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科动物在野外:中国正在努力

在这个“全民撸猫”的时代里,让我们来谈谈中国野生猫科动物的保护。


猫科动物在野外:中国正在努力

▲一头豹慢条斯理地从山脊的一块岩石旁走过,这里是牠巡视领地的必经之地。时值夏末,此时华北豹看上去有些消瘦,但牠很快就要开始大肆捕猎,让自己膘肥体壮,储备足够的脂肪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冬季。供图/宋大昭 王卜平


猫科动物在野外:孤独的王者


《中国动物志》中将猫科动物分为28 种,而中国本土野生猫科动物有12种,体型较大的有虎、豹、雪豹、云豹,中等体型的有亚洲金猫和欧亚猞猁;小体格的还有荒漠猫、兔狲、云猫、亚洲野猫、丛林猫和豹猫。


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野生猫科动物逐渐形成斑点和条纹两大花色类型。绚丽的斑纹加上强大的捕猎能力,使得猫科动物成为我国古代追捧的图腾动物之一。


不同的野生猫科动物各自有偏好和兼容的生境,而孤独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它们独来独往,极少群居,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在一起生活,有着自己相对孤立的领地,多在山林间游荡寻食。


强烈的领地意识与猫科动物的捕食习惯密切相关。在数万年的进化中,猫科动物为了适应特定的环境成为了典型的食肉类动物,它们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处于金字塔的最高级,可以说是王者般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野生猫科动物的生存十分依赖该地区哺乳动物的基础数量,如果领地不够大,猫科动物很难填饱肚子,更不要说和同类分享食物了。


猫科动物在野外:中国正在努力

▲红外相机存储卡也记录着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豹猫主要以小型啮齿类动物和鸟类为食。供图/宋大昭 王卜平


这种食物匮乏的情况也削弱了猫科动物的繁殖能力。


以顶级猫科动物老虎为例,雌虎三岁才性成熟,交配后产子一般为2只,幼崽跟随母虎生活2-3年,期间母虎不再发情,算上幼崽成活率的话,一只老虎一生能够产下的后代屈指可数。更何况,他们的领地一般在100 - 400平方公里,最大的可达900平方公里以上,由于相隔遥远,“异地恋”概率极低,不少老虎只能选择近亲繁殖,提高了得病几率。


为此,我国虽然拥有较多种类的猫科动物,但是在个体数量上来看,并不算多,其中多个明星物种更是处于濒危的地步,比如目前中国境内虎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都发生了惊人的缩小和衰退。2010年之前,只有吉林(约9-10只)、黑龙江(约10-14只)、云南(至少2只)三省有确切的野生虎生存的图片证据。


中国野生猫科动物的艰难处境,既是因为本身对环境的依赖性,也有人为干涉的因素。


人与猫科动物的冲突——偷猎与侵扰


这些本应在野外独自美丽的猫科动物,由于它们食肉的天性与美丽的皮毛,在人类占据了竞争上风之后,就逐渐走向没落——人类先是因为保护自身和家畜而猎杀它们,进而是为了获得它们的毛皮、骨头,而人类高速发展的社会更是一步步侵占野生猫科动物原来的家园。


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人与猫之间会发生你死我活的斗争。


猫科动物在野外:中国正在努力

▲春季,豹会攻击刚刚出生不久的小牛。此时村民的牛群刚刚被放到山里,华北豹几乎不会攻击成年的牛,毫无经验和抵抗能力的小牛成为牠们的攻击目标。供图/宋大昭 王卜平


为了寻找食物,野生猫科动物会闯入人类居住区,盗食家畜,伤害人类,有些地方甚至发生大规模虎患,造成重大人员伤亡。1952年,仅湖南耒阳县就有多人被咬死,甚至发生过一天咬死32人的事件。


这种情况下,1959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颁发批示,把华南虎划归害兽之列,号召猎人“全力以赴地捕杀”,从1949年到1964年,十五年间,仅仅湖南地区有公开统计的打虎数量,就达到了647只。


猫科动物在野外:中国正在努力

▲在所有猫科动物里面,只有被称之为大猫的几种动物能够发出令人恐惧的咆哮声,这种声音相当洪亮。摄影/TeeFarm,Pixabay


打虎运动让人们看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尤其是中医一直有利用虎骨、豹骨的习惯。美丽的皮毛也为野生猫科动物带来杀身之祸。


