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回,贾政打宝玉——以前只会看热闹,如今才看懂了贾政的眼泪

三十三 回 发生了 一个 重大 事件—— 宝玉 遭到 了 父亲 贾政的 痛打。这个 十四 岁 男 孩的 真性 情 和他 父亲 的 礼教 约束 之间 的 冲突, 终于 在 金钏死后爆发 了。

我们小时候大约都挨过父母的打骂, 因为小孩子难免做错事, 但父母不过是点到为止。贾 政 这次却是真想要把宝玉打死 ,让 所有人都感到意外 。

平日里严肃端正,不苟言笑的贾政,这一回情绪格外激动——我留心数过,好像在打宝玉前后贾政至少落泪四次,这是全文从未有过的现象。

曹公描写贾政,之前几乎都是一笔带过介绍个梗概而已,本回也算是第一次对贾政这一主要人物的正面描写,从此以后我们对贾政也逐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第33回,贾政打宝玉——以前只会看热闹,如今才看懂了贾政的眼泪

第33回那天,注定是宝玉倒霉的日子,倒霉的事一件接着一件:

第一,宝玉会客萎靡不振,全无潇洒姿态;第二,忠顺王府指明宝玉与琪官私交甚好,而琪官出逃,宝玉有隐瞒协助其出逃的嫌疑;第三,被贾环诬告强奸母婢。

第一条不足谓,第三条问问王夫人也就查明真相,真正的导火索在第二条——交好忠顺王眷养的戏子琪官被暴露。贾政在打宝玉时又急又气又怕时说的就是:“弑君杀父”,这可是重罪,也是痛打宝玉的直接原因。

实际矛盾的焦点还是在于宝玉和贾政价值观、人生道路选择正统非正统的分歧。这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取向的不可解的斗争。

没有这条分歧,贾环再弄唇舌也打不起来。

第33回,贾政打宝玉——以前只会看热闹,如今才看懂了贾政的眼泪

遭受重创的贾政反应很吓人。先是“脸如金纸”,接着居然表现为:

“那贾政喘吁吁的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

前边这么多集没见贾政有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但是电视剧没演出来这种状态,只让贾政愤怒地敲着桌子,远没达到“满面泪痕”的痛苦程度。

除了台词倒是一个没少,都说全了。

我把这冠带家私一应就交与他与宝玉过去。我免不得做个罪人,把这几根烦恼鬓『毛』剃去,寻个干净去处自了,也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

听出来没有?贾政的意思是,这次谁再劝我,我就和他拼了!打死宝玉,我索性出家做和尚去。

可见,这个贾府的当家人是真愤怒了。

第33回,贾政打宝玉——以前只会看热闹,如今才看懂了贾政的眼泪

当朝权贵不能得罪,否则会遭来杀身之祸,宝玉不懂这个。而寄予了家族最大希望的宝玉没教育好,意味着贾政这个做父亲的在儒家的伦理中背负了很大的罪责。担负着家族的使命,贾家好几代的富贵不能断送在他手中。贾政的情绪里既有对宝玉的绝望,也有对自身失职的难过。

你看贾政说的,以免“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很清楚了,这就是有辱门庭的愧疚。

所以贾政“一叠声”地命令:

‘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把各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

连续用了三个“拿”字,表明贾政要打宝玉的急切心情,达到了“把门关上,谁敢给贾母传信立刻打死”的程度,大家此刻都有点害怕了。

第33回,贾政打宝玉——以前只会看热闹,如今才看懂了贾政的眼泪

无助的宝玉让婆子给贾母带信儿来救他,显然不是一次两次,此刻他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逃脱。全不是低头反省,这正是贾政教育的失败。

——贾政这个做父亲的对儿子是束手无策的,除了打几下,恐吓几下,拉出来给清客褒贬几句,贾政没有别的办法。

第33回,贾政打宝玉——以前只会看热闹,如今才看懂了贾政的眼泪

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

这些词语都是口号式的四个字一组,讲究对仗,和上边的以免“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加在一起,简直像是判案的语言——这都是宝玉的罪,绝对应该往死里打。

其实事情还没有查清,儿子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在交往中是否真有不当不妥,贾政一概不管不理,他只想到一件事,就是:“如今祸及于我。”他完全不理解儿子,只会从空洞的伦理中说教推断,又总是担心自己受到牵累——即使宝玉没和琪官乱来,造成的结果对他来说也没差别,都是家里的继承人不务正业,家族无望……总之,宝玉这种不要道德文章、不顾仕途经济的思想,绝对是维护正统的贾政不能容忍的。

第33回,贾政打宝玉——以前只会看热闹,如今才看懂了贾政的眼泪

贾政还嫌小厮打得轻了,索性夺过板子自己打,曹公在写大板子打下去时没有用“打”,而是用“盖”字,“盖”显然是用整个身体的力量在打——这个动词一出来,整个句子都活起来了。

这就足见,贾政嘴里的“往死里打”不是口语中那种夸张的形容,也绝不是表演,而是实话实说,真的要亲手把儿子打死的行为——全都是内心的真实流露,不是虚伪。

第33回,贾政打宝玉——以前只会看热闹,如今才看懂了贾政的眼泪

宝玉可是贾政的亲儿子,并且是唯一的嫡亲儿子。这样打宝玉,难道贾政开心吗?

