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三方面,浅析楚国服饰的形成及发展

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三方面,浅析楚国服饰的形成及发展

自古以来,服饰都被称为“历史的印记”,因为在不同的年代下,服饰都展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是某一时间、某一地域的人们,审美、生活方式以及民族精神的表现。

而楚国的服饰,也是楚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楚国服饰不仅展现了独特的地域风情,也为后世服饰文化,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楚人的服饰等级观念体现在贵族与平民衣料款式的严重两极分化,而在众多上层阶级之中服饰的等级界限却十分模糊,甚至有僭越现象。

在此政治环境下,楚国女性的日常服饰发展也得到进一步提升,该区域服饰的地域独特性日渐显现。

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三方面,浅析楚国服饰的形成及发展

楚国常服发展的经济背景则主要体现在该时期楚国大力发展手工业与纺织技术,进一步提升了丝织服饰的质量与流通,促进了楚国女性常服文化的发展。

楚人孕育的独特思想文化环境也使得楚国女性常服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推动了楚国女性常服文化的发展。

政治背景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随着改朝换代而不断革新,而王权与朝代的更迭必然带来区域服饰文化的革新与发展,每一历史时期的服饰风格与文化显现,都向世人呈现出其不同的面貌。

早期的政治体制自夏、商时期开始萌芽生发,发展至西周时期已经趋于成熟、日益完备,在《周礼》中也详细记载了如国家政治制度、服饰等级划分、经济体制以及民间风俗文化等周代礼制条例。

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三方面,浅析楚国服饰的形成及发展

随着《周礼》的出现,周朝便开始以礼法制度来划分各阶层服饰形制,只有相应等级地位的人才能穿着该等级规定下的服饰,稍有僭越便触动了服饰制度,不合乎礼法,平民不得享用上等服饰质料,更不可繁饰或衣着艳丽。

而贵族中的各等级在不同的场合应穿着相应服饰,天子朝会应着冕服,后妃贵妇等出席重要场合时也有与天子冕服相对应的鞠衣、展衣等服饰。

服饰等级制度也是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约束社会民众所采取的的必要手段。楚国自周成王时受分封得以立国,入主荆楚地区,因此最初的楚人乃是受华夏文明浸染的中原民族。

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三方面,浅析楚国服饰的形成及发展

因为楚国初期的政治体制沿袭商周时期,在服饰制度方面亦是如此。自从楚人有了社会阶层的概念,楚国贵族与平民的服饰品差距便趋于明显。

但是由于楚国的分封之地在偏远山区,周天子的统治制度似乎难以辐射到楚人,加之楚人不满周天子的分封结果,因此楚人并不完全服从于周天子的统治。

楚国初期的政治制度是根植于周朝而又不完全受周朝宗法制度影响的。不过,楚国服饰尤其是楚式衣袍的式样如直裾、右衽等特点皆与周朝服制存在相似之处,说明早期楚服饰依然承袭了周朝的部分服饰形制。

而楚国自立国后便只能靠自己的双手来发展国家,一切从无到有,其过程中也融入了不少当地南方土著的地域文化,从而最终形成了有着南北方文化相互制约影响的楚服饰文化。

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三方面,浅析楚国服饰的形成及发展

长沙仰天湖楚墓出土的木俑便身穿曲裾衣袍,又称楚式衣袍,与周朝的直裾衣袍不同,衣裾绕身盘旋而下在身后呈三角形衽部,极具地域特色。

由于楚国特殊的历史境遇,楚人没有通过过多的礼制与阶级观念来约束和维系社会体制,在服饰制度与服饰文化方面均未表现出较明显的等级意识,这一点在上层社会的服饰之中尤为明显。

例如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几件袍服衣长偏长,且袖宽与腰围的尺寸较大,而墓主人的身高仅 160 厘米,其服制尺寸并不合乎当时楚国的服饰制度。

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三方面,浅析楚国服饰的形成及发展

因此楚国服饰文化乃至楚国女性常服文化的发展,皆呈现出自由肆意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间接显现了楚国服饰文化的独特之处。

经济背景

物质生活水平的发展依托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经济的高速发展就意味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因此服饰的质料、款型、染织等方面的工艺技术均有提升,从根本上带动服饰文化的发展。

