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水、血”用药规律探析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赞]”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沈绍功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悬壶60余载,具有丰厚的临床经验,因临床善用温胆汤治疗疾病,故有“沈温胆”之称。本文特就沈老对气、水、血的认识,以及其用药规律进行整体梳理,以求探析其内在规律,以飨后学。

“气、水、血”用药规律探析

沈绍功教授(1939-2017)


对气血水的认识


三分同病,气痰为先 沈老在临床中特别强调气、水、血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将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沈老认为“气虚必生痰浊”“气滞必凝痰浊”“痰瘀必见互阻”等观点,在气、水、血同病,或者气血同病、气水同病时,通常会选择首先解决气机不畅的问题,如果是痰瘀互结病证,会选择治疗痰湿为优先。

辨清虚实,勿伐无过 疾病的虚实在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要。如何辨别清楚疾病的虚实情况,直接关系到用药的精准程度。沈老针对中医扶正派和祛邪派的分歧,倡导“应用扶正和祛邪治则,一切从临床实际出发”。如正虚而邪气不盛,当扶正为主,兼以祛邪;如邪气亢盛,正气不太虚者,宜祛邪为主,兼以扶正;邪气留恋,正气受损,应先祛邪,后扶正;或者攻补兼施,攻补兼施时要注意扶正不恋邪,祛邪不伤正;正虚不耐攻伐,应先扶正后祛邪。

药分轻重,防过病所 疾病有轻重之别,病机有深浅之分,在药物的选择应用上也有轻重之异。病重药轻,如蚍蜉撼大树,药物不及病所,治疗乏效;病轻药重,如大炮逐蚊蝇,药过病所,损伤正气,病不减而反增,过犹不及。所以临床依据病机的深浅,选择相应的药物,在疾病治疗过程当中至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临证中辨析清楚药物的轻重之别,方可提高疗效。

黄帝内经原文白话图解 ¥48 购买

所谓气血水,是指气、血、水三者相关,互有影响。这一理论渊源于中医的传统,后在日本生根开花,在国内反而讲的人不多。我最早了解这一理论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日本汉方医学》(潘桂娟、樊正伦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4 年出版)中有不长的介绍;二是《时方的临床应用》(陈宝田编著,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年出版)中有一首小四五汤,此方是陈宝田教授自创方,由小柴胡汤、四物汤、五苓散三方合方而成,主治气郁水停、痰湿血瘀所致诸病。根据我自己的临床体会,在气血水理论里,气主要指气滞、气虚,血主要指血瘀,水则指水饮。气滞或气虚则血瘀,气滞、血瘀均可导致水饮,在治疗上调气、补气则有利于治疗血瘀与水饮。所以四逆散或痛泻要方与桃红四物汤、五苓散,或血府逐瘀汤与五苓散,或补阳还五汤与五苓散,就会经常合在一起用。


疑难病例的治疗,首先要求精确的辨证。唯有正确的辨证,才有正确的治疗与应有的效果。我对难治病例,正治方法不效者,辄喜从“气”、“血”两方面入手,为常法以外的变法,屡起沉疴,引为辨证论治的心法。


一、“气”的治则


“气”为生命之主宰,“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说明“气”在生理功能上的重要地位。“百病皆生于气”,说明“气”之与病密切攸关。如“气有余便是火”,“气滞血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等,故气虚、气实、气滞均可引致疾病,失治则成难病。据此,余治内科杂症往往独辟蹊径,取温运阳气、调气、降气、利气、升气诸法治疗难病而取效。


(一)温运阳气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为生命所系,温阳可使危病复苏。此法用之得当,可改变正邪关系,往往立起沉疴,首选药物为附子、细辛,加入处方中通阳解凝,有画龙点睛之趣