庞大的药用、毛皮交易市场催生全链条的盗猎和贸易,进一步破坏中国野外猫科动物的生存。


误杀也对野生猫科动物构成重大威胁。大量使用灭鼠药造成捕猎的猫科动物二次中毒死亡,偷猎者以下钢丝套子猎捕野生动物的方法,常误套虎豹等。就像在长白山林区,泛滥的野猪套子经常误伤猞猁。


捕杀和误杀之外,栖息地、食物资源也影响了猫科动物的野外生存。


毁林开垦农田改变了原来动物栖息地环境,高速公路建设、大型发展项目开发也加剧了栖息地的退化与破碎,引发了野生猫科动物的种群隔离、基因交流中断、近亲繁殖等问题。对于“一山不能容二虎,哪怕一公一母”的大型猫科动物而言,穿过人类的地盘去相亲是在是太危险了。


猫科动物在野外:中国正在努力

▲狗獾带着幼崽出现在相机前,牠们一窝通常会繁殖2—3只幼獾,这种广布于华北地区的中小型兽类是豹重要的捕猎对象。供图/宋大昭 王卜平


家畜竞争导致的猎物种群减少也是影响猫科动物野外生存的影响因素。部分地区村民在深山圈养猪、牛和羊,与原本属于此地的野猪、鬣羚、狍子构成了食物竞争,驱赶了这些生态环境的基石生物,导致猫科动物赖以为生的食物大量减少。试想一下,一头老虎或一只豹子如果连野猪、鹿、野羊、野兔这些食物都找不到,它们又如何生存下去呢?


在这场地盘、口粮争夺战里,猫科动物注定是输家。


中国猫科动物的野外数量在20世纪后急剧减少。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所有野生猫科动物均被列入附录Ⅰ、Ⅱ。活跃在东北中俄、中朝边境地带的东北虎,公开的数字是27只;而曾经几乎遍布中国各个林地的华南虎,更是在野外难觅踪影。


保护,不止是禁止杀害


1977年,农林部颁发文件,把东北虎、华南虎和孟加拉虎列为保护动物。1989年,我国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终于将华南虎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单。


禁止杀害,中国对野生猫科动物的保护迈出了第一步。


而随着动物保护理念的进步,中国对野生猫科动物保护的重心也开始从物种本身转移到保护野生猫科动物所在自然区域。


1990年,中国在华南虎的历史分布区相继建立广东粤北、江西宜黄、浙江凤阳山和百山祖以及罗霄山等自然保护区。


猫科动物在野外:中国正在努力

(请横过手机屏幕查看)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的子梅村,被海拔7556米的贡嘎山主峰及其侧峰所环抱,村内气候温和,降雨充沛,村周围的山上森林茂密、各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摄影/邹涛


截至2018年6月,我国已建立的47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中,至少有95处保护地含有虎豹重要栖息地。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有一半和大型猫科动物有关。


位于吉林、黑龙江交界的老爷岭一带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由中央直属管辖,旨在保护全球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东北虎和他的堂兄弟东北豹。近年来中国东北林区黑熊、野猪、狍子、野鹿等动物日渐增多,甚至吸引了俄罗斯西伯利亚的老虎远道前来用餐。


在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一大批过去依靠狩猎为生的林场工人已经转变为动物保护的志愿者。在这里,林场工人有着自己的生活,也有着保护东北虎豹的职责,承担着反盗猎和生态监测的工作。昔日的“猎户”,已经成为了守护野生猫科动物的重要力量。


除了对生存地的保护,再建野生猫科动物族群也被提上日程。


猫科动物在野外:中国正在努力

(请横过手机屏幕查看)


▲考察队的帐篷四面都有观察孔。为让动物熟悉帐篷的存在,以获取牠们的信任,帐篷需要提前几天搭建。观测期间,潜伏在帐篷中的队员不能使用烟火。摄影/苏岩


目前我国针对野生猫科动物的栖息地建设站点已经超过1000 所,而猫科动物自然保护区也有 80 处左右。这些专门保护区中就为猫科动物配备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取食环境、求偶或迁徙通道以及繁殖空间。


