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粤古道上,细数千年的繁华印记

湘粤古道上,细数千年的繁华印记

▲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湘粤古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图源/网络


一千多年前,"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年一款奢侈贡品——荔枝,就是从这条古道,千里加急,驰运送到长安的宫廷。湘粤古道,最早源于秦始皇远征南越的15万雄师硬踩出来的,两千年来,湘粤古道承载着丰富的政治军事、文化传播、商贸往来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连接中原与岭南的交通要道。


路,是踩出来的


湘粤古道上,细数千年的繁华印记

▲从郴州到韶关,湘粤古道是连接中原与岭南的交通要道。图源/网络


秦征服岭南后设郡县直接管辖,《史记索隐》:“秦所通越道。”秦末南越武帝赵佗割据岭南,“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湘粤古道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


西汉时期,南越国与汉朝长期对峙,赵佗在要道的险要位置修筑了不少城堡和关隘。元鼎五年,汉武帝派五路大军进攻南越,从连江直下广州,平灭南越后,南岭南北已无人为障碍,湘粤古道恢复畅通。那时候海上丝绸之路已初成型,把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甚至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地区联系起来,大量海外珍奇异物、地方土产源源不断地经过南岭走廊各通道进入中原。

*南岭是指大庚、骑田、萌者、都庞、越城五岭。

*岭南则指五岭以南的地区。


东汉时期,桂阳郡(今湖南郴州)太守卫飒,花了很大力气改造湘粤古道,“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设邮驿”。当时老百姓都住在深山、溪谷中,只能带着货物走在崎岖的道路上,风餐露宿,非常艰苦,于是卫飒在道上增修亭馆,供往来行人食宿,还建立了邮驿,方便官书传递。熹平年间,太守周憬“开武溪,商船至今称便”,对武水上游河道进行整治,使北来的商船直达郴州乌石矶,通过骡马托运到武江直达广东,水陆两路彻底打通后,挑夫和骡马在湘粤古道上日夜运货穿梭,当地经济和民族融合得到蓬勃的发展。


湘粤古道上,细数千年的繁华印记

▲古道打通后,挑夫和骡马作为主要运力穿梭于其上,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图源/网络


唐朝时期,万国朝拜,数不清的贡品,便从这条古道送往长安。到了清朝,《郴州直隶州乡土志》载“郴地南通交广,北达湖湘,为往来经商拨运之所。道、咸之世,海舶未通,南货运北,北货往南,悉由此经过。故沿河一带,大店栈坊数十家。客货至,为拨夫,为雇骡,为卸船只,络绎不绝,诚南楚一大冲要也。”湘粤古道的繁华盛况空前。


鸦片战争结束后,五口通商开放,海取代广州成为国内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新式火轮运力优势明显,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直达全国各地,《郴州直隶州乡土志》载:“及东南氛靖(指太平天国失败),海运既通,百货遂徙而之他,加以陆运濡迟,夫骡偷损,富商大贾悉视郴道为畏途。”从此湘粤古道风光不再,逐渐回归宁静。


石板路上,来往的是众生,留下的是故事


如今湘粤古道,北起湖南省郴州市郴州裕后街,南至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坪石镇水牛湾。其中湖南段的历史建筑古迹,现已被湖南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漫步古道,穿越千年百年,感受沧海桑田,探寻历史岁月留下的印记。


湘粤古道上,细数千年的繁华印记

▲青石板路上布满小洞,是当年货运业繁华时,往来骡马留下的脚印。图源/网络


走在湘粤古道上,每一块青石板,每一个脚印,恍如穿越时光千年,无数的商旅运货骡马和独轮手推车从这里经过,他们大汗淋漓,脚踩坚硬的青石板,日积月累,终留下深深的印记,从裕后街到宜章县南关街三星桥,青石板路上遍布了数不清的骡印,又称“九十里大道”或“骡马古道”。