1.温阳通窍治慢性鼻炎


李某,患慢性鼻炎,屡治不效,遍服苍耳子散及多种成药,屹然不动,终日鼻塞流涕,后于原方加附子,一举而定,竟未复发


2.温肺平喘治痰饮哮喘


陆某,咳喘日久,动则加剧,难以平卧,多量白痰,形瘦神疲,口唇紫绀,取小青龙汤加附子,症情迅速缓解。曾治哮喘之重危病者,细辛用量达9克以上,克敌制胜,可参考。


余用附子六法:(1)调之以甘,与甘草同用;(2)阴阳兼顾,与生脉散同用;(3)阴以济阳,加生地、熟地、鳖甲等;(4)镇潜抑阳,与龙骨、牡蛎或磁石同用;(5)温阳泻火,与知母、黄柏、大黄同用;(6)阳中配阴,与麦冬同用。通过不同配伍,不但抑制附子燥性,扩大施用范围,还可取得理想的协同作用。


(二)升气


气为一身之大主,足则顺,疲则涩,旺则振,萎则短。余治功能低下类疾病多用此法,首选药物为升麻、葛根、柴胡、桔梗


1.升气活血治血小板减少症


王某,患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徘徊于2~3万之间,激素治疗罔效,已拟脾脏切除。投以升气活血之剂,以升麻统率桃红四物汤投之,一方不变,一月后血小板接近正常而出院。


2.升气清热治声带闭合不全


江某,声带息肉术后咽部梗阻,音嘶不亮,咽痛口苦,病已四载,取血府逐瘀汤加升麻,仅四剂,症状全消。五官科复查,闭合不全明显好转。初未料速效如此。


3.升清降浊治前列腺炎


冯某,久病癃闭,尿痛不畅,经八正散与前列腺汤、滋肾通关丸等治之,无大进退,余投升麻、石苇合通关丸,其苦若失。


(三)调气平衡


气之升降出入,调畅气机,可治各种气郁证。调气中常用枳壳配桔梗,俾升降有常,运脾安中;柴胡配青皮,疏肝利胆,宽胸畅中;升麻配乌药、茯苓,提壶揭盖,引导水源;葛根配降香、菖蒲,升清化浊,能治胸痹、心绞痛。


1.调畅气机治冠心病


周某,胸闷心痛,每夜发作,痛彻项背,心悸气短,常年住院,中西常法,仅能苟安。后以葛根、菖蒲、降香等,升清降浊,病情缓解,再加参芪巩固,出院后即趋稳定。


2.宣肺疏肝治瑞尔氏黑变


徐某,色素沉着十载,集中于面颊、黏膜、齿龈等处。气瘀交搏,失于宣化,遂成沉疴。投桑叶、桑白皮、生紫苑、柴胡、桔梗、枳壳、泽兰等宣肺气、疏肝气,四十余剂,脸部色素大退,喜形于色,判若两人。


(四)利气


气逆可引致清浊不分,产生心胸与少腹痞胀,甚则作痛或呕秽泛恶等症,故利气实为治疗难病的一个重要法则。作者常以麝香治厥逆、神经性呕吐、呃逆、神经性耳聋等症,收效甚佳。又据“气行则水行”的理论,常以小茴香配泽泻利气行水,治一切水气病,亦多应手。张锡纯力主用三棱、莪术,他说“十倍香附不及三棱莪术”,强调理气,重视活血,“血活气通,其病易愈”。张氏喜用参芪补气,合三棱、莪术理气化瘀,补而不滞,元气愈旺,愈能鼓舞消癥瘕之力。


1.疏肝利气治神经性呕吐


刘女,呕吐频频,进食尤甚,经西医治之无效,且日渐加剧,日形消瘦,舌苔腻,脉沉。辨为肝郁气滞,胃失和降,投逍遥散加莪术,另吞玉枢丹0.75克,三剂即定。


2.利气降火治癔病


金女,每于紧张时即卧地不起,屡发屡剧,投丹栀逍遥散加麝香0.09克吞服,一剂定,三剂愈。


(五)降气


陈无择谓:“人之脉者,乃血之隧道也,非气使则不能行。”气失升降,同肝气条达有关,临床可见气郁、气逆。气有余便是火,气火逆乱则脉络不安,而致血溢脉外,余每参用降香折其逆气。降香辛温,能祛瘀止血,降气定痛。《纲目》谓其能“疗折伤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生肌。”缪仲淳称:“宜降气,不宜降火”,降香独擅胜场。而对心、肺、胃之火,釜底抽薪,亦有殊效。


