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弦歌不绝的一座城

苏州,弦歌不绝的一座城

昆曲经典传统剧目《牡丹亭》,该剧讲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两人的爱情故事,文辞典雅,曲调动人。图源/网络


俗话说,说的比唱的好听。这话放在苏州得变一变,在苏州,说的和唱的,那是一样的动听。


苏州话语调平和而不失抑扬,语速适中而不失顿挫,发音上较靠前靠上,这种发音方式本身就有些低吟浅唱的感觉在里头。而当操这门优美方言的人唱起来,世界才领教了什么叫余音绕梁。


苏州,弦歌不绝的一座城

▲苏州水乡风韵成就了当地独特的吴地语言文化。供图/图虫


太湖苏州一带, 水村山郭,酒旗于微风中轻轻招摇。吴地歌吟起于田间市井,人头攒动之处,加之苏州话本身低沉婉转,于是形成了吴歌越吟“化百炼钢为绕指柔”的独特魅力。


昆山这歌,从姑苏唱到寰宇


百戏之祖——昆曲源自昆山腔,发源于苏州昆山,属中州韵姑苏音,因而昆曲唱腔具有吴侬软语的特点。


苏州,弦歌不绝的一座城

▲《白蛇传》剧照,作为经典昆曲剧目,该剧情节大起大落,大开大合,舞台表现力极强。图源/网络


宋元时期的中国,北方将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杂剧是被纳入官方系统的正声雅乐。中国四大戏曲古腔中,昆山腔又出现时间最晚(另外三腔为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准确时间不可考,大约在元明之间。直到明嘉靖年间徐滑撰《南词叙录》时,昆山腔还“止行于吴中”,未走向全国。


后来,经过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等载于史册以及更多名不见经传者的改造,昆山腔吸收了当时流行的(均为传统戏曲古腔)的特点,形成了昆曲,让不会姑苏音的观众也能听懂意味。观众人群因而扩大、昆曲北传,明中期后才成为流行曲种进而远播全国,并于万历年间进入宫廷,逐渐取代了北杂剧的地位。至此,昆曲摆脱了地方小戏的出身,脱胎换骨成为官方认定的主旋律。被宫廷认可后,在苏州和以苏州为核心的江南地区昆曲的兴盛程度更胜从前,成为了娱乐消遣的热门选择。


苏州,弦歌不绝的一座城

▲《义侠记》剧照,明代剧作家沈璟名作,沈注重戏剧自身的艺术特性,为后世留下了规范性样本。图源/网络


昆曲迭代时的江南,正是中国经济最繁盛、文化最昌明、消费欲望最强烈的地区。当时的苏州,衣求新潮,食以珍馐,住于园林,行有舟车,成为了明清时期风头无两的大都市,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社会风貌转变背后.是民间财富的积累,以及消费社会对于物质的非凡创造。戏曲作为社会文化的积极分子,当然在这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明清时苏州进入全盛时期,盛产名伶状元郎。以后者的名与财,购买前者的声与色,家班就此形成。与市场演剧要满足大众趣味、仪式剧目有功能需求不同,家班作为主人品位的代表,常在伶人、衣装、场景等方面皆求新求奇。


苏州,弦歌不绝的一座城

▲苏州园林因其美学价值既是昆曲表演的舞台,又是其道具,作为苏州文化两大瑰宝,相映成趣。图源/网络


尤其到明中期以后,大量的社会名流既是园林主人又是戏曲家,他们有自己的家班,自家花园就是戏曲的演奏场地。此时的苏州,戏曲与园林已双双臻至化境,苏州园林既是私家花园又是梨园戏台。昆曲与园林,作为标榜明清江南官绅品位的双姝,两者之间也彼此促进,交相辉映。


一时间,苏州籍艺人流布各大都会,“四方歌者皆宗吴门”, “吴优”“吴娃”“吴儿”从此成为昆曲演员的代称。《红楼梦》里为迎元春省亲,从苏州采买梨园十二女伶就是当时的标准操作,昆曲的流行甚至造成民众竟相卖身以做优伶的场面。


苏州,弦歌不绝的一座城

▲昆曲高歌猛进的同时,苏绣作为戏服织造中的重要一环也愈发引人注目。图源/网络


昆曲甚至还一度带动了当时苏州的众多相关产业发展,小过了一把“龙头产业”的瘾。从乐器制作丝绸织造戏服道具皆成产业。再到如今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昆曲,遍布城市的昆曲元素和衍生品,“昆曲”早已成为苏州文化底色上亮丽的一笔。


