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好笑最深刻的年轻人,在30年前

为了瘦腿,小姑娘做小腿肌肉阻断术;妻子去世,丈夫再娶遭网暴;脱口秀演员一言一行受围攻。

无论出于主动还是被动,最近的新闻都让我意识到,年轻人被夹杂在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言论体系中进退两难。

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我们在谈论未来科技,新潮外壳下,年轻人依然有着陈旧的精神束缚。

最近,我重温1992年播出的《编辑部的故事》时,看半秃男神李冬宝和女权先锋戈玲耍贫逗乐,他们穿着时髦,聊起AI、末日谣言、平权、同性恋等话题毫不含糊。

我不禁陷入沉思,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还不如30年前时髦带劲儿?


中国最好笑最深刻的年轻人,在30年前

30年前的金句制造机,

为何常见常新?


“你好,请问是《人间指南》编辑部吗?”

伴随这句话同步响起的是老式电话铃的声音,想必不少人的脑海里,会自动浮出编辑部的点点滴滴。

这句话也意味着,新的故事即将开始。

所有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人间指南》的杂志编辑部,编辑部一共6人,主编老陈,5个性格各异的编辑,神奇的是,你总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和朋友的影子。

一个小小的编辑部,像微缩版江湖。

第一集,“谁主沉浮”,杂志面临滞销危机,主编老陈假意让贤,要从编辑部其他5人中,挑1个人接任。

知识分子闹起内斗,毫不逊于后来的职场攻心计。

老一辈中,老刘是个谨小慎微的知识分子,不擅长拉票,走得老路数,找领导叙叙革命友谊,套套近乎。

中国最好笑最深刻的年轻人,在30年前

老刘进了主编办公室,和他资历相似的老同志牛大姐决定走群众路子。牛大姐从改革开放前已经参加工作,穿一身列宁装,整天把马列主义挂嘴边。

她向其他编辑们强调,如果自己做主编,一定在思想上为读者端正态度。

中国最好笑最深刻的年轻人,在30年前

中年编辑余德利,爱出损招,精于算计,以赚钱为第一要务,开口闭口“知识分子不拿钱托着,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侯耀华把余德利的市侩演得入木三分,父亲侯宝林看完感叹,“行,(以后)饿不死了。”

中国最好笑最深刻的年轻人,在30年前

青年队伍里,李冬宝一直暗恋漂亮清高的戈玲,壮志未酬好几年,俩人若即若离,始终没有在一起。

九十年代初期,这才是年轻人追逐的国民CP,两个角色愣让葛优和吕丽萍成为炙手可热的新星。

中国最好笑最深刻的年轻人,在30年前

30年前,双汇火腿请葛优冯巩代言,其中两句台词风靡一时。“冬宝,干嘛呢?”

“想戈玲呢。”

葛优说完,冯巩拿出一条火腿肠,“还想戈玲吗?”葛优装傻,“戈玲是谁呀?” ——足以可见当初冬玲CP火热程度。

这样性格迥异的6个人组成的《人间指南》编辑部,被称为“最爱管闲事”的编辑部,女青年失足,夫妻家暴,末日预言,他们什么都管。

几个编辑说话京味儿十足,像机关枪一样“突突突”往外冒金句。金句密集度远远高于现在编剧绞尽脑汁凑出的金句方块图。

中国最好笑最深刻的年轻人,在30年前

台词的流传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影视剧的寿命。一部好的电视剧,台词多半历久弥新。

30年前《编辑部的故事》里那些金句,30年后,年轻人依然适用。

网上冲浪遇到“键盘侠”怎么办?别动气,用戈玲女士那句名言怼回去:

“哎。平常你碰不着什么好人啊。这一出事了,好人全出来了。”

七大姑八大姨狂轰乱炸催婚怎么办?听听知心大哥李冬宝的建议:

“咱中国有句老话,有情人难成眷属。真正能结婚的,那都是找寒了心,扛不住孤独的大男大女。”

就连社畜朋友们沉迷的摸鱼躺平学,也得讲究门道:

“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要跟人家处得好一点儿,干活主动点儿,多受点累。等今后混熟了,情况也摸清了,再偷懒也不迟。”

当然,全篇最经典的还是张国立老师那段关于人生艰难的名言。

哥呀,这人生的路,怎么那么难走啊?

