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之袁绍,光有计划而无执行,那么一切都在梦中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三国的历史,可以说是由三场大型战役定义的,官渡之战,确定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奠定了曹魏的基业。关于这一战,大家都有自己的解读。而在我看来,这一战的胜负关键,是曹操和袁绍为人处世的方式所决定的。

读三国之袁绍,光有计划而无执行,那么一切都在梦中

袁绍

袁绍:一时之俊杰,可惜遇到的对手是曹操。

作为那个时代的官二代,在身边大多数人都终日无所事事,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更没有能力去建功立业的大环境下,袁绍可以算得上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代表了。他在朝廷中央努力经营,杀宦官,辅何进,再后来,成为讨伐董卓的联军领袖。

读三国之袁绍,光有计划而无执行,那么一切都在梦中

老版三国中的袁绍

别看伐董卓失败了,但那只是对于大汉朝而言,对于袁绍本人而言,讨伐董卓这个事,让他名扬天下,成为了他逐鹿天下的政治资本。于是,他能威压韩馥,占据冀州,从渤海一郡,变成占据天下最富饶地区的刺史,而后攻灭公孙瓒,降服黑山贼,联合曹操,一次次击败袁术,陶谦,把袁术压制到了淮南,陶谦打成了惊弓之鸟。

读三国之袁绍,光有计划而无执行,那么一切都在梦中

战场上的袁绍

最后,占据河北四州的袁绍,把袁家的基业和声望推到了顶点,正如他自己和曹操说的那样,“我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兼有乌丸、鲜卑之众,南向争夺天下。”他的这个目标,他完成了,只是南下争天下的路上,他败给了曹操。

读三国之袁绍,光有计划而无执行,那么一切都在梦中

官渡之战前的双方势力对比

对抗曹操,袁绍败给了自己的犹豫和不果断。

对于袁绍和曹操之间的对决,很多人都觉得可惜,觉得袁绍错过了很多战胜曹操机会,儿子生病,让他没有第一时间去支援刘备,失去了影响徐州的机会,若是让刘备稳稳占据徐州,不单单是削弱曹操这么简单,而是在曹操的身边,放下了刘备这头猛虎作为自己的助力。

读三国之袁绍,光有计划而无执行,那么一切都在梦中

官渡之战

还有曹操迎天子的时候,全天下都以为会是袁绍把天子接回冀州,但他犹犹豫豫,患得患失地错过了机会,失去了这个政治优势。

即便是最后官渡之战打响之前,袁绍的面前也有多种选择,田丰的谋略,是拖,积草屯粮,积蓄力量后,以强大的实力碾压曹操,被他否决了。后来官渡鏖战,沮授提议一面正面给压力,一面分兵偷袭许昌,依靠自己这边的优势兵力,不计损失换来一场惨胜,但他又否决了。在我看来,不论是用田丰的求稳的策略,还是后来沮授冒险的策略,只要他选定了一条路,认真地执行,走下去,他都能获得对抗曹操的优势。只是可惜,他这也犹豫,那也不选,这个策略执行一部分,那个谋划执行一部分,到了最后,每一项策略都没有执行彻底。

读三国之袁绍,光有计划而无执行,那么一切都在梦中

袁绍曹操官渡之战

而曹操呢?找到一个机会,就全力以赴,亲身赴险,火烧乌巢,扭转了整个战局,扭转了战役,扭转了双方势力的攻守事态。没有认准一个方向全力以赴,是袁绍败给曹操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则是他优柔寡断的个性,有想法有策略,但却没有去认真地执行。只有想法没有行动的人,等待他的结果,就只有失败。

读三国之袁绍,光有计划而无执行,那么一切都在梦中

火烧乌巢

个人很喜欢王守仁心学中“知行合一”的观点,知道应该做什么,那就去做,不要等,不要犹豫,认识到问题,就去做,只有去做了,才会有收获,才会有提高。光想,什么都不做,是什么都得不到的,不要总想着有了完美的计划再去执行,世界上永远都不会有完美的计划,最完美的计划,就是一边执行,一边完善。

袁绍的失败,就在于他想得太多,得到了策略和建议太多,但他却执行得太少,愿我们不再犯这样类似的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积草屯粮   冀州   公孙   徐州   基业   梦中   全力以赴   天子   有计划   火烧   犹豫   可惜   策略   优势   机会   计划   天下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