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产生10亿吨垃圾,75万亩国土被掩埋,这些人正在负重前行

你知道吗?

我国既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垃圾产量大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个人一天会产生大概1.2公斤左右的垃圾;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我国每年会产生近10亿吨垃圾。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垃圾独占75万亩。

一座座垃圾围城的出现,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每个人都已经被垃圾包围。 垃圾面前,任何一个人都无处可逃,都是潜在的受害者。

每年产生10亿吨垃圾,75万亩国土被掩埋,这些人正在负重前行

垃圾分类这条路,我们已经走了20年,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各个城市,都有这样一群人,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垃圾分类和减量,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守护着我们的环境,守护着我们的未来。 如何最科学的进行垃圾分类?如何针对不同城市探索出不同的垃圾分类模式?如何引导大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多年的探索,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


01 扎根上海社区的垃圾分类 郝利琼打造出独有的模式


2019年7月,上海成为首个实行强制垃圾分类的城市,一时间,各种段子层出不穷,无数人感受到了被垃圾分类支配的“恐惧”。

其实,早在2012年初,上海就有一个小区的垃圾分类率达到了90%,远超当时绝大多数市级试点小区30%左右的水平。 这个小区,就是闸北区宝山路街道的扬波小区。他们的做法,也被有关部门称之为“扬波模式”。 打造这一模式的,便是爱芬环保的联合创始人郝利琼。

每年产生10亿吨垃圾,75万亩国土被掩埋,这些人正在负重前行

多年来,郝利琼一直扎根于上海社区的垃圾分类实践,打磨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垃圾分类不只是把垃圾以一种正确的方式放到该放的地方,而是通过垃圾分类,去推动社区工作,让居民主动地参与到这件事上来,从而推动公民意识的觉醒。”

通过不断的实践,爱芬环保总结出一套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流程——“三期十步法”。 “三期十步法”详细列明了从零开始社区垃圾分类的步骤,以及每一步需要做的工作,方便提前去思考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应对的解决办法。 按照这套办法,最快3到6个月就可以在社区实现垃圾分类的目标。

每年产生10亿吨垃圾,75万亩国土被掩埋,这些人正在负重前行

9年的时间,爱芬环保一直扎根社区,致力于推动城市垃圾分类进程,一步一个脚印,去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问题。 2012年,爱芬环保累积覆盖了3个社区,1499户居民; 2013年,这组数字增加为27个社区,14434户…… 到现在,爱芬环保已经累积推动319个社区进行垃圾分类,覆盖超过18万户居民。


02 厦门垃圾分类考核名列前茅 张水龙带着“好猫”致力垃圾分类


2020年,全国46个城市都已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垃圾分类成为了人们的日常。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厦门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垃圾的全面分类,并且在住建部对46个城市季度考核当中,一直名列前茅,多次都是第一名。

如此出色的成绩,离不开诸多深耕于厦门公益环保事业的人的共同努力,其中就包括好猫生态创始人张水龙。

每年产生10亿吨垃圾,75万亩国土被掩埋,这些人正在负重前行

张水龙毕业于吉林大学,曾是一名国企的工程师、进口酒商。2015年,他成为福建省环保协会的志愿者,由此转入公益行业,并在之后成立了好猫生态文明推广中心。 从只有两个人,到拥有 19 名专职人员、3 名兼岗人员的团队,好猫生态逐步成为厦门垃圾分类工作的先行者。

从创作环保类文艺作品,到落地行动,厦门市开启垃圾分类的时候,好猫就组织起了一支600多人的督导员队伍。 2018年,好猫生态发起创作垃圾分类公益音乐视频《最美垃分人》,网络点击量迅速突破百万,赢得了广泛好评。

2019年,好猫公益已为 1000 多个小区、500 多所学校、200 多个事业单位进行垃圾分类考评,并推动 500 多个小区、200 多所学校以及 30 多家企事业单位构建垃圾分类体系。

每年产生10亿吨垃圾,75万亩国土被掩埋,这些人正在负重前行

张水龙说:" 做环保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空气、土壤、垃圾…… 环保话题看起来很远,其实与我们很近。" 2020年,他又担任福建一点蓝色环境集团的董事长,开启了新的征程。 从好猫到一点蓝色,在他的带领下,企业扎根公益、服务社会,从垃圾分类开始,成为了生态文化的创新践行者。


03 几十年的发展和沉淀 于景成带领昊业怡生开启创新


“垃圾处理没有唯一模式,一定是多元的。” 北京昊业怡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景成,早年曾在加拿大留学和工作,在废物管理和流域管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

2002年,回国后的于景成成立了昊业怡生,致力于环境保护、环境卫生、资源循环以及生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目前,公司已拥有六十余项专利和近百项自主创新成果及产品证书。

