增到上万人——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在B站,点开这部纪录片视频,不要关弹幕,感受感受溢屏而出的气势↓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非典十年祭》这部7年前拍摄的纪录片,成为一面奇异的时光之镜——我们从中看到17年前我们做错了什么,同时也看到今天的我们又做对了什么,以及今后我们还要面对什么,警惕什么……


虽然记录的是17年前的事,但这部7年前的纪录片在今天看来更像是一部“预言”。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这是B站弹幕网友反反复复感慨最多的一句话。


人不能第二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通过豆瓣豆友荷小荷整理的两份时间线,你会发觉2003年和2020年两场灾难的背后,有太多的令人震惊的神同步——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01 源头

果子狸,我们现在不吃了吗?不,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菜单上不仅明码标价,还有更多你闻所未闻的野味——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最早一批感染者为华南海鲜批发市场从业人员。而2002年12月10日,广州军区总医院治疗的非典第一例上报患者,则是深圳某饭店的一名厨师。


而现在呢?人类用愚蠢掩盖愚蠢。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02 传播……


在官方证实之前,关于某种疾病的传闻都会沸沸扬扬。在我们讨论病毒如何传播前,我们来看看另一种信息病毒如何传播。

从当时的广州到后来的北京,再到今天的武汉以及全国各地,抢购的东西虽然与时俱进,但炒作逻辑和大A股的尿性一模一样——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在今天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小道消息有了各种社交平台的“高速路”,传播更迅速了;有各种权威、砖家背书,真假更难辨了……于是,我们更了!

以前买名牌包包的人在抢大白菜;平时摇购房资格摇车牌的人在预约口罩摇号;出门上街买口罩,先纠结买不到是否亏本;大冷天不敢穿毛衣,因为怕病毒依附……

经过一天的抢购大战,我们睡觉前又见证了一场比双黄蛋更无厘头的双黄连的狂欢——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大家好,我是板蓝根,我现在有一种病毒找了小三的失落感。#双黄连你这个碧池#

03土味防疫


17年过去了,不是所有的电商所有的精英言必称“下沉”十八线吗?怎么一夜之间,引以为傲的互联网新经济就被打回了“石器时代”

挖断道路,各村自保,严禁外来人员出入……这都是当年非典期间的翻版,北京大妈的眼神穿越时空透彻你的灵魂——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17年过去了,我们面对的似乎依然是熟悉的、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今天村口的阵仗红红火火恍恍惚惚让人梦回大清——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04救救天使!


痛心的是,每次疫情来袭,第一批“人传人”的受害者,大量都是我们一线的医护工作者。

2003年2月17日上午,第一批非典病人送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护士发现,病人竟然全部是来自其他医院感染的医护人员,他们的同行。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而2020年1月20日,钟南山明确表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肯定存在人传人的现象,武汉已有14名医护人员被感染。

医护人员最先被感染,除了因为他们在一无所知中被暴露在最危险的第一线,还因为某些病患刻意的隐瞒。这位护士就因为病人隐瞒接触史,成为北京第一批非典患者——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17年后,我们看到了同样的故事。有人吃着退烧药蒙混过关闯荡世界,有患者故意向医护人员咳嗽……这是什么样的心理?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05 恐慌与乐观


世界就是如此荒诞。

就在广州非典爆发的高峰期,2003年2月18日晚,近两万名观众聚集到天河体育场,观看罗大佑广州演唱会,很难对这种行为作出某种判断,人们一方面惶恐,一方面又满不在乎。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相似的场面再度轮回。

2020年1月18日,武汉一年一度的百步亭社区“万家宴”如期举行。4万多名居民端出13986道菜品,摆满活动中心主会场和9个分会场,“热闹程度超过以往任何一届”。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在罗大佑演唱会的当晚,新华社与中央电视台公布消息: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找到了。人们的信心得到回报,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这样的可防可控,这样的乐观,在17年后又一次上演。


从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1月21日,武汉共发布17期肺炎疫情通报,都称“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现象/证据”“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1月12-14日连续三天的通报删除了上述表述,改为“密切接触者中,没有发现相关病例”。


06真相

在这场关乎生命的赛跑中,总有一种力量令人泪流满面。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当年,《南方日报》顶着巨大压力,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17年后纸媒衰落,当年敢在媒体上讲真话的人,17年后又站在了第一线——国士无双钟南山。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此次,武汉的信息发布和防控应对屡被诟病“慢半拍”遭到了广泛质疑。直到1月23日“封城”,已有500多万人离开了这座城市。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回首17年前的那个春节,你会看到“慢半拍”有多致命!