苏剧,花开两朵中的另一支


然而,昆曲的严整音律、唯美文雅的唱词既成就了它,也让它随着社会发展,市民阶级壮大,逐渐曲高和寡,并最终从“花雅之争”(中国戏曲史上,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雅部就是昆腔,花部为京腔、同州梆子、蒲州梆子、秦腔、弋阳腔、 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称为乱弹。两部在戏曲行当、声腔、戏班等方面均有不同)中败下阵来,失去往日荣光开始呈衰败之势。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随着昆曲的衰微,另一种苏州地方剧种——苏剧开始崭露头角。


苏州,弦歌不绝的一座城

▲苏剧《西厢记》,曲调清丽优美,唱腔婉转动听,对白吴侬软语,颇有地方特色韵味。图源/网络



败于“花雅之争”,为求生存,大量的昆曲艺人不得不加入民间戏班。在苏州地区受到追捧的“苏滩”(滩簧,中国清代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戏曲剧种,后逐渐形成滩簧腔系的各地方剧种,如苏滩,即滩簧在苏州的变体),成了很多昆曲艺人的选择,这就促进了苏滩的雅化,即逐渐向苏剧靠拢。当时的苏、昆曲艺人在昆曲剧目中融入滩簧艺术,将昆曲艺术“通俗化”。当时的艺人们吸取昆曲“花雅之争”中失败的教训,纠正其脱离市民阶层的弊病;增强昆曲剧目中的滑稽成分,以苏滩特色补昆曲之不足,通过诙谐的独白、对白来表现幽默的风格。同时为迎合多为市民阶层百姓的观众,从业者对昆曲曲牌众多难于歌唱的曲调进行改编,融入大量质朴、简单、活泼的滩簧曲调来吸引观众,苏剧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


苏州,弦歌不绝的一座城

▲受苏州方言影响,苏剧细腻圆润,一唱三叹,图为苏剧经典折子戏(全本戏中一折)《岳雷招亲》。图源/网络


苏剧的音乐部分主要由南词、滩簧曲调、昆曲曲牌这三部分组成。曲式唱腔以水磨调(昆山腔的别称)为主,音乐中旋律曲调的走向受到苏州地方方言语音和语调的影响,细腻圆润,一唱三叹,唱腔如诗句般优美。并且剧中还加入了一定的对白。苏剧中无论唱词还是对白都使用的是苏州话,地域特征较强,通俗易懂,使苏剧在表演风格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充满地方戏曲的特点。


苏剧与昆曲,同发源于苏州,同以苏州方言为基础,在苏州戏剧界“花开两朵”,各自发展过程中两者的关系也是你中有我,水乳交融。苏剧的接纳使得昆曲得以延续下去,昆曲也对苏剧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艺术资源,二者相辅相成。较昆曲而言,苏剧在戏文方面相对通俗易懂,曲调上更活泼,传唱度更高,所以形成了“艺术上以昆养苏,经济上以苏养昆”的局面。


苏州,弦歌不绝的一座城

▲《国鼎魂》,一部由苏州市苏剧团打造的苏剧现代戏,象征着新时代下苏剧的新发展。图源/网络


这种平衡在昆曲得到政府支持后被打破。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由此受到海内外学者、戏剧爱好者的研讨和重视,作为“百戏之祖”受到众多赞誉和演出邀请。其发展不再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苏剧的演出机会大大减少,从前苏昆兼修的演员纷纷开始转向昆曲表演,苏剧的生存空间遽然缩小。但好在2016年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正式成立,如今的苏剧有了“主心骨”,古木终终在姑苏又逢春。


评弹,老姑苏的另类“说唱”


苏州评弹,其实是苏州评话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以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


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伎艺,是用苏州方言讲故事的口头语言艺术。清代中叶,苏州评话进入鼎盛时期,成立了苏州评弹最早的行会组织光裕社。“弹词”一词,始见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其中记载杭州八月观潮:“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渔鼓、弹词,声音鼎沸。”


苏州,弦歌不绝的一座城

▲苏州评话经典剧目《三国》,用苏州方言讲故事,深受听众欢迎。图源/网络


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繁荣,评话于清初时就已在盛行苏州。乾隆年间民间艺人创立了评弹艺人的行会组织——光裕公所;今天苏州弹词的基本形式形成于清嘉庆时;民国时期,苏州评弹的从艺人员激增,艺术竞争十分激烈。一时间,评弹在书目、唱腔、表演、演出场所等方面均求新求异,流派纷呈。


