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蝉》:迎合了大众文化,忽略了精英文化

电视剧《秋蝉》是一部谍战剧,看过这部电视剧的观众都知道,整部电视剧的场景设计,还有演员的服饰都非常的华丽,故事背景发生在1941年香港沦陷于日本帝国主义,而香港的地下组织者与侵略者不断周旋的斗智斗勇的故事。

剧中除了各种快节奏的旋律,还融入了爱情的元素,从第三集开始,就已经是交代出两条感情线了,一条是叶冲和何樱的,一条是池诚和靳香的。由始至终让人看到的都是浓浓的充满华丽色彩的消费元素,而剧中体现谍战剧的各种烧脑逻辑思维的体现却显得十分匮乏。

这让小编想起了两种文化,一种是大众文化,一种是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它具有通俗性,它可以取悦大多数人,同时也具有商业性和娱乐性。而精英文化所代表的是一种高雅的文化,它关注的是更为深远、严肃的社会问题,是历经时代淘洗还能流传下来的东西,它不适应嘈杂的物质社会,是需要人静下心来思索,被世俗生存驱逐以致于内心渴求的时候才会想起的,它是少部分人才愿意用心去欣赏的东西。

然而,这两种文化也并非完全是对立的,大众文化的需求是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而精英文化又有很多是源自于大众文化。例如,京剧,起初它就是大众文化创立的,但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这种京剧的文化在大众的视野中淡化了,逐渐地就升华到了精英文化。这两种文化是“小众”与“大众”的二元对立结构,两者此消彼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逆转的。

现今的谍战剧随着消费文化的盛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逐渐地将大众文化放在了首位,而凸显出政治历史使命,弘扬革命信仰,以及各种具有悬疑、紧张的张力的故事情节等等的精英文化元素逐渐沦为了陪衬。偶像化谍战剧也因此而诞生,它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受众群体也逐渐从中年转向了年轻化,但是,这种浅显性的剧情,淘洗掉了精英文化的剧作,对于整个谍战剧的发展真的有益吗?“注意力经济”和“眼球经济”终究是带有时效性,是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的,真正能长久吸引人的还是内涵

《秋蝉》:迎合了大众文化,忽略了精英文化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融合和博弈

大众文化是着眼于商业利益的获取的一种文化,它更多的是迎合大众的“消费口味”,在现今的电视文化领域中,传统的电视媒介已经没办法以一种单一的模式去经营了,随着网络视频的发展,传统媒体必须借鉴于新媒体,加强与观众的互动,所以他们也不得不采取措施去迎合大众文化。而精英文化的高雅由于受众面比较窄,也逐渐地使用了大众化的形式进行传播。

《秋蝉》:迎合了大众文化,忽略了精英文化

1、审美速食主义下的“9000岁”群体

所谓“9000岁”群体是指90、00后的这一年轻的群体,这一群体的特点是接触新媒体的频率会比旧媒体更多,甚至于可以说,旧媒体在他们的世界里已经可称之为绝迹了。在他们的成长中,新旧媒体已经走向融合,更多的是迎合大众的口味,走向商业化的趋势。旧媒体曾经一方独大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逐渐地向新媒体靠拢,在互联网经济的影响下,信息的海量以致于人们会有选择性地去接收,从精细阅读转而变成了迅速浏览。因而面对电视剧的审美标准也逐渐趋向于粗略、浅尝辄止,审美时间上缺乏耐心,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大的电视内容和节目价值成为最普遍的审美心态

趋于这种受众审美趣味的改变,加上受众消费文化的冲击,视觉消费、偶像消费、炫耀性消费占据了消费主流,传统的谍战剧必须要结合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和商业性来打开市场的大门,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那么精英文化就难以成为一方独大,只能转向多元共存,彼此牵制的趋势。

《秋蝉》:迎合了大众文化,忽略了精英文化

2、粉丝经济的市场运作成为提高收视率的保障之一

在波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中,对于消费社会的论述是:

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从原来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形态转变成以商品消费为中心的社会,这就是消费社会......社会的发展,让人们对于商品的实用功能不再看重,消费品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亮点”已不再局限于其使用价值,它所具有的身份象征、流行引领等附加值反而更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这种消费行为的趋向是当今主流生活方式,以及核心价值观的“镜像”反映,即消费主义。它为主体消费至上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内在的依据,并进行促成了一种裹挟了普罗众生的文化大潮,即消费文化。