中国最好笑最深刻的年轻人,在30年前

他把怀胎在腹到长大成人,将会遇到的危险列得清清楚楚,胎里容易流产,小时候随便得了一样小儿麻痹、百日咳,猩红热都了不得。

这些是明枪,更可怕的是“暗箭”。

“势利眼、冷脸子、闲言碎语、指桑骂槐,好了遭人嫉妒,差了让人瞧不起。忠厚,人家说你傻;精明,人家说你奸;走在前头挨闷棍,走到后头全没份儿。”

“这也叫活着?”

时间,是检验金句的唯一标准。

年轻人为什么还在用30年前的台词截图?

无论哪个时代,年轻人都渴望被真正地理解。这部踩中30年前年轻人喜好的电视剧,同样说透了30年后青年朋友的心声。


中国最好笑最深刻的年轻人,在30年前

一部属于年轻人的电视剧


90年代盛产神剧,无论风靡一时的爱情剧《渴望》,还是名著改编的历史剧《三国演义》,无一不是正经严肃的类型。

《编辑部的故事》成了意外,它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室内喜剧。

几个编辑们带动了用调侃来消解严肃话题的风潮,而在今天,年轻人依然习惯用这样的方式去消解生活的难处。

调侃式风格离不开编剧王朔。看过王朔作品的人都知道,无论是《顽主》《编辑部的故事》,还是《动物凶猛》,都是浓浓的北方气质,离不开一个字:

贫。

想当年,郑晓龙特意将王朔、马未都、朱晓平等七八个编剧请到友谊宾馆,24小时好吃好喝伺候着,目的就是让几位高手拿出分集故事梗概,“5天内掏出点真活儿”。

中国最好笑最深刻的年轻人,在30年前

剧本出来后,郑晓龙发现这部剧破天荒地不靠人物命运来吸引观众,而是剑走偏锋靠对白出彩。

“你说这人吧,饿了没精神头,吃饱了吧,更打不起精神来。”

“平时好人挺多的,怎么一找对象就不见了呢?”

但比起耍贫逗乐,真正吸引年轻人的是这部剧承载的先锋意识。

“《编辑部的故事》有先进的当代意识,用幽默和智慧去表达一个东西,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的片子里始终不丢这两样东西。”导演赵宝刚称。

这些先锋意识被隐晦地藏在每个故事里,《我不是坏女孩》那集,女大学生爱上已婚男老师,陷入情感与道德的困境,想要自杀,这事儿不那么光彩,但90年代甚至现在一直存在。没有人对她做出道德批判,而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劝她走出来。

中国最好笑最深刻的年轻人,在30年前

《侵权之争》那集,一个骗子借着“人间指南“的名义开融资晚会。这个故事也影射了改革开放后,不少人打着投机取巧的心思四处招摇撞骗。

第五个故事《小保姆》里,保姆米继红全然不像以往劳动人民艰苦形象,反映了那些年农村人员进城热,也能让观众从不同角度看城乡差异。

中国最好笑最深刻的年轻人,在30年前

还有张国立扮演的赵永刚,带着明显“男同志”倾向,举手投足充满暧昧,恐怕是国内最早的同性恋形象。

中国最好笑最深刻的年轻人,在30年前

“喜剧就得有讽刺。”《编辑部的故事》一位编剧说,讽刺的尺度难以把握,“不触及社会热门话题,观众不爱看,说深了,不定哪句话捅了篓子。”

《编辑部的故事》记者专家的看片会上,这部剧甚至一度陷入被禁播且追责创作动机的危机。

这部剧最后顺利上映,离不开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我请中办(中央办事处)的年轻人看了,他们说很好,我想中办的年轻人是有水平的,他们认为好,我觉得应该没问题。”

将编辑部里的人物都设置成各有缺点的市井人物,李冬宝油嘴滑舌,戈玲有些清高,牛大姐打官腔,老刘抠门又迂腐,都和传统知识分子大相径庭。

中国最好笑最深刻的年轻人,在30年前

以冯小刚的话来说,是对“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全门儿清”,知识分子,也始终是要回归生活的。

顺利播出后,这部剧在老一辈人和年轻人之间风评两极,老一辈知识分子尖锐批评,“浮夸”“只知道瞎贫”“哪有编辑部的样子。”

年轻人喜欢这个故事,影评人李星文称,这部剧开播时,自己还在读大学,一个寒假过去,班里同学的说话腔调都成了调侃风格,正是受了这部剧的影响。

不到30岁的姜文也爱看这部剧,看得津津有味,饭都给烧糊了。正是因为看了《编辑部的故事》,他发现电视剧能这么演,决定和郑晓龙合作后来的《北京人在纽约》。

郑晓龙是这部剧的总策划,他说:“是年轻观众把这个剧给带了起来。”


