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为人景仰,但她为什么一直骂了三十年?

提起鲁迅先生,大多数人都很熟悉,随口也能说上一两句他的名句。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居然会有人这样骂他,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他会受到这样的敌视?

鲁迅先生为人景仰,但她为什么一直骂了三十年?

1,鲁迅先生有巨大的影响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同时也是中国翻译文学的开拓者、中国现代思想解放先驱以及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伟大导师。

鲁迅先生为人景仰,但她为什么一直骂了三十年?

鲁迅先生的著作,对当时的民众思想启蒙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即使今日看来,他的文章也的确是针砭时弊,一针见血。如《呐喊》片段: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现状,以及清醒者无奈的心态。

鲁迅先生为人景仰,但她为什么一直骂了三十年?

除了文学上的成就,鲁迅先生也关注青年的成长,不惜“俯首甘为孺子牛”,并收到社会各界广泛的爱戴和尊重。当然,人无完人,想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是不可能的。但是,饱受尊敬的鲁迅先生,却被一个女子痛骂三十年,而且是在他去世之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2,民国才女苏雪林

这个骂鲁迅的女子,也不是一般人,她是民国时期十大才女之一,也名列珞珈三女杰,她就是苏雪林。

鲁迅先生为人景仰,但她为什么一直骂了三十年?

苏雪林先后毕业于安徽省立安庆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受业于胡适门下,她最尊敬胡适,终其一生,她把胡适视作恩师。她一生从事教育,先后在沪江大学、国立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后到台湾师范大学、成功大学任教。她笔耕不辍,被喻为文坛的常青树。

曾经,苏雪林也尊鲁迅为师,为什么会有这样极端的转变?

根据历史记录,梳理事情的始末,结合前因后果,可以推测出两个最有可能的原因:其一,苏雪林为恩师胡适抱不平;其二,苏雪林性格偏激

3,鲁迅对胡适的攻击

首先,可以从翔实的史据中发现真相。虽然鲁迅和胡适是友人,鲁迅也没有放过对胡适的攻击。

1925年8月,鲁迅在《莽原》上发表了文章,写到:

使我较为感到有趣的倒是几个向来称为学者或教授的人们,居然也渐次吞吞吐吐地来说微温话了,什么“政潮”咧,“党”咧,仿佛他们都是上帝一样,超然象外,十分公平似的。谁知道人世上并没有这样一道矮墙,骑着而又两脚踏地,左右稳妥,所以即使吞吞吐吐,也还是将自己的魂灵枭首通衢,挂出了原想竭力隐瞒的丑态。丑态,我说,倒还没有什么丢人,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这才催人呕吐。但终于使我觉得有趣的是蒙着公正的皮的丑态,又自己开出帐来发表了。仿佛世界上还有光明,所以即便费尽心机,结果仍然是一个瞒不住。

这篇文章被公认为是鲁迅开始对胡适公开笔伐。

鲁迅先生为人景仰,但她为什么一直骂了三十年?

在这个时候,苏雪林并没有对鲁迅表示敌意,反而在1928年,她的第一部作品《绿天》出版后,很快赠送给鲁迅,她还以学生自称。所以, 一开始苏雪林对鲁迅先生十分敬重,也把他当作自己的师长。

随后,虽然胡适没有反击,但鲁迅并没有手下留情,而是继续攻击胡适:

1933年,鲁迅第二次痛骂胡适(之前也一直有嘲讽,但还算不上痛骂)。这一次,鲁迅非常直接地点了胡适的名。先是骂胡适乃是为虎作伥却又标榜仁义道德的“帮忙文人”——“嘴里吃得着肉,心里还保持着不忍人之心,又有了仁义道德的名目。不但骗人,还骗了自己,真所谓心安理得,实惠无穷。”后又嘲笑胡适颠倒黑白——“监狱里是不准用外国话和犯人会谈的,但胡适博士一到,就开了特例,因为他能够‘公开检举’,他能够和外国人‘很亲爱的’谈话,他就是‘光明’,所以‘光明’所到,‘黑暗’就‘自消’了。他于是向外国人‘公开检举’了民权保障同盟,‘黑暗’倒在这一面。” 1933年,鲁迅还曾痛骂过“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缘由是胡适在答记者问时说了一句“日本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征服中国,即悬崖勒马,彻底停止侵略中国,反过来征服中国民族的心。”