往昔繁华之时,不少赶路的途人,会来到裕后街的一口神奇的井边,喝一口水,稍作休息,以解一天的劳累。这口井像大犀牛沉在水底嬉戏,因此叫犀牛井,水清澈见底、冬暖夏凉,甘甜解渴,从古至今当地人喜欢用井水做豆腐、酿酒。


湘粤古道上,细数千年的繁华印记

▲国共合作抗日谈判旧址李家大屋,如今已是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图源/网络


绕过后街来到龙门池村,一座清代建筑的李家大屋坐落在这里,三进两厅两天井,小青瓦,硬山顶,是国共合作抗日谈判旧址,那时英雄齐聚,号召民族团结,共同抵御外敌,各展其能,吹响时代的号角。如今此处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体建筑结构保存得比较好,可供游览参观,回忆抗日故事。


城后,顺着山岭南行,约四里路,看到有泉水从石壁圆孔中流出,在地面汇成一个圆形水潭以前这里的泉水一边暖一边冷,冷处极清绿,暖处白且浊。唐代“茶神”陆羽和李季卿在品评天下水抟时,给它起了个威武的名字叫天下十八泉


湘粤古道上,细数千年的繁华印记

▲湘粤古道的标志性建筑,骡马货运的必经之路万岁桥,如今鲜有行人。图源/网络


远望过去,看到万岁桥。遥想千年前的秦时,艳阳高照,一个个汗流浃背的粗汉子,用人力搬运一块又一块的大石头,堆砌建桥经历悠悠岁月,历朝历代又派人继续修缮,清道光年间,桥变为石拱桥,更加牢固,承重更好,这里是骡马货运必经之路日复日,年复年,形成的骡迹脚印有两三公分深。如今已不见货运,只有稀疏的路人走过,但它仍是湖南最早的桥梁,是湘粤古道的标志性建筑。


大约再走十里路,便是良田镇北有文昌宫戏台,中间有水星楼,再往下走能看见德福楼。作为湘粤古道上的重镇,古时是来往的驿站,粮铺、米铺、盐铺、客舍、货栈、茶馆、酒肆、饭馆等,错落林立,良田人曾经很富裕,家家户户都有商铺。歌谣里流传“郴州的豆腐,宜章的酒,良田的店铺家家有”的繁华景象,如今良田已是重要的商品加工地,各地商户来投资办厂,然后通过湘粤古道外销到各地。在中街路口,还能找到几家卖铁器的摊子,依然传承着古老的工艺。


湘粤古道上,细数千年的繁华印记

▲随着货运行业发展,古道上各种设施逐渐完善,戏台的出现满足了商旅行人的文娱需要。图源/网络


出良田镇,古道在田野间曲折迂回,田间风光鸟语花香,一望无际的金黄与翠绿,让人心旷神怡。来到枧石塘有一口古井,井台宽阔,井口分为两格,靠近泉眼的一格多用来饮用,另一格用来饮马或洗漱。曾经很多途人来此饮水解渴,如今井水多用来浇灌田园。拐入清静的老街,依稀还可以看到昔日商铺、驿站留下的踪迹。


南行至两路司村,路边250多岁的椤木石楠依然挺拔屹立,虽然土坯房多已败落,但青砖房与红砖房还在忆当年,来来往往的骡马、挑夫都曾在此歇脚乘凉。两路司村处出现两条支线,南向是过迎风亭、折岭头,直达宜章;另一条偏向东南方向,古有民谣“四十里两路司口岔平和”,翻山越岭,方能到达平和。