为了野生猫科动物的繁衍和族群扩大,中国的林业部门操碎了心。监测种群数量、禁止盗猎野生动物、减少开发林地、对村民进行生态补偿等措施多管齐下,中国野生猫科动物数量开始有所恢复。


中国民间也一直在致力于保护工作。


2013年6月至2014年4月,中国民间生态环保组织——绿色江河对烟瘴挂进行了4次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调查计划。他们在烟瘴挂10公里长的峡谷中建立了两个观察营地,并在峡谷两侧架设了10至15台高清云台摄像机、近40台红外照相机。


猫科动物在野外:中国正在努力

(请横过手机屏幕查看)


▲夜色笼罩的峡谷口,是一号营地的驻地——夏季的一个傍晚,重重乌云笼罩了峡谷上空,云间不时有闪电划过。这里是考察队的大本营和运行中枢,人员和物资的车辆、船只都在这里停靠、中转。营地附近,4台云台摄像机的无线信号在这里汇集。摄影/苏岩


根据数月的观测数据,随行考察的专家得出结论说:烟瘴挂峡谷内雪豹的种群密度是世界最高的,每100平方公里的数量超过20只。据以往记录,中国境内的雪豹分布的平均密度是每100平方公里 0.5—0.6只。但烟瘴挂的雪豹密度远高于此——低于4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9—14只个体,也就是说,每100平方公里内,雪豹数量超过了20只。


这一个发现,振奋人心,从东北虎到雪豹,中国野生猫科动物保护开始取得成果。


华北还有豹!来自民间的图片


华北豹的保护就是政府与民间通力合作建立的典型。


过去,在山西太行山区,栖息地的减少以及斑块化、破碎化,是造成华北豹数量剧减的重要原因。在斑块状的栖息地内,华北豹数量大多只有一头至几头,种群间的相互隔离导致物种退化,也加速了华北豹的灭绝。如今在山区一些较为完整的栖息地,华北豹常出没于山体阳坡的台阶状阶地边缘,那些地方不仅有着开阔的视野,还通常隐藏着灌丛稀疏、便于活动的兽径。


猫科动物在野外:中国正在努力

▲豹经常活动的路径。华北豹似乎不如非洲稀树草原中的豹幸运,太行山中没有平坦开阔的栖息环境。这一带的太行山山体往往是一侧平缓,另一侧有着阶地般的层层断崖,仿佛落差不等的宽大台阶。供图/宋大昭 王卜平


「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成立后,在山西当地政府和保护区的支持下建立起民间巡护队和家畜损失补偿机制,以尽可能地降低盗猎或报复性杀害对豹的威胁。这些来自政府与民间的努力至少能够让太行山的华北豹种群得以延存。


在「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的红外相机清楚地记录到,豹有时会跟在落单野猪的后面,距离非常近,而野猪也知道豹的存在。这种跟踪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据猜测豹是在利用自己较好的持续体能来消耗野猪的体力,最终将精疲力竭的猎物逼入绝境,再施杀手。


猫科动物在野外:中国正在努力

▲在每个网格里架设红外相机,以确保潜在存在的每一只豹都有可能被拍摄到。这是一项非常有难度的工作。供图/宋大昭 王卜平


而面对机警迅速的狍子,豹则完全采用偷袭的策略。根据野外观察,豹有时会静卧在位于山顶的断崖台阶边缘,在这里牠的视野广阔,听觉也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旦察觉到下面山坡或沟谷里狍子的动静,豹就会悄悄地起身,沿着牠熟知的下山小径,接近猎物并发动突袭。


雌豹有时会带猎物给小豹吃,但通常华北豹会就近解决食物。和非洲热带草原不同,这里没有狮子和鬣狗来抢夺牠的猎物,豹在这里是食物链顶级物种,是森林之王。然而王者也有被侵扰的烦恼——豹依然会把猎物拖到较为隐蔽的草丛里,以防止红嘴蓝鹊、喜鹊等鸟类偷吃。


猫科动物在野外:中国正在努力

▲华北豹主要分布示意图。在我国,除了台湾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其他各省区都曾有过关于豹的分布记载。如今,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吕梁山和六盘山很可能是华北豹仅存的栖息地。