虽然鲁迅已经多次痛骂胡适,但苏雪林仍然没有攻击鲁迅,并且对于鲁迅的成就,苏雪林非常认可。在她的文章里,对鲁迅也只是中肯的评论,并不乏赞美之词。文章中并没有隐含任何不满的讥讽之语,也可以表明她对鲁迅并没有怨气,至少在这个时期是这样。

1934年,苏雪林曾在《国闻周报》上发表《<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一文,对鲁迅的《阿Q正传》等小说创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鲁迅对胡适的攻击仍然没有停止,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

1936年鲁迅又嘲笑“新月博士常发谬论,都和官僚一鼻孔出气,南方已无人信之。”(16)对这些言论,胡适没有回应。

4,苏月林反鲁迅

鲁迅先生去世后,苏月林开始公开反对鲁迅先生。

从这之后,苏月林突然开始发文破口大骂鲁迅。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导致苏月林的态度发生截然不同的转变?

1936年11月18日,鲁迅去世后,“新月派”女作家苏雪林在写给胡适、蔡元培的信中,骂鲁迅是“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人格卑污又无比的小人”。

或许,鲁迅对胡适的攻击加剧,令苏月林愈加不满,认为都是些无端指责,并且,她认为这些攻击甚至会造成胡适的危险,所以,最后的这些攻击,形成了苏月林发泄怒气的导火索。

苏雪林写道:"他盘踞左翼文坛时候,痛骂'正人君子'不算,连与他毫无恩怨,只因同'正人君子'接近的胡适之先生也遭了大殃。他骂胡先生为'高等华人'、'金元博士'、'伪学者'、'皇权的保卫者',在抗日怒潮正高涨时,他又乘势骂胡先生为'汉奸'、'卖国贼'……血气方刚的青年们,听了鲁迅这种话,胡先生生命岂不是危乎殆哉了吗?"

5,苏雪林对胡适感情深厚

鲁迅不断攻击胡适,让苏雪林愤怒,因为她担心那些攻击会导致恩师遭遇危险,她的愤怒,出于师生情谊。

而苏雪林对胡适的感情怎样呢?以下两个事例是很好的说明。

鲁迅先生为人景仰,但她为什么一直骂了三十年?

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于1981、1982年出版了唐德刚的《胡适杂忆》和《胡适口述自传》。苏雪林已是86岁高龄,她认为书中满纸污蔑,有损胡适清誉,准备去法院起诉唐德刚。在朋友劝说后,她又自己著书立说为胡适辩诬。

苏雪林说过自己一生两次大哭,一次为母亲病逝,一次为胡适猝死。也许在她的心目中,视胡适为自己最看重的亲人。

鲁迅先生为人景仰,但她为什么一直骂了三十年?

6,性格偏激

除了对胡适有很深的感情,苏雪林自身的性格也导致她做出激烈的反击。

苏雪林的性格比较偏激。这一点也可以从她对鲁迅的持续攻击看出,从1936年秋末至1967年,用了30年的时间攻击一个有声望的亡者,不顾忌后果。

1944年,苏雪林由于自己的文学作品无处刊登(因为“向鲁迅挑战”的缘故),转而研究屈原。

当她最尊重的恩师,被另一个师长不断攻击时,或许之前不多的尊敬之情也很快消散,留下的只有愤怒。不满开始还可以化解、淡忘,但怒气不断的积累,苏雪林的忍耐终于到了极限,而且,以她本来就受不得刺激的性格,必定会爆发。

7,结语

苏雪林对胡适深厚的师生情谊,以及她自身偏激的性格,很大可能就是她用半生时间辱骂鲁迅的原因。只是,故人故事,现在难以求证,或许真正的缘由隐藏在历史中。


- END


鲁迅先生为人景仰,但她为什么一直骂了三十年?

—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胡适   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仁义道德   丑态   正人君子   光明   恩师   景仰   偏激   中国   为人   性格   博士   女子   原因   文章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