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深度解读历史上著名的“田横五百士”

明朝登莱巡抚袁可立曾在《蓬莱阁怀古》一诗中写道:“秦皇踪已沉,汉武终阙望。田横五百人,至今堪惆怅。”这里的田横指的是秦汉之交生长在齐地的英雄豪杰,而田横五百士的故事更是被后世誉为忠孝节义的典范传诵至今。那么田横是谁?他和他的家族发生了哪些耐人寻味的历史事件?著名的田横五百士又演出了一场怎样的感人故事呢?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深度解读历史上著名的“田横五百士”

守义不辱、慷慨赴死的田横

一、两代田氏八任齐王,“齐王轮流做,今天到我家”

要想了解田横的一生就要将历史的指针拨回到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局中。彼时的天下群雄并起、暗流涌动,先是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扛起了“诛暴秦”的大旗,一时间各路英豪云集响应;再有原东方六国旧贵族纷纷独立,大秦帝国仿佛在一瞬间土崩瓦解;最后有刘邦项羽两大集团上演楚汉争霸,推动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

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原东方六国中的齐国也经历了非同寻常的演变过程。在短短的二十年里,齐国大地上诞生了八位齐王,他们或自立为王或受封为王,虽然是过客,但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率先登场的是田儋,田儋原是齐国的王族,在秦末动乱之际找到机会杀掉陈胜派驻在魏地的官员并在众人的推举下自立为齐王。田儋随即率军向东攻下齐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齐地之主,也开启了田氏一族在齐国的新一轮统治。可没过多久,大将章邯率领的秦军就闻讯赶来。在秦军的猛烈攻击下,田儋力不能支,最终被斩杀于临济城下。

田儋死后,其弟田荣收揽余兵向东败退,保留了东山再起的实力。齐人听闻田儋已死,于是扶立原齐王建的弟弟田假为齐王,这也是继田儋之后的第二任齐王。

领兵东去的田荣听闻齐人立田假为齐王后大为恼火,于是趁机率军杀回齐国,将田假赶走。为了方便自己掌握时局、不至招惹众怒,田荣扶立田儋的儿子田巿为齐王,自己为丞相,并任命弟弟田横为大将军。而大权实际上完全掌握在田荣自己手中。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深度解读历史上著名的“田横五百士”

田氏一族是齐国的名门望族

项羽攻占咸阳后在西下分封诸侯,在这场瓜分胜利果实的大会上,齐将田都和原齐王建的孙子田安因作战有功被封为齐王和济北王,而原齐王田巿则被改封为胶东王。由于此三人受封之地都属齐地,因此也算作是田假之后的第三、四、五任齐王。

这一分封彻底激怒了手握重兵的田荣,一无所获的他领兵杀回齐地,将田巿和田安斩杀并将田都驱逐到楚地。既然不能受封为王,那就自立为王。田荣于是尽收三齐之地,自立为齐王,这也是第六任齐王。

坏了规矩的田荣自然被项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项羽于是率大军讨伐田荣,田荣兵败被杀,结束了短暂的齐王“任期”。田荣死后,田氏一族仍未断绝。田荣的弟弟田横收拢散兵数万人继续抵抗,田横趁着楚汉相争的时机渔翁得利,得以收复齐地。他扶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自己则当起了宰相,田广也成为了第七任齐王。

田横治理齐地很有一套,但无奈天下已形成楚汉两强相争的形势,田横纵使能耐再大也只能因势利导、随波逐流了。三年之后,由于韩信帐下谋士郦食其的阴谋反复,致使田横损失惨重,田横一气之下将郦食其烹煮以解心头之恨。但这也打破了微妙的平衡局面,田广和田横被迫分开逃亡。当田横听闻田广的死讯后,他自立为齐王并逃到梁地投奔彭越,田横成为了第八任也是秦汉之交的最后一任齐王。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深度解读历史上著名的“田横五百士”

项羽分封诸侯中的“三齐之地”

二、生亦何欢死亦何惧?守义不辱的田横留给后世无限悲壮和唏嘘

李清照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赞颂大英雄项羽,而在那纷乱的世道中,田横又何尝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呢?汉朝建立后,彭越被刘邦封为梁王,继续经略梁地,而先前投奔彭越的田横则成为了寄居在彭越门下的外来者。田横本不甘于寄人篱下,加之又怕给彭越惹来麻烦,于是率领部下五百余人逃到海岛,过起了不问世事的隐居生活。

刘邦早就对田氏一族在齐地的威名有所耳闻,他害怕田横如果漂流海外而不为汉朝所用的话会引发乱局,于是派使者赦免田横的罪行并召他进京。面对刘邦主动伸出的橄榄枝,田横并没有欣然前往。