中国最好笑最深刻的年轻人,在30年前

昨天,今天,明天


迪斯科、末世谣言、小保姆进城、商业贿赂,这些八九十年代广泛存在的现象,被这部剧如实记录了下来。

如果你以为这是那个年代独有的现象,那就错了。

《编辑部的故事》里,那些情节和笑料照进了90年代的现实,也照进了今天的生活。

第五集里的职业骗子,现在依然存在,只是应新的时代换了新的面具,杀猪盘、电信诈骗、保健品骗术,屡见不鲜。

《飞来的星星》那集,讲的是末日谣言,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们也信以为真,抠门的老刘一次吃了三份鸡腿饭,牛大姐怀着悲痛声音和家人打电话,李冬宝和戈玲差点喝了交杯酒。

中国最好笑最深刻的年轻人,在30年前

别笑上个世纪老百姓痴狂,君莫忘1999年的末日预言,2012年的玛雅传说,似乎每隔一段时间,末日谣言就会卷土重来,而每一次这类谣言出现,总伴随它的忠实信徒。

小保姆进城那集,主人家供她好吃好喝,不料她变本加厉,越来越贪心,不禁让人联想到杭州保姆纵火案,人性的贪念欲望无穷无尽。

中国最好笑最深刻的年轻人,在30年前

慧眼识珠的导演策划,才识过人的编剧,举重若轻的年轻演员们,共同成就了流行文化的巅峰之作。

无形之中,这部电视剧也改变了不少年轻人的命运。

《编辑部的故事》之前,冯小刚是剧组的一名美工,因为这部剧,他彻底变成了编剧,后来又成了贺岁档名导。

慢条斯理又嘴贫的李冬宝让葛优获得当年金鹰奖影帝,也让他摸清了演艺道路的定位。吕丽萍通过这部剧名声大噪,此后获奖无数。

如今来看,每集戏的小配角都星光熠熠,大牌云集。

饰演智能机器人的是《西游记》里的玉兔精李玲玉,演文艺青年的濮存昕成了剧协主席,“哑女舞者”刘蓓后来成了百花影后,“职业骗子”演员是综艺中大出风头的李诚儒。德云皇后于谦,客串一个警察,镜头不过3秒。

30年后,时过境迁,饰演主编老陈和老刘的演员已经去世,演牛大姐的演员童正维已经年至耄耋。

当年的年轻人也已经不再年轻,冯小刚成了大导演,王朔不再露面,吕丽萍已过耳顺,侯耀华被指晚节不保。

2013年,郑晓龙重拍了一版《新编辑部的故事》,老演员中只有吕丽萍一个人常驻,不少观众愤怒地打了一星,只有一位态度客观的网友评论:

“好多经典的电视剧重拍后得不到认可,不是新片的质量不好,而是以前的回忆太美好。”

中国最好笑最深刻的年轻人,在30年前

《新编辑部的故事》剧照

导演赵宝刚在这30年来不断证实了自己“青春剧代言人”的能力,在九十年代拍出了《过把瘾》《像雾像雨又像风》,在十多年前又推出了专属80后的《奋斗》。

而最近几年,他似乎又不那么懂年轻人了,说出“收视不好评分不高我就退休”的《青春斗》豆瓣评分只有4.6。

有人认为,老导演们处境尴尬,拍不好的现在,回不去的黄金年代。


中国最好笑最深刻的年轻人,在30年前

END


福柯说过,“最重要的不是讲述话语的年代,是话语讲述的年代。”

每个年代,都应该有每个年代的故事。

《编辑部的故事》最后一集,几位年轻编辑正忙着给义演组织活动,老编辑觉得有些胡闹,主编老陈站了出来称:

“我可是越来越适应他们了……他们闹出了不少洋相,也出了一些笑柄。可《人间指南》如果没他们这点儿热情、这点儿热忱、这点儿冒失,我看也发展不到今天这样。”

正是无数热情和冒失的年轻人,才让今天成为今天。

期待属于我们这个年代的《编辑部的故事》,但这一次,故事不一定发生在人间指南编辑部,而是发生在你我的生活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年前   年轻人   知识分子   谣言   中国   编辑部   编剧   末日   大姐   好笑   演员   人间   年代   电视剧   编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