楚国立国初期举步维艰,物质资源贫乏,衣着破败,随着楚国经济体制的实施,楚国经济实力日益雄厚,而后楚国服饰的发展呈繁荣之势。

《史记·滑稽列传》中有载楚庄王时期连马都“衣以文绣”,可见当时丝织服饰文化发展之蓬勃。

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三方面,浅析楚国服饰的形成及发展

以马山一号楚墓为首的一批楚国墓葬出土的服饰实物更是印证了这一点,马山一号楚墓虽然墓葬形制规模不算大,据考证墓主人身份地位也不是很高,但是该墓出土了一批工艺繁复且保存相对完好的丝织品,其中不乏以绢、绮等织物制成的袍服等上乘服饰。

楚国在丝织服饰领域的卓越成就得益于楚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楚国在历尽艰辛之后迎来了经济基础的发展,楚人意识到需要扩大生产做到自给自足,并且迫切需要通过技术的提升带来物质的革新,如此才能使得楚国经济体制得以循环。

丝织服饰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自然离不开优质的原材料。楚人因地制宜,利用地理环境优势提倡农桑,大力开展蚕养殖业与桑、麻、葛等种植业。

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三方面,浅析楚国服饰的形成及发展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迅速扩大产地,丝织生产量明显提升,因此丝织品的产出较之前也有了明显提高。在 1965 年考古发掘的战国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的右上部分纹饰刻画的是采桑场面,生动还原了东周时期妇女采桑耕作的生活场景,也说明此时的桑蚕养殖已经日常化。

同时,伴随着楚人对于织机、纺车等纺织工具的进一步改进,越来越多工艺难度较高的织物渐渐开始流通,起初由于周朝“珠玉锦绣不鬻於市”的规定,精工丝织品只是盛行于楚国贵族阶层。

后来楚国的丝织服饰开始与周边进行贸易,为当时众多诸侯国中的丝织服饰产业之最盛,甚至成为巩固国家经济与王权地位的一种象征。

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三方面,浅析楚国服饰的形成及发展

而楚国的丝织服饰也在与周边交流过程中不断汲取外来地域的优秀文化与技术,从而将楚国的经济发展推向高潮。

思想背景

服饰除了具有彰显人们的身份地位的功能之外,同时也是传递人文思想的特殊符号,人们常常会将自己的独特思想流露于服饰之中。

东周时期周朝的统治地位不保,服饰礼制的上行下效也逐渐消失,各诸侯国的地域势力扩张,此时也正是思想意识发展传播的绝佳时机。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服饰不仅仅只是物质生活中的必需品,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借服饰以显现与交流,在潜移默化之中渐渐形成一种带有地域风格的文化符号。

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三方面,浅析楚国服饰的形成及发展

随着楚国国力的日渐强盛,楚国疆域逐步向外扩张,加之周王朝的势力衰微,为楚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一时之间楚国各地的思想文化迅速萌芽并发展传播,百家争鸣,社会文化氛围良好。

楚人的思想意识有了明显的提升,物质生活的发展也受到了文化的浸润,在衣食住行方面均显现出独特的社会文化。

楚地服饰文化与中原地区虽然有着明显差异,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交集。东周南北方的思想文化交流比较频繁,因此楚地独特的服饰观念也渐渐开始向中原渗透,传播范围较广,同时也吸收了中原地区的优秀文化传统。

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三方面,浅析楚国服饰的形成及发展

不过,由于楚国发祥于荆楚山林一带,加之当地的苗民氏族社会遗存痕迹明显,导致楚地服饰文化中氏族观念的遗风表现强烈。

与中原地区盛行宗法礼制的周朝不同,南方的苗蛮山区一带信仰上古天地神灵,带有明显的氏族原始文化。楚人在南方定居,受当地思想文化浸染,建构起了一种原始的、神秘而又不失烂漫的楚文化体系。

楚人渴望未知的自然万物,对生命的无尽探索与追求幻化成为一幅幅仿若画卷的织绣图案呈现于服饰之上,绮丽的用色是自然给予楚人的启示

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三方面,浅析楚国服饰的形成及发展

而精美的纹饰则是楚人思想中对于天地万物的解构与诠释,楚人在历经时间的沉淀后孕育出的楚文化充分渗透在楚地的服饰之中。

结语

服饰作为人类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革新与发展的过程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真实写照。

楚人赋予了服饰除御寒蔽体等实用功能外的文化内涵,因此,对于楚地女性服饰文化的细致研究是对于楚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但实际远不止服饰领域,楚文化渗透于楚国的漆器、玉器、青铜器等多个工艺领域。

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三方面,浅析楚国服饰的形成及发展

这些器物不仅体现了楚人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更是楚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因此,包括楚国女性常服在内的楚国工艺成就与楚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楚国   中原地区   东周   马山   礼制   思想   服饰   周朝   服饰文化   地域   时期   等级   政治   制度   女性   文化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