《史记·田儋列传》记载:“田横因谢曰:‘臣亨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

接到使者还报的刘邦并没有放弃对田横的争取,为了打消田横的疑虑,刘邦亲自找来郦食其的弟弟郦商,并告诫他“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在做完了这一切后,刘邦再次派使者去请田横。为了确保田横奉诏前来,刘邦恩威并施。

《史记·田儋列传》记载:“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

田横见不好再推辞,只好带两名门客随使者一同前往京城。到了距京城三十里的地方,田横以“人臣见天子当洗沐”的理由停了下来。

《史记·田儋列传》记载田横对随他同往的门客说道:“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且吾亨人之兄,与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不愧於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间,形容尚未能败,犹可观也。”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深度解读历史上著名的“田横五百士”

汉高祖刘邦

田横在说完这段话后随即拔刀自刎,从容赴死。从田横的话中我们能领悟到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原本自己和刘邦都南向称王,刘邦是汉王,自己是齐王。如今刘邦已登基称帝,自己却寄人篱下,不堪受辱。

第二层意思是自己杀了郦食其,而如今郦食其的兄弟郦商也在朝堂,虽然皇帝下令不许郦商徇私报复,但于情于理都问心有愧。

第三层意思是既然皇帝想要见自己,那就派人将自己的头颅送去,这样既不违背圣意又打消了皇帝的担忧。

刘邦在见到门客送来的田横人头后不禁涕泪横流并为之感叹:“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

田横的慷慨赴死无疑是令人敬佩的,而那些追随他的人所做出的选择更是让人心生敬意。田横死后,刘邦以王侯的礼遇为其下葬,随田横而来的两名门客在下葬时纷纷拔剑自刎,追随田横而去。刘邦听后更为惊讶,他听说田横帐下还有五百壮士在海岛上,于是连忙派使者前去召见。当使者来到海岛将田横的死讯告诉五百壮士后,令他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五百人悲痛欲绝、哭声震天,之后纷纷蹈海而死,无一幸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横五百士”。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深度解读历史上著名的“田横五百士”

可歌可泣的田横五百士

三、“士为知己者死”,田横五百士集体自戕的背后有哪些深层次原因

无论是田横的守义不辱,还是五百壮士的慷慨赴死,都留给后世无限遐想。面对无比悲壮的事实,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田横五百士做出如此选择呢?综合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01 坚守忠义是当时侠义之士的普遍价值取向

秦汉之交的历史时期是一段风起云涌的乱世,虽比不上春秋战国的纷乱复杂,却也有不遑多让的雄浑豪迈。彼时的天下英雄辈出、豪杰四起,埋藏在心底的诉求在经历了秦朝时期短暂的桎梏后被重新释放和宣泄出来。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思想在当时并不占据主流,原东方六国的人们更愿意接受秦朝统一天下之前的统治状态。在此基础上,自由和狭义之风便如春风般弥漫于广袤的大地之上。对于很多人来说,坚守忠义和信念是人生的意义所在,生死反而变得不重要了,而田横五百士无疑是这群人中的一部分。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深度解读历史上著名的“田横五百士”

当时的社会充满着侠义之风

02 田氏一族经营齐地多年,田横颇得人心

我们知道,田氏代齐是标志着春秋时期结束和战国时期开始的重要事件,而要追溯田氏一族在齐国的影响力还要远早于战国时期。在秦末的乱世中,从田儋开始到田横为止的八任齐王无一不是田氏一族的代表,他们深受齐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同时也具有超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田横自立为齐王后励精图治、与民休息,把齐国经营成楚汉争霸乱世中的一片“世外桃源”,自然深得百姓和士兵的拥戴。尽管由于实力使然,田横被迫逃亡海岛,但誓死跟随田横的这五百壮士无疑是其最忠实的追随者甚至是殉道者。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能得遇值得一生追随的领袖并为之赴死,对于田横五百士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快意吧。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深度解读历史上著名的“田横五百士”

齐国故都遗址

03 基于现实考虑,田横五百士别无选择

从当时的天下形势来看,汉朝刚刚建立,保持安定稳固的政治局面无疑是统治者的最大诉求,刘邦之所以召见田横的出发点也正是基于此,这从“高帝闻之,以为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後恐为乱,乃使使赦田横罪而召之”的记载中就能得到印证。田横自然知道自己面见刘邦后所要遭遇的困境,因而选择用自杀的方式保全了名声。既然如此,这些随田横出生入死的壮士们又怎会不清楚田横的死意味着什么呢?他们本想偏居海岛之上了此残生,告别功名利禄和尘世纷扰,但汉朝统治者岂会轻易放过他们?既然求生无门,也只有追随田横赴死一条路可选了。

无论真实的原因如何,田横五百士集体赴死的壮举都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增添了一缕豪迈和悲壮,值得后世祭奠和赞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齐人   汉王   忠义   项羽   史记   海岛   门客   齐国   汉朝   列传   刘邦   壮士   后世   自立   使者   深度   著名   游戏   何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