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电视文化领域大多都采用了明星机制,运用当今的互联网微博话题的热议,为电视剧做营销宣传,而剧中的明星效应就可以提前为剧作吸粉不少,还能为电视剧创造出不少的流量。现今的流量经济很大程度上是粉丝经济带动的,粉丝逐渐形成了一个群体,名为饭圈,为自己的爱豆在剧中的表现加分。

在《秋蝉》这部电视剧中也是很好的应用了这一点,启用了当红明星任嘉伦和李曼担任主角,电视剧还没开播就引来了热议。而为了更好地打造粉丝们心目中的偶像,这部剧的主角光环也是非常强大的。且不说剧情如何,整部剧的场景和服饰的打造都十分地迎合年轻受众的口味。

电视剧的创作背景是1941年沦陷的香港,但是四处依然歌舞升平,地下党交接的地点是个非常高级的制衣店,还有歌舞厅大世界,这两个地点成为故事开始的引子。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很符合现代年轻观众的审美情趣,因为到处都充满着浪漫的气息。尤其是日本人在大世界里举办的酒会,引出了两大女主,一位是港大学生何樱,一位是兴和会会长靳香。他们俩的出现,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爱情气氛的渲染,而非谍战剧中紧张的悬疑序幕的开始。这是人物情感关系中“谍战+爱情”的设计,迎合了年轻女性观众的口味。

另外,《秋蝉》中的革命主体都是富权阶层,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池氏企业的董事长池诚,身家百万,却是共产党地下组织成员之一,为香港的革命作出巨大的贡献。还有男主角叶冲身份十分复杂,被日本人收养长大,身上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在日本军政系统中担任高官,又是一位共产党地下组织者的成员。本来这样一位男主角的身份是很有让人去探索的欲望的,多重身份的复杂性是现今谍战剧烧脑的方式之一,但是整个剧情的设计过于关注主角的感情线,忽略了悬疑和复杂情感表达的色彩

叶冲本来也只是一位普通的被日本人养大的中国人而已,起初他并没有什么信仰意识,经过地下党成员代号檀香的引领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便成为安插在日本人中的一个眼线,让他负责传递情报。剧中一开始就以最快的速度让三位地下革命前辈走向死亡,随后叶冲失去了联络人,涌现出一大批的“护婵者”(叶冲的代号是秋蝉),也就是说从故事一开始他就是处于随时会暴露的危险中。可偏偏又展现出他的各种不理智的行为,例如不停地给共产党人警示,用手表的反光警示这一幕给宫本发现了,最终偶然安全度过。特别是他救何樱的这一件事就更让人起疑心,本来何樱是来杀他的,结果何樱被捕,他贸然闯进监狱,说要把这个女人留在自己身边,还说要钓大鱼。

如果他身份没有暴露危险还解释得过去,但是身份暴露的四面楚歌之下,还贸贸然地做此决定,很明显是刻意地营造英雄救美的气氛,而忽略了逻辑解释了。他把一个进步青年留在自己身边,这个人还要杀他,这不是更加要把自己推向怀疑的边缘吗?

这部剧它有意识地将革命信仰生活化,以往的谍战剧是充满着政治色彩,信仰味道很浓的,可随着和平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电视剧如果只是一味地传播信仰会与现代的观众距离越来越远,所以换了一种方式来传播。将信仰在娱乐化中潜移默化,让“个人英雄”走下神坛,例如叶冲是在一次次与檀香的友谊交谈中被他的共产党思想影响到了,随之信仰就慢慢地建立,这是“谍战+友情”的情感设计。也就是说现在的谍战剧不会再用什么史诗级的人物来传播信仰,大家都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革命志士,信仰在各种人物情感设计中进行了传播。

可是剧中信仰的传播显得有些粗浅,没能很好地凸显其历史意义,过多地关注主角光环,脱离逻辑,让人感觉这是一部过度迎合消费文化的偶像化谍战剧。

传统的谍战剧具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跌宕起伏的剧情,由此营造出悬疑与紧张的张力,它承担着政治说教的使命。这种革命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精英文化,曾经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英雄使者为了自己的信仰牺牲了自己的性命,成全了中国的后代。可是,那个年代离现实中的年轻一代太远,没有切身的体验,他们难以读懂,所以电视剧创作者便迎合了大众文化去为其打开了大门,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观众。但是往往也因为如此导致了剧情欠缺逻辑性,剧作质量下降。要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很好的融合一定要注意艺术的真实。正如法国艺术史家丹纳说的: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括。