1.泻肝降火治鼻衄


叶某,男,38岁,鼻衄量多,胸膺不舒,头痛面红,口苦心烦,初用龙胆泻肝汤收效不显,后加降香一味,竟获痊愈


2.降气平肝治肝厥


赵某,女,反复昏厥时作六载,发时不能自主,有濒死感,血压偏髙,两胁痞胀,从肝厥例投治屡有进退,卒以降香统帅诸药,降其有余之气,终未复发。


(六)益气


《直指方》云:“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有一息之不通,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气虚不仅可导致血证、瘀证,还可产生水气、痰浊等疾患。余尝以益气法调整正邪关系,多有收获,亦有变法制方而愈疑难病者,举例如下:


1.益气敛精治肾病综合症


李某,男,水气病,浮肿退后蛋白尿长期不消失,经激素、消炎治疗不应,后乃从气虚不摄,精气外泄立法,以黄芪60克炖糖米粥,日服二三次,未竟月而愈。


2.补气升清治产后小便不通


王某,产后恶露不净,小便不通已二日,少腹膨满急胀,呻吟不止。盖因产时气陷于下,胞系损伤,膀胱受压所致,用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90克煎汤内服,并以玉枢丹搐鼻取嚏,开上通下,小便通畅,诸症随安。


二、“血”的治则


《普济方》云:“人之一身不离乎气血,凡病经多日疗治不痊,须为之调血。”《医学准绳》曰:“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由污血者多。”都指出瘀血与疾病的重要关系。治法方面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守病机,……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古人早就肯定了调畅血气是治疗学的基本法则。清•王清任创立了许多有效方剂,其中心思想即为“气通血活,何患不除”,确具真知灼见。余认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从而制定了“衡法”治则,直接作用于气血,最宜攻克疑难杂症。临床验证,颇有效果。治血亦有补血、清血、凉血、温血、攻血、破血、止血、敛血、化瘀等多法,作者制定“化瘀十法”,撰有《瘀血证与治则之研究》,临床颇有所得。兹举治案数则,以资验证。


气血用药特点


血病重理气:理气是血病治疗总则,理气治血病主要体现在月经病的治疗过程中。沈氏女科在月经病治则中第一条首要提出“必先理气”的总原则,其中阐释了月经病治疗过程中调气的重要性。“百病皆生于气”“调经而不理气,非其治也”。行气多选用柴胡、香附、木香、乌药、佛手、陈皮,炒橘核;破气选用青皮、枳壳、大腹皮、厚朴、沉香;补气选用生黄芪、党参、白术、黄精、仙鹤草、太子参、山药、扁豆衣。


调气要重分期应用。按照沈氏女科治疗月经病经验“经前调气、经后调血”的原则,即在月经前以调气为主,从患者有反应开始,如“胀、烦、肿、痛”分肝郁和宫寒两大类。肝郁多表现为乳房胀痛,少腹引痛,烦躁不安,苔薄黄,脉弦细,宜疏肝理气为主,酌情调肾,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用药如柴胡、白术、赤芍、白芍、当归、鸡血藤、菖蒲、郁金、益母草、公英、川楝子、丹皮、栀子,调肾选加川断、女贞子。

气病思调血:沈老在临床中也强调,治病要知常达变,灵活应对,圆机活法,方是正途。比如以气滞为特征的疾病治疗中,如果理气不效,要考虑是否存在气滞引起的血瘀,要少佐活血药辅助理气,血活气自畅。这和古人理气不效,加佛手散(当归、川芎)的思路高度一致。