苏州评弹讲究“说噱弹唱”,既可自弹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其艺术传统深厚,技艺十分发达。总体风格委婉从容,具体表演风格因人而异,有严谨如“方口”,即兴如“活口”,铿锵如“快口”,不一而足。


苏州,弦歌不绝的一座城

▲苏州评弹说中夹唱,人员构成灵活,一般以琵琶或三弦伴奏,由演员自弹自唱。图源/网络



表演通常以说为主,说中夹唱。唱时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说时也有采用醒木作为道具击节拢神的情形。表演中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


苏州评弹的演出地域,南不出浙江嘉兴,西不过常州,北不越常熟,东也超不过上海松江。地域小,艺人多,听众要求不一。现有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等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


苏州,弦歌不绝的一座城

▲评弹表演过程中,使用的是评弹苏州话,与口语有所异同,尽显苏州方言的多样魅力。图源/网络


评弹与苏州方言唇齿相依、互为表里。评弹苏州话是苏州评弹中使用的艺术化语言,形式稳定,不像一般口头语言,是评弹演员的基本功。吴侬软语的许多文化内涵和特色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评弹艺术中,而苏州方言也因评弹艺术的魅力在江浙沪一带得到了广泛传扬。


苏州评弹从诞生之初便汲取着苏州文化的养分,接受着晚明以后新兴思想的濡染,以其独特的吴地水乡文化风韵而备受人青睐。


苏州,弦歌不绝的一座城

▲苏州评弹作为当地特有曲艺形式,其文化命运深深扎根于苏州城。图源/网络


昆曲经苏剧艺人改良后更接地气;苏剧从经典昆曲中汲取营养,成为代表性地方戏剧;评弹从昆、苏戏曲中获取灵感,将说、唱结合得到既经典又新颖的曲艺形式。并在彼此发展过程中因其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成为了市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后来受经济和文化影响,向周边市镇和乡村播迁。这些都得益于苏州与其他城市、市镇之间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苏州城市文化中的这三支仙葩相互滋养,彼此成就,共同书写着苏州这座城市的戏曲历史和如歌往事,

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在城市交会、集散,古老又年轻的苏州城,始终轻歌曼舞。


苏州,弦歌不绝的一座城

▲昆曲经过与苏滩结合,焕发新生,更加贴近生活,广受大众欢迎。图源/网络



参考资料


[1] 周秦著.苏州昆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2] 范亚昆.地道风物 苏州[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

[3]何明昭.浅析苏剧的衰微与发展[J].青年文学家,2021(02):161-162.

[4]周巍.说书亦赖津梁渡:近代苏州评弹在江南市镇的播迁与影响[J].文化艺术研究,2020,13(04):93-102.

[5]李砚.国内戏曲地理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20,33(04):95-101.

[6]张子牧.浅析新时代苏州评弹的传承与发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0(01):84-88.

[7]董酌交.从“苏剧”看“剧种”的“产生”和“消亡”[J].戏剧艺术,2019(06):87-97.

[8]丁国蓉.略论苏剧的遗产价值[J].艺术评鉴,2019(02):130-133.

[9]贾梦雪,张莉,郭明友.浅析苏州园林中的戏曲环境设计[J].浙江园林,2018(02):17-20.

[10]王玲玉. 论苏州弹词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D].江南大学,2017.

[11]黄敏捷.苏剧音乐唱腔的地域特色[J].美与时代(下),2016(09):86-88.

[12]陈艳漪.浅谈苏州苏剧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6(18):66.

[13]徐志强.苏州评弹与苏州方言保护[J].江南论坛,2016(09):27-29.

[14]张天,张馨.自然地理对音乐的影响——以浙江、陕西两省为例[J].艺术教育,2013(04):102-103.

[15]金红.苏州文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调查研究——以昆曲、苏剧等项目为例[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05):52-57.

[16]王金花.明清戏曲作品中的苏白概论[J].绥化学院学报,2010,30(03):80-82.

[17]胡兆量.中国戏曲地理特征[J].经济地理,2000(01):84-87.


- END -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问题请后台联系本文版权归“国家全景地理”及《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国家全景地理”联系。

苏州,弦歌不绝的一座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苏州   苏剧   滩簧   姑苏   评话   弹词   昆山   评弹   昆曲   唱腔   曲调   戏曲   方言   艺术   游戏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