每年产生10亿吨垃圾,75万亩国土被掩埋,这些人正在负重前行

2017年,昊业怡生在北京海淀区建立了多个密闭式清洁站,依靠科技创新,让曾经臭气熏天的垃圾站变成了具有资源循环利用能力的花园; 2019年,昊业怡生承接了西三旗的20多个社区推行垃圾社会化分类工作,并参与了故宫博物院和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故宫零废弃”垃圾分类项目。

不仅如此,北京西北五环外的居民小区万科西山庭院,昊业怡生利用黑水虻厨余处理装置,让垃圾处理室一层不染,毫无异味,成为海淀区首个社区内实现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的试点。

每年产生10亿吨垃圾,75万亩国土被掩埋,这些人正在负重前行

三十余年的持续发展,不断的积累沉淀,昊业怡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纯化”、“转化”和“循环”废弃物治理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于多处城市废弃物生态处理设施。 在于景成的带领下,昊业怡生用符合生态规律的方式处理废弃物,恢复大自然的自然循环.


04 直击垃圾分类中的痛点、难点 携手共建美好的未来


在郝利琼、张水龙、于景成等垃分人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更加了解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方法也变得越发科学。 尽管目前已经拥有了一些成绩,但在垃圾分类的实践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痛点和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解决。

因此,2020年12月9日-10日,全国最懂垃圾分类的人,“云”聚在万科公益基金会举办的“第二届社区废弃物管理论坛”,共同探索社区废弃物的可持续管理模式。

每年产生10亿吨垃圾,75万亩国土被掩埋,这些人正在负重前行

参与论坛嘉宾包括,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分类中心主任廖齐梅,广东省环境保护志愿者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观明,北京昊业怡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景成,福建一点蓝色环境集团董事长张水龙,万科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刘源

在论坛上,来自一线的行动者根据自己在垃圾分类过程中的思考和经历,提出了在垃圾分类过程中遭遇到的痛点、难点和挫折:

痛点1:垃圾桶设计不合理,怎么破? 痛点2:撤桶并点场地不合理,怎么破? 痛点3:堆肥需要时间发酵,社区空间有限,怎么破? 痛点4:垃圾分类智能设备重金打造,效果不佳,怎么破?

针对这些实际的问题,在场嘉宾们进行了一场毫无保留的、充满火花的对谈。

每年产生10亿吨垃圾,75万亩国土被掩埋,这些人正在负重前行

垃圾分类本身是整个社会治理能力的一个总的系统,我们很难通过一项技术来对付一个系统。

想要搭建好垃圾分类的体系,具有六个主要因素:整体的规划、组织措施、管理措施、技术问题、经济措施、结果呈现。垃圾分类要人人参与,这是我们中国软实力的体现。

每年产生10亿吨垃圾,75万亩国土被掩埋,这些人正在负重前行


分类投放设施是每一个市民、每一个居民接触垃圾分类的第一个设施,如果布局不合理、投放不方便、管理脏乱差,会让他们质疑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在心里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所以,垃圾分类不是一刀切,也不能只想着完成某些数字,需要通过不停的测算,因地制宜。


每年产生10亿吨垃圾,75万亩国土被掩埋,这些人正在负重前行

垃圾分类可以将社区的集中跟家庭的分散结合。社区本身可以跟周围社区和其他区域联合起来;所谓分散,可以发挥每个家庭的积极性,让每个社区都能有一些家庭志愿者,愿意参与发酵和堆肥。

这样的话,问题就不会被全部抛给社区,有条件的社区可以集中解决,条件不太满足的可以用分散来补充。

每年产生10亿吨垃圾,75万亩国土被掩埋,这些人正在负重前行

硬件貌似是最“痛”的,也是最好解决的。硬件的破解之道,远远不只是在硬件本身。

在目前遭遇的障碍和隔断中,需要各方,特别是社会组织,通过更加细致的、人性化的、细微的进到社区、进到家户中去做宣传、普及,以及更到位的知识传递;

同时,“在地化”的转变和调整,可以让硬件更容易被广大的市民群众接受;适当借鉴一些现代技术手段,能够促进硬件更好的转化和落地化。

每年产生10亿吨垃圾,75万亩国土被掩埋,这些人正在负重前行

硬件有两个功能,一是投放体验感的提升,二是收集体验感的提升。

在硬件设计上,硬件是很多元化的去照顾每一个关于废弃物的应用场景的提升;硬件的完善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循序渐进;对于技术而言,原则不是增加我们的负担,一定要算好经济账;我们可以利用厨余堆肥进行环境教育,影响更多人回归到家庭垃圾的内循环和处置。

垃圾分类,事关我们的生活,事关我们的资源,事关我们的环境,更事关我们子孙后代的未来。 但做好垃圾分类,从来都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组织的事情,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认为:“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垃圾对城市造成的负担,需要我们把现有的垃圾分类做到极致。通过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再生利用,不仅实现了垃圾减量,也提升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让我们跟着先行者的脚步,做好垃圾分类,共建美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堆肥   垃圾   废弃物   厦门   上海   北京   基金会   国土   公益   生态   小区   环境   硬件   城市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