《秋蝉》:迎合了大众文化,忽略了精英文化

谍战剧偶像化的发展

偶像就是为人所模仿的对象,因为这个对象能弥补自身的缺陷,所以人们会把所有的精神寄托都放在他的身上。最初的偶像是神佛,具有很浓的宗教色彩,皆因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于是便把希望寄托在神佛的身上。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好,偶像也逐渐出现在人的身上,例如统治者、或者历史人物,亦或者各种身边的能人志士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社会为了满足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偶像不同的心理需求,分别塑造出如红色偶像、领袖偶像、榜样偶像、文学偶像、明星偶像和平民偶像等形式。通过强化人们对这些偶像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依恋,利用偶像崇拜达到不同的目的。

是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偶像的塑造具有很浓的政治色彩,为渲染一种政治意识,那时候的偶像多是由官方确立后,平民们跟着追崇的。后来中国改革开放,文化呈现多元化,对偶像的崇拜也逐渐呈现出了自由,甚至于为了适应当下的消费文化,各种明星和平民偶像层出不穷,且现今的偶像已经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开始走下神坛,与平民亲切互动,是一种具有亲和力的形象。

心理学家岳晓东认为:

偶像崇拜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表层性偶像崇拜,一种是实质性偶像崇拜,前者是对偶像的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突出对偶像外在形象,如对容貌、气质、生活方式以及财富的欣赏,后者将偶像相对化、理性化和生活化,更加注重对偶像内在的人格魅力(如偶像的性格、成就、品质等人格魅力)的心理认同。

而现今随着新媒体的发展,“9000岁”群体对偶像的崇拜也逐渐趋于表层性,信息量的繁冗让他们不得不选择性地接收自己想看到的,符合自己意念的,因此饭圈文化也逐渐诞生了。为了迎合这一趋势,谍战剧也将英雄人物变得成长化和颜控化

过去的谍战剧信仰味道特别浓,主人公的家国情怀多是围绕着共产主义信仰而产生的一种牺牲精神,信仰变得十分的神圣化。而到了新世纪的谍战剧,信仰逐渐地生活化,由于多元文化的发展,信仰于普通人中需变得更贴合生活才能真正让人体会到信仰的意义,于是,便开始将其请下了神坛。故事中的主人公看待信仰的出发点很低,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战友、家人、恋人不惜以身犯险,甚至违抗上级命令,这是谍报工作中的大忌。但是,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将谍战英雄转化成了“可视化”的信仰目标,用青春、叛逆化的表达,凸显出信仰的具象化和目标化,避免了空洞、虚无、宏大的信仰表达。

另外,“高颜值”也给观众带来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有意提升了男性主角的颜值,满足了女性观众的审美需求。女性观众是一个潜在的消费群体,颜值可谓是身体消费,过去会刻意将女间谍打扮的十分妖艳,以吸引男性观众的注意力,而现今女性消费群体也逐渐占有主体地位,因而身体消费也呈现出了“无性别”的状态。

在《秋蝉》中,我们会发现没有哪位演员的颜值是低的,哪怕是宫本这样的反派角色,也具有很高的颜值,虽说是反派角色,但是他身上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气质,他的洞察力和思辨能力都是特别的高的,他怀疑叶冲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充满着逻辑推理性的。如此便让人产生了一种天才遇上猪队友的错觉,宫本很聪明,可惜身边没有一个人信任他,就算他是一个反派角色,他也足以让人欣赏。

而叶冲对待女主何樱的深情,以及对待任务和组织的各种复杂的态度,也是让这个角色充满着无奈,而这种无奈恰恰只是为了表达一种情感的抉择,而非对于任务上的烧脑执行的思考。剧中花了过多的心思去表达感情线,而缺少逻辑思维上的合理性推敲,让人看了只是感觉是一出情感戏,而非是一场谍战剧,青春偶像的味道过于浓厚。

尽管这是为了迎合现今的消费主流,但是过多的迎合,就会偏离历史,偏离逻辑,让人只看到电视剧的娱乐感性,难以传达出历史意义和价值深度。正如何蓉在《偶像谍战剧的传播特点与问题反思》一文中说的:

一方面赞赏偶像谍战剧的传播特点:即青年演员挑大梁,粉丝经济推动收视;强调人物表层冲突;轻喜剧化革命叙事代替严肃革命叙事;凸显cp花样人设。另一方面深刻反思偶像化谍战剧存在的问题:即人物脸谱化,演员演技差;过多的情感元素冲淡谍战核心剧情;架空历史,忽略了故事的历史真实性。