当然不。那板子打在宝玉身上,其实也打着贾政的心上。他是非常的愤怒,非常的绝望——自己一生的希望在哪里?长子优秀,可是早没了,次子聪明,可是不成气,小儿子猥琐,更没指望。自己靠父亲母亲混了个官儿,而后,就没什么出息了,要指望的儿子们都没戏。贾政自己的人生,其实挺挫败!

如今贾家渐趋中落,他比任何人都明白,然而有心无力,他所期望的,都无处安放——找谁可以倾谈呢?贾母?王夫人?兄长?孩子们?这些人要么是不考虑,要么就是不懂,不屑于。或者,有一个有忧患意识,就是探春,可惜在贾政眼中,姑娘要出阁,指望不了。现在,他真不知道,还能期盼和指望什么?!

一怒一急之间,下极重的手打宝玉,其中有多少恐惧,谁又能知道?谁能体恤一家之长内心的疲惫与紧张

贾政确实当为之一哭!

第33回,贾政打宝玉——以前只会看热闹,如今才看懂了贾政的眼泪

人在气头上,再加上有人围观,嘴里再数落着,所以贾政会越打越重——他不知道如何控制情绪,如何给自己安慰。

教子无方,这也是贾政志大才疏的地方。支大厦于将倾,贾政做不到,看得见大厦倾斜已是无比难得,却也是他的痛苦所在——这也是他一边痛打宝玉,一边又对其放任不理的原因!

第33回,贾政打宝玉——以前只会看热闹,如今才看懂了贾政的眼泪

门客见打得不祥,慌着去拉贾政,结果贾政说出这番话来:

“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

“酿”字有点一直在宠着他、护着他,以致导致不可收拾的后果的意思——都是门客“酿坏了”宝玉,贾政竟然如此责怪,听来真正可笑。这应该是贾政不满王夫人,贾母宠溺宝玉的一种情绪延伸。

第33回,贾政打宝玉——以前只会看热闹,如今才看懂了贾政的眼泪

“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解劝不成!”

“弑君杀父”,这在儒家看来绝对是大逆不道,已经是很重的话,旁人就不好再劝了——可见贾政是铁了心要把宝玉打死。

第33回,贾政打宝玉——以前只会看热闹,如今才看懂了贾政的眼泪

宝玉被打得半死,很多人说宝玉咎由自取,该打——和说金钏该死一样,其实曹公并没有隐瞒宝玉做的那些事情,尤其和琪官之间的关系,曹公特意将过程写得足够详尽,就是为证明,宝玉和琪官都是孩子的行为——只是从大人的世界去看这个事情的时候,他们之间的情感就变质了,就会觉得宝玉真是糟糕,怎么在外面搞这些乌七八糟的,其实曹公是借此来讲成人思维和官府行事的可怕。

如果你也觉得宝玉跟琪官的事情不像话,那位王爷的行径不是更可耻吗?他是用权力和财富去包养戏子,至少宝玉跟琪官还是两厢情愿,两情相悦。曹公已经把意思表达得那么清楚,有些人还是认为宝玉该打,他们应该是认为自己比曹公还要高明吧。

第33回,贾政打宝玉——以前只会看热闹,如今才看懂了贾政的眼泪

贾政一直打到王夫人出现。

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

“酿坏了宝玉”的那些人当然不止是清客们,一定也包括王夫人。所以头昏脑涨的“正人君子”贾政根本不理会妻子的哀求,坚持将戾气发挥到极点。

第33回,贾政打宝玉——以前只会看热闹,如今才看懂了贾政的眼泪

王夫人有意提贾母居然也没用,反倒激起贾政的冷笑,又拿绳子要来勒死宝玉。显然,他对贾母护着宝玉不满已久。

第33回,贾政打宝玉——以前只会看热闹,如今才看懂了贾政的眼泪

王夫人见不管用,于是痛哭起自己来——因为打死宝玉她就真的没指望了。

“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子上坐了,泪如雨下。”

