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奈良》| 投射历史弧光的佳作岂容错过?

3月院线片不行?


不好意思,3月19日院线迎来一炮双响。


《波斯语课》《又见奈良》同日上映,巧也是真巧,前者聚焦二战,后者聚焦战后的遗孤,这安排也真是神来之笔。


要说这部《又见奈良》如此吸睛的缘由,除了那套超豪制作班底,还有两个看点:


其一,导演鹏飞的挑战,将故事地点从边远小镇拉到异国他乡。

其二,吴彦姝老师终于匹配了个好剧本。


《又见奈良》| 投射历史弧光的佳作岂容错过?





01


走心的耿直人设


吴彦姝老师的表演风格,和耿直善良型人设真心是绝配。


但是要看剧本水准,《相爱相亲》这类情感真挚的作品不妨多来点,《没有过不去的年》这样的反面教材就算了吧。


《又见奈良》在我看来其实是部挺值得深思的作品。


一来它聚焦的是战后的日本遗孤,这样一个对于战后日本来说几乎是异类的群体;二来它虽然要表达的主旨细想之下绝不轻松,叙事却饶有趣味并且相对来说比较轻快。


在我看来,整部作品的观感非常奇妙,视角和《你好,之华》异曲同工,而情感脉络和《相爱相亲》同样走心、细腻。


《又见奈良》| 投射历史弧光的佳作岂容错过?


《你好,之华》表面上看是主人公尹川和袁之华之间的故事,实际上已故的袁之南是内在核心,而从观感上来看袁之南无疑是整个故事的“观众”。


《又见奈良》则是给奶奶安排了一段远赴日本的寻亲之旅,奶奶要寻找的养女是日本遗孤,而始终陪伴奶奶寻亲的小泽是遗孤二代。


这样一看两部作品的立意虽然不能类比,视角却有些神似。


而语言不通的奶奶在日常交流中的状态,不仅勾勒出了一个善良耿直略带点憨态的人设,还看着饶有趣味。


《又见奈良》| 投射历史弧光的佳作岂容错过?


举个例子,奶奶和小泽在料理店吃饭,期间偶遇了被小泽尊为老师的退休警察一雄,小泽自然是很礼貌的上前招呼,奶奶就颇有些生愣:“你们认识?”


小泽下意识回了句老师。


不料奶奶会错了意,以为一雄是学校的老师,进而满脸堆笑带着由衷的敬意上前叫了声老师。


这一叫不要紧,小泽顿觉尴尬,一雄一脸茫然地解释自己并非老师,最后不得已,小泽称一雄是教犯罪学的。


这虽然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插曲,只是寥寥几句对话,勾勒出的不仅是姥姥较真且憨态的人设,还直接体现了文化上的差异所产生的代沟。


《又见奈良》| 投射历史弧光的佳作岂容错过?







02



边缘化的遗孤

要说奶奶这寻亲之旅到底有多难?


可真是困难重重,首先奶奶语言不通,然后她根本不知道养女的日本姓名。


不过心地善良的奶奶倒也并不悲观,在她看来,只要念想不改并且坚持寻找,总有和养女重聚的那一天。


想法和心态都很好,但寻找过程却是事与愿违,全部和理想相反。奶奶一行三人先后找到养女曾经的房东兼雇主、朋友询问,结果不外乎都是一句话“她早就离开了”。


虽然奶奶是欲寻而不得见,却也遇到了一些同是日本遗孤的人,废品厂开挖掘机的师傅、山间小庙的聋哑管理员、住在山上的乡间临时工,而这些人的状态和小泽、传闻中的养女都有一个共同点——社会边缘化


《又见奈良》| 投射历史弧光的佳作岂容错过?