一只华北豹会根据猎物丰富度、森林质量、地形等多种因素而拥有数十至数百平方公里的领地面积。它的生存状况,就是华北太行山区整体生态环境的折射。


针对华北豹的生存现状,「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采用了几个方式加强保护工作:一是利用红外相机、环境DNA等技术继续找潜在的豹(个体或源种群),二是利用遥感分析、实地验证、社区调查等方法对豹的扩散阻力进行评估,包括栖息地适宜度、道路、吃野味-盗猎的影响等。其中还会有一些直接的保护工作,针对非法野生动物贸易比较猖獗的地区展开。


与此同时,国内的一些环保基金会也先后加入到山西华北豹的保护中来,从最初的嘉道理中国保育、阿拉善 SEE 基金会,到今天的桃花源基金会和蚂蚁森林,如今已经在和顺县合作建立了蚂蚁森林华北豹保护地。

猫科动物在野外:中国正在努力

▲大名鼎鼎的金钱豹,指的便是分布在我国中原地区的华北豹。牠们头部略圆,耳朵圆且较短;体色茶色、金黄色或锈色;黑色的梅花状斑点遍布全身,这些斑点就像人的指纹一样,谁也不可能找到花色完全相同的两只豹。供图/宋大昭 王卜平


中国还有多少猫科动物?这个问题都没有人能够回答准确数字。它们的活动范围广泛,进行数量调查颇为不易。关于猫科动物的话题总是令人兴奋,但对于普通人而言,走进深山去保护似乎距离非常遥远。然而有一群人,真真实实走进大山之中,一直在坚持监测、保护工作。


令人欣喜的消息不断传来。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创新团队与俄罗斯豹地国家公园联合确定出中国珲春及周边区域-俄罗斯豹地国家公园这一中俄跨境区域的虎豹种群现状,显示2014年度该区域东北豹和东北虎种群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了之前的估算,东北豹至少有80只成年个体(不含幼体),东北虎至少有38只(含幼体)。


2018年6月5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证实陕西省子午岭林区和山西省太行林区分布着重要的华北豹野生种群,至少有28只华北豹的个体。


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关于猫科动物的保护,中国正在努力。


猫科动物在野外:中国正在努力

▲雪豹,因活动于雪线附近而得名,长江源地区最著名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地形陡峭的山脊和山崖,是雪豹频繁出没之地,牠们常常在这一带寻觅岩羊作为美食。摄影/杨欣


参考资料

·宋大昭.《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 2015.06.《來自民間的圖片 華北還有豹!》.

·杨欣.《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 2015.06.《烟瘴挂大峡谷,一个即将毁灭的野生动物天堂?》.

·商玉莽.刍议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意义及展望[J].广东蚕业,2019,53(20):26-27.

·李晟 王大军 肖治术 李欣海 王天明 冯利民 王云.红外相机技术在我国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中的应用与前景[J].生物多样性,2014,22(06):685-695.

·王萌 朱思雨 薛茂盛 刘霖 任迎丰 李立新 许青 姜广顺.微卫星标记方法在大型猫科动物保护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与挑战[J].野生动物学报,2019,40(03):780-786.

·宋大昭 陈月龙.北京有没有豹[J].森林与人类,2019,(01):91-95.

·宋大昭.豹就在村后山坡上[J].森林与人类,2019,(01):38-43.

·张劲硕 赵耀.猫科动物生存现状堪忧[J].科技潮,2008,(01):53.

·朴正吉 睢亚臣 崔志刚 张国利 王群 傅学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猫科动物种群数量变化及现状[J].动物学杂志,2011,46(03):78-84.

·我校与俄国科学家首次联合确定出东北豹最后种群以及东南部跨境东北虎种群现状http://kejichu.bnu.edu.cn/cgzs/113436.html.

·北师大虎豹研究团队在陕西和山西林区监测到华北豹野生种群

https://www.bnu.edu.cn/ttgz/87852.htm.

- END -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版权归“国家全景地理”及《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国家全景地理”联系。

猫科动物在野外:中国正在努力


猫科动物在野外:中国正在努力

相关杂志推荐


猫科动物在野外:中国正在努力

fu致这行话¢SXAk1gy5fMT¢转移至淘宀┡ē,【2020年1月期刊】


发现海南:100个最美观景地 ¥88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猫科   虎豹   中国   烟瘴   太行   动物   华南虎   华北   雪豹   种群   东北虎   野生动物   猎物   野猪   数量   努力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