气水用药特点


气郁注重调肝:沈老分析气机阻滞,郁结而病的特点,结合朱震亨的六郁之说,认为气郁是六郁的重要环节,并且提出了六郁重调肝的思想。郁者,滞而不通。朱震亨创“六郁”之说,其中有气、血、痰、湿、火、食六郁,并且应用越鞠丸治疗,沈老针对六郁的特征,提出六郁中以木郁为先,患者以情绪抑郁而导致气滞证。“气滞”是五郁产生的根本,肝郁为其本,治郁所谓“木郁达之”就是要重疏肝理气之法,尤以柴胡为解郁主药。并且立疏肝、平肝、柔肝、清肝、泻肝、温肝等六法,通过调肝来解决气滞问题。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气的虚实关系:久郁致虚,但仍有木郁之象,故理虚方中不可不加解郁之品,但是理气药物每多香燥伤正,应该应用平和之品,如佛手、木香、郁金、香附、菖蒲、陈皮等,避免药过燥烈,损伤阴血。


气郁的虚实判断:关键在于舌诊:苔薄腻紫暗,属于气滞为实,以逍遥散为主方,抑制木气为主,佐以扶土,考虑到气滞则血瘀,宜选加活血的丹参、红花、川芎、苏木、郁金、牛膝等;木郁犯胃,宜选加和胃的温胆汤,尤其要加菖蒲,既解郁又和胃。苔薄质淡属气虚,以香砂六君汤为主方,扶土为主,佐以抑木,虑及益火生土,宜选加温补的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肉苁蓉、鹿角胶,此为“塞因塞用”之法,大多数因虚致胀的疾病可以通过此法取效。

气郁则痰湿聚:气郁可致痰凝,多表现为梅核气,胸闷头重,舌苔白腻,脉象弦滑。宜理气祛痰,投半夏厚朴汤,要选加祛痰的竹茹、胆南星、瓜蒌、贝母等。气郁可致湿阻,多表现为脘满纳呆,呕恶腹泻,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宜理气化湿,投半夏泻心汤,要选加化湿的二陈、藿梗、车前草、木香、薏苡仁等。

痰湿要重理气:在作为祛痰湿主方的沈氏温胆汤的应用中,可以看到竹茹、枳壳、茯苓、陈皮、菖蒲、郁金6个药,从气水血用药角度来分析本方,气分药有枳壳、陈皮2味;水分药竹茹、茯苓2味,竹茹和胃止呕化痰,茯苓利水渗湿健脾;气水两分药菖蒲1味,菖蒲具有健胃理气、利湿化痰,并且入心而宁神的功效;气水血三分药郁金1味,郁金具有行气祛瘀、清心解郁、凉血止血、利湿退黄的作用。在沈氏温胆汤中,竹茹、茯苓治痰为本,枳壳、陈皮理气为要,加菖蒲痰气同治以调和治气和治痰之功,在调气和祛痰化湿药当中,不忘加入一味气水血三分同治的郁金,以加强祛除痰湿的作用。总而言之,整体组方来看,祛除痰湿为主,理气以加强祛除痰湿的作用,稍佐调血,全方祛湿不伤阴血,柔和之中建奇功。


水血用药特点

痰浊、瘀血既是病因,又是病理产物,情志内伤致气滞,经络之气不利导致血瘀,不能输布津液,而生痰浊湿饮。比如乳腺增生,瘀血痰结,久郁成积,而成癥瘕;痰瘀互结,毒损乳络而成乳癖。


祛痰在化瘀之先 对于痰瘀相兼的病证,应以祛痰为主,化瘀为辅,使痰瘀分消。沈老祛痰化瘀治疗妇科疾病,常投以沈氏温胆汤为主方,药用竹茹、枳壳、茯苓、陈皮、菖蒲、郁金,对于顽痰,加生龙骨、生牡蛎、海蛤壳;助以化瘀药物,选用红花、赤芍、丹参、桃仁、鸡血藤、伸筋草、苏木、地龙等。

给邪出路为正途:对纯实证和虚实夹杂的疾病,沈老特别强调给邪出路的治疗思路。人体排泄机制一般有汗、吐、下、利小便四条途径,吐法损伤正气且患者机体反应剧烈而弃用,另添加了凉血法,形成了微汗法、缓泻法、淡渗法、凉血法等四法给邪出路。