个人感觉何蓉所说的这些问题在《秋蝉》中全部命中,剧中的逻辑叙事极度牵强,感觉是为了谍战而强加上去的,根本感受不到烧脑的悬疑快感。

《秋蝉》:迎合了大众文化,忽略了精英文化

如何避免:成也偶像,败也偶像

《秋蝉》这部电视剧在偶像塑造上是成功的,演员的颜值大多都很高,而且通过各种感情戏圈了一大波的年轻女粉丝。“谍战+爱情”的人物情感关系设计就是专门针对年轻女性群体,加上华丽、精致的服化道设计,改变了谍战剧“土得掉渣”的形象。

这确实是一部迎合年轻观众“消费口味”的电视剧,但个人认为这更适合摆在饭圈文化里面热议,剧末设计的开放式结局是现今很多电视剧的套路,这样可以在后期增加电视剧的热度,让观众们在微博上热议。但是,归根到底,这部剧除了叶冲的感情戏之外,真没什么值得热议的,场景设计过于迎合现代口味,缺少了一些历史年代感。

所谓成也偶像,败也偶像,在这部剧中显露无遗。那么如何在谍战剧中避免这种现象呢?

谍战剧偶像化是顺应时代经济的发展趋势,新旧媒体融合以及多元文化发展的一种迎合大众文化的一种刺激消费的手段。它的存在具有必然性,也具有引领性

《秋蝉》将谍战剧偶像化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但是创作者忽略了谍战剧是一类强情节的电视剧,在故事情节安排上需要注重悬念的设置、节奏的张弛有度

电视剧情的发展在一开头的确是挺快的,用三位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前辈的牺牲来揭示了秋蝉的暴露,而他的暴露又刚好引出了感情线。但是这里面又似乎给人一种为了快而快的感觉,那些一闪而过的牺牲画面是为了表达什么,留下什么细节上的悬念?里面完全没有交待。

另外,鲜明的逻辑,强情节的叙事在观众心理上形成未知性的刺激,这也是谍战剧的特点。可是剧中有很多情节都不符合逻辑,比如叶冲杀死宫本的线人,很明显是因为叶冲发现他通过密电手语出卖了自己的同志。可是当叶冲发现鱼鹰已经被杀死了,他内心也该猜到秋蝉已经暴露了,只是日本方还不知道潜伏在他们中的间谍到底是谁。原本宫本就怀疑叶冲,而那位出卖地下党同志的人叫何勇,何勇他也并不知道秋蝉的具体身份,知道他的人只有鱼鹰和檀香,两位都已经死了,这对他根本无法构成暴露的威胁,可他还开枪击毙何勇,这不是更加引起日本人的怀疑吗?本来秋蝉就暴露,本来自己就被怀疑,他还做出此等让人怀疑的行动,这简直就不是一位潜伏者该有的智慧。

优秀的谍战剧应该是融合了家国叙事、革命伦理、精神信仰等多重变奏,不仅要具备一般电视剧的娱乐感性,更要传达出历史意义和价值深度

《秋蝉》过多地偏向于娱乐感性了,想要避免主角光环,避免剧情败于偶像之中,那么,在叙事策略上还是要多做功夫,要经得起观众的推敲,让戏剧的张力呈现出来,从而将观众的观赏愉悦提升到最高层次。

《秋蝉》:迎合了大众文化,忽略了精英文化

结语

谍战剧偶像化的趋势将会很长一段时间影响着市场运作,也许在今后会有不少的创作者更注重情节的悬念,但依靠偶像的力量来进行剧集的宣传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的。偶像剧演员从深度上讲很难适应谍战剧,胡歌是由偶像派演技向偶像实力派演技成功转型的例子,大多数偶像剧的演员也是希望自己通过谍战剧转型为实力派演员的,然而他们大多数的表演都过于表面化,缺乏深度,以致于整部戏最终还是要靠颜值撑起来。

无论如何,流量经济下的快速运营已经不允许影视剧作花更多的时间在写实的推敲上,消费文化下的商业运营需要快速收回成本,更多的谍战剧的拍摄时间都进行了压缩。比起过往制作团队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去筹备显然在质量上要逊色不少。但是观众的群体结构正在发生着改变,迎合大众文化是剧作创作者必须要考虑的元素之一,靠着偶像光环,也能在宣传中提升观众对剧作的期盼,可一旦剧作让观众们失望,这又是得不偿失的问题了。所以,迎合大众文化并非代表要丢弃精英文化,两者相辅相成,内容至上,才能真正赢取到观众们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大众   精英   文化   剧作   剧中   现今   群体   观众   偶像   剧情   电视剧   年轻   情感   媒体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