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性胃炎医案一则

治疗慢性胃炎医案一则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云:“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去皮)、生姜(切)各三两,芍药六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绛雪园古方选注》云:“桂枝加芍药汤,此用阴和阳法也,其妙即以太阳之方,求治太阴之病。腹满时痛,阴道虚也,将芍药一味倍加三两,佐以甘草,酸甘相辅,恰合太阴之主药;且倍加芍药,又能监桂枝深入阴分,升举其阳,辟太阳陷入太阴之邪。复有姜、枣为之调和,则太阳之阳邪,不留滞于太阴矣。”


《伤寒贯珠集》云:“桂枝所以越外入之邪,芍药所以安伤下之阴也。按《金匮》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此亦邪陷阴中之故。而桂枝加芍药,亦小建中之意,不用胶饴者,以其腹满,不欲更以甘味增满耳。”


《方剂学》云:“太阳病误下伤中,土虚木乘之腹痛”。临床常用于土虚木乘,形成的腹痛,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下垂、术后肠黏连等。如腹满脾虚有湿者,加厚朴、半夏、茯苓、藿香;腹痛甚者,加大芍药用量;肝郁气滞烦躁不安加柴胡,栀子;下焦虚寒加乌药、肉苁蓉等。桂枝加芍药汤辨证要点为腹满时痛,挛急痛,喜按。而痰热内蕴证,脾胃病日久伤阴者慎用本方



治疗慢性胃炎医案一则

医案举例


隋某,女,25岁。初诊日期:2017年10月24日。


主诉:脘腹痞塞、嘈杂时作2年,加重半个月。


病史:2年前受凉后出现嘈杂,痞满,余无不适,热敷后上述症状好转。近两年因受凉或劳累后上述症状时有反复,口服多潘立酮时有好转。半个月前,后者受凉后上述症状再次发作,口服多潘立酮无效。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门诊。


刻下:嘈杂,痞满,无反酸,口中自觉异味,手脚凉,睡眠差,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末次月经2017年10月5日,月经量少。平素饮食不节,过饱或过饥,易恼怒。2017年9月10日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贲门松弛,Hp(-)。


中医诊断:痞满(脾虚气滞)。


西医诊断:①慢性胆囊炎;②脂肪肝(轻度)。


方宗:藿朴夏苓汤。


处方:姜半夏10g,川厚朴15g,藿香5g,益母草15g,青皮15g,陈皮15g,紫苏梗15g(后下),连翘15g,海螵蛸20g,木香10g,郁金15g,炒酸枣仁15g,夜交藤15g,沙参15g,合欢花15g,生姜5g,大枣5g。10剂,水煎服。


治疗慢性胃炎医案一则


二诊:2017年11月10日。痞满缓解,口中异味减轻,睡眠改善,月经量仍少,余症同前。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方宗:半夏厚朴汤合六君子汤。


处方:川厚朴15g,姜半夏10g,云茯苓25g,白术10g,党参15g,沙参10g,青皮15g,陈皮15g,连翘15g,益母草15g,牛膝10g,炒酸枣仁15g,紫苏梗15g(后下),炙鸡内金15g,海螵蛸20g,川芎10g,炙甘草10g,生姜5g,大枣5g。10剂,水煎服。


治疗慢性胃炎医案一则


三诊:2017年11月27日。饭后胃胀、打嗝减轻,口中异味减轻,胃仍怕凉,矢气频较前好转,面色青,手脚凉,无口苦,睡眠可,二便调。末次月经2017年11月5日,月经量少,血块,月经行10日干净。乳腺彩超:乳腺增生。


治法:健脾滋阴,行气解郁。


方宗:半夏厚朴汤合桂枝加芍药汤。


处方:川厚朴15g,姜半夏10g,云茯苓25g,白术10g,党参20g,沙参15g,青皮15g,陈皮15g,连翘15g,益母草15g,牛膝10g,炒酸枣仁15g,炙鸡内金15g,海螵蛸20g,川芎10g,桂枝10g,醋白芍20g,生甘草10g。10剂,水煎服。



治疗慢性胃炎医案一则

按语

患者以脘腹痞塞、嘈杂时作2年,加重半个月为主症,中医诊断“痞满”。


嘈杂,痞满,无反酸,口中自觉异味,手脚凉,睡眠差,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辨证“脾虚气滞”。


本案患者平素饮食无规律,长期以往,损伤脾胃,使得脾虚运化无权,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气滞湿阻中焦。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月经量少。年轻女性,平素易恼怒,肝郁气滞。妇人多“郁、滞”。妇人痞满,三因制宜因人制宜,故第一步首先行气解郁,第二部益气补脾,第三部健脾滋阴。


首诊以清热利湿、宣畅气机之藿朴夏苓汤为基础方,加青皮、陈皮、紫苏梗、木香、郁金等理气药,重在行气解郁。考虑患者时有反酸,加海螵蛸制酸止痛;月经量少以益母草养血活血调经;连翘清热、散结;睡眠差,以酸枣仁、夜交藤养肝宁心安神,合欢花,解郁安神,滋阴补阳,理气开胃。


二诊用半夏厚朴汤合六君子汤,重在益气健脾。痞满缓解,去木香、郁金;睡眠改善,去夜交藤、合欢花;口中异味缓解,去藿香;食欲差,加鸡内金健胃消食;月经量仍少,加川芎、牛膝活血行气解郁,引血下行。


三诊用半夏厚朴汤合桂枝加芍药汤,重在健脾滋阴。痞满减轻,去紫苏梗;舌尖红,脉细,不可认为湿热内盛,若用清热之药,更伤脾阳,则犯虚虚之错,故健脾不忘佐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取“阴中求阳”之意,倍芍药加强柔肝敛阴作用,又以沙参滋阴,且炙甘草改为生甘草。桂枝、芍药又可调和营卫,生姜、大枣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助调和营卫之力,桂枝、芍药之相须,生姜、大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三诊用之概因前两次方多用青皮、陈皮、木香、连翘等行气清热之药,恐其破气伤阴,加之患者平素肝郁脾虚气滞,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又可调和肝脾,正合土虚木乘之证,此处乃舍病取证也。


• end •



【本文选自《中医脾胃病临证思辨录》,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李吉彦、沈会。人卫中医编辑整理。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咨询专业医疗机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海螵蛸   沙参   青皮   厚朴   半夏   桂枝   连翘   太阴   陈皮   芍药   滋阴   大枣   甘草   生姜   月经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