湘粤古道上,细数千年的繁华印记

▲由厚重长条青石垒砌而成,迎风亭是当时来往于古道讨生活之人遮风挡雨,修整之处。图源/网络


向古朴的亭子方向走,会感受到一阵阵山间凉风,就是迎风亭。因为地处风口,所以特别多人在这里驻足。迎风亭是由厚重的长条青石垒砌而成,木石结构,小青瓦盖顶。类似于高速公路上的 " 服务区 "南方气候夏季闷热多雨,冬天阴冷潮湿,沿途这些凉亭途人遮风避雨、予其歇息方便。歌谣传唱:“两里三里一拱桥,五里十里一亭阁”以及“香花井旁凉亭坐,来往骡子老数错”回望那年,很多人为了生计翻山越岭,靠苦力挑担负重,风餐露宿,住不起旅馆,沿途的凉亭就是他们最佳的落脚地。五里、十里就有一座凉亭,他们可能互不相识,却偶遇在同一凉亭下。迎风而息,仰望蓝天白云、明月星河,喝一口茶,干粮充饥,谈论城里的义士能人,感叹生计琐事,然后又继续踏上日夜往复的路。幸有地方官勤政爱民,关怀穷苦百姓,修缮凉亭,改善道路,他们减轻几分辛劳。


湘粤古道上,细数千年的繁华印记

▲穿过折岭头的粤汉铁路今已废弃,但当时有效缓解了靠人力畜力支撑货运的局面。图源/网络


过迎风亭,下腊园里,就是折岭头。“三十折岭高万丈”,此段行走非常艰辛,无平路可走,只能翻越山岭,有些骡马体力不济,便会累倒在此。山崖上钢钎的凿痕历历在目这里以前是粤汉铁路,但现在已经荒废成遗迹百年前,前方巨大的隧道还有蒸汽机车隆隆驶过。


继续南行,沿途见有珍贵的艮岩石刻、蒙岩石刻、野石铺石刻等真迹。书法行云流水,石刻铿锵有力,从古至今就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慕名前来围观鉴赏、临摹。那时的墨客一茶,一只笔,香四溢,舞文弄墨,高谈阔论,谈笑风生,硬是在这条满是粗汗味的道路上辟出了一个书香角,一方透出山河风光的书画小天地。


来到宜章南门口,和南关街连为一体三星桥。数百年来,风风雨雨见证了这里的繁华与发展。明嘉靖四十年山洪暴发,原有的桥被冲毁,给两岸居民带来多不便。当地官员带头捐钱修桥,百姓纷纷支持,当时虽逢雨季,但直到桥拱落成,才有大雨降临,如有天助,合天时地利,因此又叫“三合桥”。那时站在桥上,还能看到琳琅满目的商铺,人流如织,任岁月变迁,历春夏秋冬,看花开花落。


湘粤古道上,细数千年的繁华印记

▲河水在玉溪河处汇入珠江,朝广东流向海洋。图源/网络


三星桥下是玉溪河,河水穿宜章县城而过,货物便转为水路运输玉溪河已属珠江水系,去往广东,走向广阔的海洋。


这一路,坐地抱天,有酒有茶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路、铁路的开通,交通运输工具发生变迁,人们选择更好走、更快捷的新道路湘粤古道没有了繁华喧哗,自然生态休养生息。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古道周边村庄落地生根的村民以农耕和养殖为主,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湘粤古道上,细数千年的繁华印记

▲湘粤古道地势优越,依山傍水,如今已开发出大片良田。图源/网络


湘粤古道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势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山”字箕形,地势相对较平缓周边群山环绕,降雨量充沛,依山傍水,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的土地可作农田,而缓坡上则可开垦梯田起伏多变的山地地形,使地势较高处的河流分叉为多条溪流,为当地居民的生活耕作用水带来便利。


人们常说,藏风聚气之势的山环水抱之地是风水宝地。村落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地处山地阳坡前,吸收充足的阳光照射。三面有山环抱,阻挡冬季西北寒风,夏季南风经过山体,带来降雨,利于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保持水土肥沃。


湘粤古道上,细数千年的繁华印记

▲郴州矿物资源品种繁多,储量丰富,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图源/网络


这里有丰富的矿物资源郴州是全球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截止2017年)发现各类矿产112种,其中钨、铋储量全球分列第一和第二,钼储量全国第一,石墨储量全国第一,白银产量占全国1/3。这里中、高档石材品种繁多、花色齐全,花岗石、大理石储量近40亿立方米。