沈老通常选用的药物有:微汗法使邪从肌表而出,常选择防风、桔梗;缓泻法选择制军、草决明、当归、白菊等;淡渗法使邪从小便出,并认为是最安全的方法,排出量大,通常选用车前草、泽泻、生薏苡仁等;凉血法使邪从营血出,通常选用生地、丹皮、赤芍、生栀子等。对痰瘀互结病证通常选择缓泻法、淡渗法、凉血等三法。


医 案


C 某,女,59 岁。2012 年 5 月 31 日初诊。


主诉:失眠 4 年。


病史:失眠已 4 年,难入睡,早醒,目前服用安眠药。近1年多来,下午至晚上时作奔豚,且时有胃脘不适,嗳气。2011年10月20日胃镜:浅表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胆汁反流。病理:萎缩 (++)。Holter:正常。大便可。面色晦滞,黄褐斑满布,舌紫,脉沉弦。


处方:柴胡 9g,赤芍 9g,枳壳 9g,甘草 3g,桃仁 9g,红花 9g,牛膝 9g,桔梗 9g,当归 9g,川芎 9g,生地黄 12g,桂枝 15g, 生姜 3 片,红枣 6 枚,7 剂。


2012 年 6 月 7 日二诊:服中药后,只服 1/8 片安眠药就能安睡,昨天停安眠药亦安睡。最初几天头晕头痛,但奔豚未作,这两天又有。过去不想喝水,现正常。冬天怕冷,去年曾有眩晕发作。面色好转,舌紫,脉沉弦。


处方一:柴胡 9g,赤芍 9g,枳壳 9g,甘草 3g,桃仁 9g,红花 9g,牛膝 9g,桔梗 9g,当归 9g,川芎 9g,生地黄 12g,7剂。

处方二:桂枝 15g,白术 9g,茯苓 30g,甘草 6g,7 剂。


2012 年 6 月 14 日三诊:不用安眠药,眠尚可。最初 2 天奔豚未作,后 3 天下午服药后腹部鼓起,但奔豚未作。昨天将两方一起煎,感觉很舒服。现在对喝水的感觉是:如果想喝水,则症状消失或轻微;如果不想喝水,则症状较重。面色好转,舌淡紫,脉偏沉弦。


处方:柴胡 9g,赤芍 9g,枳壳 9g,甘草 3g,桃仁 9g,红花 9g,牛膝 9g,桔梗 9g,当归 9g,川芎 9g,生地黄 12g,桂枝 15g, 白术 9g,茯苓 30g,桑皮 30g,大腹皮 15g,槟榔 9g,7 剂。


2012 年 6 月 21 日四诊:睡眠尚安。最初几天有时作奔豚,但较轻。前天奔豚窜至胸口,闷胀,之后豁然而解,以后奔豚消失。舌苔薄腻,脉偏沉弦。


处方:守 6 月 14 日方。加肉桂 3g,川朴 9g,草果仁 6g,7 剂。


2012 年 6 月 28 日五诊:这周奔豚未作,矢气频多,乏力。舌苔苔腻,脉偏沉弦。


处方:守 6 月 14 日方。加肉桂 3g,蛤蚧粉 2g(吞服),7 剂。


2012 年 7 月 5 日六诊:奔豚至今未发,矢气已减少至正常, 乏力。舌苔薄白,脉偏沉弦。


处方:柴胡 9g,赤芍 9g,枳壳 9g,甘草 3g,桃仁 9g,红花 9g,牛膝 9g,桔梗 9g,当归 9g,川芎 9g,生地黄 12g,桂枝 15g, 肉桂 3g,白术 9g,苍术 9g,茯苓 30g,桑白皮 30g,大腹皮 15g, 菟丝子 15g,7 剂。


“久病”验案


1.疏肝活血治11年遗尿


谈某,遗尿自五岁始,已11年。口干低热,多梦纷纭,舌红紫,脉细弦小数,巩膜瘀点累累。足厥阴环阴器,瘀热交搏于膀胱,州都失司,以血府逐瘀汤加白茧壳、韭菜子、升麻投之,10年痼疾,竟能于短期内治愈。