当时,随同成百上千万打工者离开广东回家又返工的,还有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SARS病毒。

中国人的春节,是人类最大规模的迁徙,无疑中成了病毒疯狂的漫游之旅。2003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一,广州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公开了广州地区非典肺炎的情况。

当年,正是因为春节巨大的流动性,让SARS病毒重创香港,向全球扩散,令春天来临的北京,遭受巨大考验。17年后的今天,北京再度经受考验。


07新闻发布会


在韩国电影《流感》中,用一场虚构的灾难真实展现了官员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典型思维——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翻译成中文,其实就四个字:外松内紧

事实证明,比病毒传播更快的就是信息(包括谣言),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战胜病毒的第一步,是信息战,就是说出真相。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从当年的诺基亚到今天的智能手机,段子以另一种方式记录了历史……

当新型病毒出现之后,我们只要尽快将信息透明公开,让医护人员有所准备,普通民众提高警惕,就可以有效遏制病毒传染的趋势。

但遗憾的是,2003年4月的北京,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场新闻发布会——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令人窒息的是,17年后,一场似曾相识的新闻发布会,换了一个时间、一个地点、换了另一群人,照常上演。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如何将一线的真实情况传达给全社会本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可是在当时却经历了各种艰难。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17年前已经证明,正是随着信息公开透明,消除人们的恐惧,控制传播,是北京抗击非典取胜的转折点。直面真相,直面危机,虽然随后要面对的无比艰难,但至此终于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17年后,我们欣慰的是,利用科技,在确诊上更加迅速;在疫情通报信息公开上,应对更加及时。但,舆论监督的缺失,社会治理体系的僵化落后,治理者的专业化、职业化等等,都远远不值得欣慰。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一个正面的例证,便是小汤山。


08 小汤山模式


今年春节期间,雷神山、火神山工地直播吸引了全国4000万“云监工”日夜观看,甚至叉车等施工设备都有了昵称上了热搜。随着下周医院投入使用,我们翘首以盼“小汤山模式”在武汉发挥关键作用。

2003年,北京六大建筑集团七千多名建设者,奋战了七天七夜,建成的世界最大防疫医院。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当年在医院建设好,连夜把全城患者集体转院时,发生了这样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小汤山激战51天,680名收治患者中有8人死亡,参与治疗与护理的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人被感染。

在这一中国速度、中国奇迹的背后,是一份鲜为人知的电报——中央抽调各大军区医护人员进京,关于人员要求只有四个字——精兵强将。

小汤山模式证明举国之力抗击疫情的优势。17年后,小汤山模式也推广到了武汉。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在纪录片中,主持人陈晓楠说:我们理应称赞这些劳动者们巨大的付出。然而其背后的问题就是,在一个公共卫生机制成熟的时代,这样的事情原本是不用发生的。


17年后的武汉,我们赞美白衣天使的伟大,称赞劳动者们的巨大付出,但我们悲哀的是,公共医疗体系保障的脆弱、各种医疗资源的稀缺加大,公共卫生机制的成熟,远远没有到来。

温故知新。这部纪录片真正预言的,是不变的人性。无论是当年抗击SARS,还是今天的新型冠状病毒,都是一场关于人性的战争。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我们要隔离的是病毒,而不是关爱。我们要建立起的不仅仅是急救医院,更是人与人的信任。

在非典中集中爆发的医患矛盾,在今天更为激化和严重,医生被打被杀的新闻触目惊心。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时过境迁,我们关注这场战争中的地域歧视——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我们应该关注对疑似患者的歧视、对治愈患者的歧视——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我们关注所谓的硬核防疫,是否演变成一种恐吓式家长教育——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管收不管发的红会再一次处于风口浪尖,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在死神面前我们是公平的,但在避免死亡的过程中,我们如何杜绝不公平。

当疫情得到控制后,我们要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甚至很多是当年非典后遗症并未解决的——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纪录片中,那个被感染的北京护士最让人动容。作为护士,她在第一线抢救病人时没有退缩;作为患者,她被治愈后却绝望了——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生活才刚刚开始,就结束了;时代还在向前,却被抛弃了。这是幸存者最害怕的。病毒没有带走他们的生命,却让人们从生理到心理都感到残缺,这才是最令人绝望的。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另一位后遗症患者方渤,在2008年北京奥运和六十周年大庆的时候,还报名参加了志愿者。由于健康原因,他无法承担全职工作,但他还是得到了一块表作为纪念品。

他一直珍惜地戴着它,这让他觉得,他仍然是这个奔腾的社会中的一部分。


这一次,相信我们也能赢。但我们要确保的是,在一场胜利之后,在社会奔腾向前时,不要把他们丢在身后遗忘。


当年,一位被隔离的医生写下了这段文字——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在死亡的阴影下保持诗意,是可敬的。但我们不能老是把可敬的人变成不幸的人。今天,武汉协和医生为短缺医疗器材“兵谏”,用另一种方式成为可敬的人。事实上,在今天河南硬核村长的大喇叭咒骂声中,这份诗意消失殆尽。


纪录片在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溯源追根,是为了下一次面临类似袭击时,我们有所防备。这部7年前拍摄的纪录片没有找到答案,却为今天的我们发出了善意的警告——

非典纪录片成武汉肺炎预言片,17年后我们进步了吗?

这是对2003年那个春天最后的结论,也是对2020年这个春节的最好预言。


当我们一遍遍感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时,似乎忘记了另外一句话——

人类从历史中唯一获得的教训就是从不吸取教训。


17年后,我们真的进步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成武   纪录片   非典   年后   可敬   武汉   肺炎   疫情   广州   北京   患者   当年   年前   春节   病毒   医院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