就以小泽为例吧,小泽在工厂上班,在酒馆兼职做服务员,日本男友的父母不满小泽的出身,二人被迫分手。尽管小泽总以土生土长的日本人自居,她的现实状态则充斥着归属感的缺失,怎么看都有几分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意味。


说来也巧,缺乏归属感这个问题,一雄身上也有。


一雄的生活状态太苦闷了,在介入寻亲一事之前,他每天只有两件事:喝闷酒、回家后翻信箱。


正值中年的他不幸丧偶,女儿嫁到东京后又几乎没有什么联系。而奶奶寻亲一事对于他而言,就像是突然射入黑暗里的一束光芒一般。


《又见奈良》| 投射历史弧光的佳作岂容错过?


得知此事的第一反应,便是谎称自己见过奶奶的女儿,虽然做法不太好,理由却也很无奈,无非就是藉此打发苦闷的生活。


相比之下小泽帮助奶奶的理由要单纯许多,她只是想看看和她同为遗孤的养女到底经历了些什么,这实际上是一种同理心的驱策。


细细一想,缺乏归属感的人影射特殊群体的辛酸,却没有过度煽情的套路问题,讲真这片剧本挺真诚,从剧情到道理都是如此。


《又见奈良》| 投射历史弧光的佳作岂容错过?






03



遗孤的由来


日本遗孤到底是怎么回事?


要解释遗孤这个群体的由来,还要先说移民问题。


1937年日本政府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移民计划,移民大多是来自日本长野县、琦玉县、山形县等贫困地区的农民。这批移民有个称号:移民团,移民大多从辽宁向黑龙江转移,从军事要地到农村逐步深入。


而这群移民,平时务农,一旦有了战事便会加入战斗,这也就是日本政府的“寓兵于农”策略。


启动移民计划,无非是出于这样两个目的:一来有效缓解日本本土的矛盾和压力,二来有效推进对外领土扩张,让移民帮助促进对东三省的控制。


《又见奈良》| 投射历史弧光的佳作岂容错过?


也许是日本政府出于隐蔽野心的考虑,于1939年将移民团更名为开拓团。而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更为惊人的阴谋:


通过移民,长期把东北地区语言日本化,通过通婚达到人口日本化,通过居住和教育来影响周围的人,达到东北领土的日本化。

算盘人人会打,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日本政府没料到太平洋战争开打后局势对日方大为不利,此后虽然仍按计划招募开拓团,作用却有了变化:青壮男子抽调至前线,老弱妇孺负责完成耕作。


而日本政府为进一步巩固对东北的控制,更是祭出毒计:“青少年义勇军”“大陆新娘”。这里重点讲一下“大陆新娘”,年龄大约是17到25岁,招募是为使她们和单身的开拓民结合,以达到所谓的“优越血统”目的。


而满怀期望来到满洲的大陆新娘们很快就发现,开拓团其实没有所谓相当数量适合结婚的日本移民,因而许多人嫁给了东北当地农民。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随着日军节节败退,那些在东北成了家的开拓民便成了抽调对象。到了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就更惨,全体开拓民被下令撤离。


《又见奈良》| 投射历史弧光的佳作岂容错过?


此时的开拓民大多为剩余的老弱妇孺,日本政府却不能有效组织撤退,更拿不出撤退方案,反而要这些老弱妇孺自谋出路。


这些老弱妇孺只得自行前往收容所,但不幸的是很多人或因饥寒死于路途或是自寻短见,更有大量的孩子被母亲遗弃。


直到1946年9月,移民才遣送完毕。而仍留在国内的遗孤大约有四千多名,这就是日本遗孤的由来。


战争虽已结束多年,遗孤的生存现状却仍是不容乐观,社会地位低下的同时,寻亲和恢复国籍也成了两大难题。


而奶奶的养女,不过是苦难遗孤的一个缩影,《又见奈良》也不过是投射出历史弧光的一碗苦味靓汤,虽不能成为遗孤的出路,却也是弥足珍贵。


《又见奈良》| 投射历史弧光的佳作岂容错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奈良   弧光   目的   遗孤   养女   妇孺   耿直   日本   归属感   战后   佳作   日本政府   由来   移民   奶奶   状态   老师   历史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