2.温寒化瘀治顽固性腹痛


吴某,腹痛经年,时发时止,愈发愈剧,痛剧时辗转呼号,上腹部拒按,痛有定处,舌紫苔薄腻,脉弦紧。X线钡餐摄片阴性。数年前曾行阑尾切除术。术后有瘀,营卫乖违,气滞瘀阻,投少腹逐瘀汤治之,四剂后痛即霍然,随访数年,病未复发。


3.清热化瘀治慢性咽喉炎


丁某,咽喉灼痛,已经半年,竟日皆然。曾遍用养阴润燥、清热降火、化瘀消炎诸法,屹然不动,舌红、苔薄腻,脉弦细。风燥痰热失宣,营血受灼,久之化瘀潜络,血府逐瘀汤内含甘桔汤,用之最合,服药四剂,痛去大半,继服五剂,随访已愈,未再复发。


“怪病”验案


1.通窍活血治久呃不止


陈某,产后受寒及情志不遂,发生呃逆,晨起即发,数时不止,入睡即停,啖寒受气更甚,病经三年,就医多处未愈,舌苔薄白、边缘色紫,两脉沉迟。肝郁气滞,寒邪凝结,瘀血胶着不化,投通窍活血汤七剂即止,后调以少腹逐瘀汤,经来紫块累累,其病若失。


2.疏肝化瘀治不排精


李某,平素身健,无性要求,亦不排精,结婚十一年无生育,检查精子数值形态正常。遍用中西药物无效,已失去信心,寡言少欢,舌紫、苔薄腻,脉沉涩。肝郁形之于神,气结血瘀,投经验方化瘀赞育汤(即血府逐瘀汤生地改熟地,加紫石英而成),服药14剂已排精,备服前方30剂而停药,第二年得一男孩,一方不易还其健康,似非幸致。


3.壮阳活血治阴囊萎缩


徐某,身体素健,近年来每于工作紧张或劳累后发现阴囊萎缩,以后竟不复出,伴心慌,脸红,多梦,头痛,口干,舌紫,脉细涩。气血凝滞,脏气与脑气不接所致。投血府逐瘀汤合韭菜子、蛇床子,服药14剂即有起色,再服14剂症状消失。


按语:


奔豚气,其症气上冲如奔豚,是临床较为少见的怪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什么疾病,尚不清楚。《伤寒论》《金匮要略》里就记载了这一病证,并有处方治疗。我从医以来,倒是治疗过多例这样的患者。上面这位患者,是失眠合并奔豚气。


“望而知之谓之神”,这位患者一进来,给人最瞩目的印象就是脸色很差,黄褐斑满布,非常晦暗,一看就知道她气血严重失调。初诊用血府逐瘀汤合桂枝加桂汤,取得良好效果。二诊进一步了解到患者之前不欲饮水,这是水饮的重要指征,故属气血水三者俱病:气滞血瘀,水饮上冲。二诊遂采用血府逐瘀汤与苓桂术甘汤治疗,颇具效验。患者自诉:如果想喝水,则症状消失或轻微;如果不想喝水,则症状较重。这一反馈也说明之前水饮的判断是正确的。临床日久,愈发现气、血、水三者俱病的患者着实不少。


总结:沈绍功教授对气、水、血的概念理解深刻,结合数十年临床实际,将治疗原则高度概括为“治气为先”“治痰为先”的总原则,并且在临床中强调圆机活法的治疗理念,切忌死板和僵化。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层级,轻病选轻药,防药过病所,重病选重药,防药不及病。提出了系列用药原则和规范,临床用药精细,力求药合病机,达到精准治疗,为我们后学提供了示范,值得研究。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作揖]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竹茹   降香   枳壳   升麻   赤芍   川芎   舌苔   菖蒲   柴胡   茯苓   桔梗   探析   当归   处方   药物   规律   疾病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