王夫人一下子把贾政跟宝玉之间的父子矛盾转化成贾政跟王夫人之间的夫妻矛盾,这句提示真管用,贾政的心也软了——这才丢下棍子,因为实在没法再打了。

这是贾政第二次落泪,比第一次还厉害。但是电视剧依然没有表现贾政泪如雨下的样子,而是——贾政见王夫人进来抱住棍子就长叹一声,顺势扔了棍子不打了。这与原文不符。

但是不管怎样,这个时候,现场的气氛已不是那么紧张了,却也不是简单的放缓,而是用另一种情绪来替代贾政的愤怒——悲伤。

第33回,贾政打宝玉——以前只会看热闹,如今才看懂了贾政的眼泪

王夫人哭已亡的长子贾珠是神来之笔,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的最大煽情之处,不但由此引出“槁木死灰”般的李纨的感情流露,更是极大冲击和震撼了贾政的内心。

“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第三次落泪,“滚瓜”两个字用得很特别,形容大颗的泪珠就这样一粒粒,极其缓慢地掉落下来——贾政是痛彻心扉到了极点。

这一切都很真实。当王夫人哭喊贾珠的名字时,我看到这一段居然也没忍住一串泪落,之前听闻别人说起看到宝玉挨打时忍不住哭了,一直难于理解,直到现在,终于明白了这其中说不出的原因究竟是为何。

——这是无逻辑的最强逻辑,是不合理的最合理表现。这场极为激烈的冲突被诸多哭泣接住——为此身浮萍前路茫茫而哭(贾政),为天真烂漫反被糟践而哭(宝玉),为长子先逝次子不肖此生无依而哭(王夫人)……为骨肉相残而哭,为真情难表而哭,可哭可叹可惧之处实在太多!

第33回,贾政打宝玉——以前只会看热闹,如今才看懂了贾政的眼泪

尾声逐步到来,王夫人和贾政的眼泪无法为这场激烈的戏收尾,还是得贾母收场。宝玉挨打的章节出场人物之多,信息密度之大,颇有些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感觉,戏剧张力相当足。

贾母的出现,颇有喜剧性。原先还抗拒贾母的贾政立刻收敛情绪出去迎接,上前躬身陪笑,说道:

“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

这是典型的孝顺儿子的做派和语言。贾母具有贾府最大的权威,贾政在母亲面前绝不敢造次,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第33回,贾政打宝玉——以前只会看热闹,如今才看懂了贾政的眼泪

族里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人一旦说出重话来是很压人的,贾母一连串反讽的训斥,让贾政立刻跪着含泪说道:

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

第四次落泪讲出来的话依然是伦理——所有教育的宗旨、目的、价值都在“光宗耀祖”上,可“光宗耀祖”是一个很冠冕堂皇的东西,就像块匾额一样空洞。

被儒家正统教育培训出来的贾政只想着用自己的标准和要求来衡量儿子,来要求儿子,这样的老爸,在中国的伦理体系里,往往被赞一声“严父”,实际贾政就是一个废品——凡是规规矩矩按照官方版本成长起来的货色,都是贾政一流废品。精明的早就看出其中猫腻,知道要“活学活用”。贾政的正统已经脱离了生活实质,对实际问题一筹莫展,为人应世笨拙不堪,只能招致败局、怀疑、嘲弄和厌恶。而贾雨村就很懂得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政治立场坚决正确,蝇营狗苟不可须臾懈怠,单从这方面来讲,其实我更同情政老爷。

第33回,贾政打宝玉——以前只会看热闹,如今才看懂了贾政的眼泪

贾母严厉斥责贾政令自己在家中无立足之地,逼得贾政只得苦苦叩头认罪,再也不强调自己打宝玉是为光宗耀祖了。

读到此处我总是为贾政心酸,贾府内外,风霜交加,都是如履薄冰,此时在地上连连叩头认罪的贾政,有谁体会得到他心中的苦闷与焦急?甚或是委屈?

第33回,贾政打宝玉——以前只会看热闹,如今才看懂了贾政的眼泪

一语定乾坤的贾母出场后寥寥数语就平息了一场风波,使贾政的教子行动虎头蛇尾,贾政再一次失败了。

问题根本不可能理性地解决,宝玉挨打一事也就带上了喜剧色彩,现场情绪又从悲伤逐步回归到了日常。

简单总结下,贾政打宝玉的过程,从怒到悲,逐步铺垫、跌宕起伏,看起来虽是家长教育儿子的普通小事,却涵蕴极为深刻。

实话实说,少年时看这段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为人父母后,尤其是现在,重读这一段,则代入自己的情绪,看出些别的东西。而分析贾政这位父亲的心理,还需在不同的年龄再读这段原文,应该还会有不同的反应和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宝玉   儒家   清客   忠顺   逆子   光宗耀祖   板子   先人   长子   棍子   正统   伦理   情绪   父亲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