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恒言》:眼看清真相,心守住欲望

近日重读《醒世恒言》,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


唐朝时,有一位姓薛的录事。


一次因生病发高烧,在睡得昏昏沉沉中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条金色鲤鱼,跃入水中,遇到一位在船上垂钓的老者。


此时,由于几天没有吃饭,腹中饥饿难耐,闻着那鱼饵真是香气诱人。


正当他想去吃时,突然意识到:

“这鱼饵里有钩子,我要是吃了,一定会被他钓了去。


我还是到别处去寻吃的吧。”


于是,他一边围绕着船游荡着寻找食物,一边暗自庆幸,觉得自己理智精明。


可是那鱼饵香得厉害,时间一久,香气入鼻直达内腑,加上肚中确实过于饥饿。


犹豫再三,最终难以抵御饵香诱惑,他还是张嘴咬钩了。


毫无悬念,鱼儿立时离水,被扔鱼篓。


故事结尾,冯梦龙点评道:“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


人生也是这个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一定会输的很惨。


就像那条抵挡不住鱼饵诱惑的鱼,贪得一时的口福,丢掉了一世的自由。


眼中识得破,需要清醒的判断力;肚里忍得过,需要超强的自制力。


想要过好这一生,两种能力缺一不可。


《醒世恒言》:眼看清真相,心守住欲望


《醒世恒言》:眼看清真相,心守住欲望

眼里识不破,肚里忍不过


《韩非子》有云:

“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


人一旦看不清现实,不能自控,就会迷乱心性,引祸上身。


《红楼梦》里有一段关于王熙凤巧设相思局,来整治对她图谋不轨的贾瑞的故事。


人们在评说王熙凤狠心的时候,也该反观一下贾瑞是不是在自酿苦果。


贾瑞一见王熙凤,便像丢了魂似的前去搭讪。


明知道,她是有夫之妇,还眼巴巴地跟过去纠缠不清。


在被王熙凤“捉弄”了两次后,他不但没能看破凤姐在戏弄他,反而在自造的“梦境”里,越陷越深。


最后病倒在床的贾瑞从跛脚道人手中得到一副錾着“风月宝鉴”的镜子。


这面镜子正面看是貌美如花的凤姐,反面照是一堆骷髅白骨。


道士一再叮嘱他要看反面,想劝他及时醒悟,看清现实。


可他却偏偏执迷不悟,执意要照正面。


一看见正面镜中的王熙凤向他招手,那贾瑞更加痴迷于虚幻之中,不愿醒来。


结果他因贪图一时虚无的快乐,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正应了那句警言: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不能对现实有一个清醒的判断,肆意放纵自己的结果,就是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直至自我毁灭。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时,我们不仅要透过眼睛看世界,还要通过心去分辨世界的真假。


水中月,镜中花,徒有虚影之物,就不必过于沉醉了。


唯有眼中看得破,方能不被物所迷。


正所谓,不入局,便不会被困住。


否则就会变成“温水里的青蛙”,开始时觉得舒服,察觉不到自己的危险处境,等到发现时,为时晚矣!


《醒世恒言》:眼看清真相,心守住欲望


《醒世恒言》:眼看清真相,心守住欲望

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


眼中识得破后,还需肚里忍得过。


“忍”字心上一把刀,一个人如果忍不过,即便心里看得再清楚,也会因为最后没有控制住自己,深受其害。


清代沈起凤曾写过一篇《狐媚》的故事。


讲的是一座华丽富贵的花园里,经常有一只狐妖出没,没有人敢靠近。


一天,有一位书生想到园内消暑。


友人劝告他说,那里危险不要靠近。


书生信心十足地说:

“狐妖的媚术不过两点,贪淫者,媚之以色;


贪财者,媚之以金,我均无此好,唯好架上书。


狐妖媚术再高明,又奈我何?”


当晚,狐妖没有用财色诱惑,而是与书生吟诗作赋、谈书论典。


最后书生魂摇志夺,不几日便命归黄泉。


故事中的书生明知狐妖是会害人的,但他还是没有控制住自己,反被害。


这就是看的清楚,却做不到的缘故。


古人说的好:

“夫鱼见饵不见钩,虎见羊不见阱。非不见也,迷于所美而不暇顾也。”


看得破,忍不过,我们缺少的不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而是自我控制力。


吴王夫差明知身为一国之君,不能贪图享乐。


可是遇到西施后,他还是沉沦了。


最后,给了勾践吞并吴国的机会。


三国的刘备也明白冲动是兵家大忌。


但听闻二弟三弟的死讯后,他还是没有控制住脾气。


最后,让陆逊计谋得逞,烧了七百里的营地。


他们都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但面对现实境遇,还是没有“忍得过”。


古语云: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人要战胜的最大敌人,往往就是自己。


马驰千里而不偏移路线,是因缰绳之故也;


人亦如此,要想走得更远,先要学会驾驭自己。


一个没有自制力的人,注定走不远,还可能会翻车。


《醒世恒言》:眼看清真相,心守住欲望


《醒世恒言》:眼看清真相,心守住欲望

眼里识得破,肚里忍得过


《论语》里说:

“以约失之者鲜矣。”


意思是,一个善于约束自己的人,是很少犯错误的。


一个人如果能管好自己的言行,不为小恩小惠所惑,不为人情搅扰所动。


无论何时都能做到谨言慎行,那一定不会被外物所影响,安然度此生。


唐代裴庭裕在《东观奏记》里记载道:


曾经有一个叫毕成的翰林学士,非常有才华。


因此深受唐宣宗的喜爱,还准备启用他做更高级别的官员。


毕成知道后虽然很开心,但他也知道现任宰相令狐绚并不喜欢他。


如果他从中阻拦,自己就升官无望了。


思前想后,他决定以色贿赂讨好对方,便在北门镇寻找到一个长得极好看的女子,派人送了过去。


令狐绚一眼就看出毕成的心思,断然拒绝了这份“讨好”,并派人将女子送还。


而且他还告诫自己的儿子说:

“尤物害人。


毕太原于吾无分,今以是饵吾,将倾吾家族也!”


后来,毕成为表诚意,写血书给令狐绚,恳请他收下,令狐绚始终不为所动。


令狐绚看出毕成的礼物是鱼饵,又能忍住不去张嘴咬钩,这才是保全自己家族的万全之策。


庄子说: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贪婪无度,就会失去智慧,错过人生中的福报。


因此当楚王派人来请在江边垂钓的庄子去做官时,庄子毫不动心地说:

“我宁愿在泥巴地里愉快地昂着龟头,摇着龟尾巴。”


荣华富贵对于庄子而言就是鱼饵,一旦陷入其中,就会被明争暗斗的官场所累。


人只有时时刻刻严于律己,做到行有所止,心有所戒,方能“识得破”,更能“忍得过”。



人贵有自知之明。


自知便是能看清现实,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后,能及时自我约束。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条鱼要出去玩耍,其他鱼告诫他说:“现在不要出去,外面很危险,河边有人在钓鱼。”


这条鱼回答道:

“我不去吃鱼饵,怎么会有危险呢?”


生活中,总是充满各种诱惑,但这些诱惑都是外在的。


真正诱惑的力量源于你的内心。


在于你是否看得破,看破之后又是否能忍得过。


管不住自己的人,很容易被外物所奴役;


没有自控力的人,也会失去未来的幸福。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掌控自己的人,人生才不会失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吴王   韩非子   邪心   鱼饵   自制力   庄子   书生   守住   令狐   真相   眼里   眼中   危险   欲望   现实   自我   人生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