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适合茶树的生长。其中“生在高山上,长在去雾中”的玲珑茶,索紧细卷曲,头状若环钩匀整,香气高纯持久,汤色杏绿明亮,滋味醇原鲜爽。这里充沛的降雨量使柑橘种植出来色泽鲜艳、酸甜可口。五盖山因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等地理优势,种植出来的红薯香甜酥软、色泽诱人。


湘粤古道上,细数千年的繁华印记

▲东江江水清澈,江鱼肉质鲜美,渔翁撒网作为郴州的标签,享誉全国。图源/网络


东江渔翁撒网是郴州的标签,好水产好鱼!东江江水清澈,是天然的矿泉水。水温常年在8至12摄氏度左右,鱼在冷水环境中生长较缓,富含丰富的氨基酸和蛋白质。鱼在水质优越条件下生长,味道尤其鲜美。特别是东江小鱼仔,加工成各种口味的鱼制品,味道以香辣鲜著称,是当地的一道名产。


临武鸭是中国的八大名鸭之一,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养殖历史,曾是朝廷的贡品,享誉湘南粤北。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以“滋阴降火,美容健身”而著称。“东江的鱼,临武的鸭,大奎上的牛肉顶呱呱。”大奎上牛肉,自清代以来就享誉郴城,以其肉香、味美、回味悠长而闻名。马田豆腐清醇而细腻,洁白柔嫩,或煎或煮,加上小葱、辣椒、麻油等佐料,芳香扑鼻,鲜甜无比。


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赵子龙当年取桂阳郡,驻守期间治军抚民有方,军不扰民,深受老百姓拥戴。百姓用猪肉皮和五花肉放入方园五爪辣椒酱坛子里,用民间传统工艺腌制数月后,赠送给子龙将军下酒送饭。其味道又香又辣,回味悠长,子龙将军不舍独享便赠予主公刘备享用,刘备用后食欲大开,赞口不绝,随即赐名“子龙郡坛子肉”,又于明朝被选为宫廷贡品而名扬天下。


湘粤古道上,细数千年的繁华印记

▲郴州酒历史悠久,且富含多种营养,有滋补强身之效。图源/网络


古时郴州就有为朝廷酿制贡酒的悠久历史,流传至今。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家酿五谷酒属谷香型白酒,由稻谷、小麦、玉米、高粱、小米五谷调和,加上天然山泉水酿制而成。酒温中含热,口味细腻,略带甜,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谷香不绝。倒缸酒属甜型黄酒类,现代科学测定,倒缸酒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种类大达18种以上,含量是啤酒的5倍,除此以外,还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能滋补强身。


古时从中原乘船抵达郴州,然后换陆路通过湘粤古道南下至宜章县,接着继续乘船通过水路进入广东。如今,探寻湘粤古道的商埠文化,建议走骡马古道,从郴州裕后街,徒步南下至宜章,或从宜章北上郴州。


湘粤古道上,细数千年的繁华印记

▲如今的郴州水路纵横,地貌奇特,吸引了大量游客。图源/网络



参考资料

网站:荆州市人民政府网、湖南考古网、新湖南

网页:百度百科、《宜章红色旅游攻略之线路游》、《郴州骡马古道及其民歌民谣》、《徒步湘粤古道,九十里大道的厚重与温润》

微博:湖南考古、湘村发现之旅、湖湘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湘粤古道的历史变迁》,吴艾妮

湘南学院学报,《湘粤古道凉亭文化研究》,张光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湘粤古道的保护与开发研究》,张智、陈卫东

湖南农业大学,《湘粤古道沿线传统聚落空间分析与演变机制研究》,李镇江

农业考古,《南岭山区湘粤古道茶文化遗产资源及其旅游开发初探》谢兴

湘南学院学报,《郴州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瓶颈及对策》,黄卉洁、黄静波


- END -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问题请后台联系本文版权归“国家全景地理”及《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国家全景地理”联系。

湘粤古道上,细数千年的繁华印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三星   宜章   南越   南岭   古道   东江   后街   郴州   骡马   良田   凉亭   湖南   储量   岭南   印记   繁华   游戏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