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苏作》| 细致考究的传统技艺,是对生活最好的致意



天工开画卷,苏作见匠心。


这句话用来描述苏作的精妙之处,再恰当不过。

《天工苏作》,一部定档7月10日上映的纪录片佳作,以宏观角度让观众领略苏作的匠心所在和独特魅力。


一提到苏作一词,可能更容易令人联想到苏绣,精美绝伦,一幅两面不重样。

没错,苏绣的确非常具有代表性,也刚好是苏作之一。


但其实苏作这一概念所含甚广,苏绣、灯彩、核雕、明式家具、宋锦等等,活脱是生活本生嘛,方方面面都涵盖其中。


如此妙趣横生的佳作,岂能错过?


《天工苏作》| 细致考究的传统技艺,是对生活最好的致意

《天工苏作》上海首映礼





01


匠人,传统技艺的践行者


欲言其技先述其人,其实这些零零总总的技术活,都由一个共同群体默默付出,千百年来为其传承呕心沥血——匠人。


匠人之所以为匠人,并不仅仅靠其自身娴熟的技艺,更重要的是拥有一颗甘于沉寂、默默探索的心。


之所以我说《天工苏作》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作,就因为它并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将匠人的心路和技艺本身结合阐述。


这种感觉就是“讲究+细致”,我不是要舔这部作品,而是要画个重点:


这其实也是苏作本身的特点,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内核,使欣赏它的人陶醉其中,而默默传承的匠人则将其奉为自身的从业哲学。岂不妙哉?


《天工苏作》| 细致考究的传统技艺,是对生活最好的致意


举个例子,其中一位匠人,从事核雕的周建明老师。

周老师日常在外奔波,大多是为了收上好的橄榄核来完成核雕作品。


刻刀精钢打造,果核百年结成,这么个创作模式怎么看都是一场硬核的碰撞吧。

而周老师和其他同行一样,有着一个共同的追求——雕刻核舟。


当我在银幕前看到周老师以娴熟技法雕刻一枚核舟时,倍感震撼,瞬间想到中学时背诵过的《核舟记》,要知道这不仅考验匠人的技艺,更考验耐力和细致的极限。


只见刻刀在周老师手中灵活游走,不一会儿,便将核舟的外貌雕凿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将课文中的核舟搬进了现实一般。


《天工苏作》| 细致考究的传统技艺,是对生活最好的致意


可别以为要说周老师和核雕这门技艺,光是一番技艺精湛的描述就完了,其实他还有过一段心酸经历:


1982年,他去厦门推销核雕作品,一条街大约30家铺子,却落了个无人问津。


如果换做是当代小年轻,估计早已改行了。

然而现已72岁高龄的周老师,不仅扛过了那段无奈的岁月,更是选择回老家收徒。倘若在外奔波,便是只为收购原料,早已不是为了推销作品。


这其实不仅是漫长岁月中的历练,更是匠心的写照:一心探索,传承为重,不图名利。

《天工苏作》| 细致考究的传统技艺,是对生活最好的致意

周建明老师作品




02


细致&考究,苏作之魂

聊完了匠人,再来讲讲细致和考究。


依旧还是拿能工巧匠的硬活来举例,明式家具,可别以为就是做一堂家具的事情,做就完了,十天半个月功夫。


这可绝不只是时间和人力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对细致本身的追求。


传统的明式家具始终秉承精细简洁的工艺理念。

就以本片中介绍的宋卫东老师来说,为了打造一堂考究的明式家具,他不惜花费两年时间来晾晒木材,而且制作过程始终坚持手工打造,而非机械化加工。


原因很简单,这才是明式家具的制作之魂嘛,这一行自古便认为,只有手作才不会辜负木材的灵性。


而制作明式家具的过程,更是被喻为善待美人,其工艺细腻灵巧也是可见一斑。


《天工苏作》| 细致考究的传统技艺,是对生活最好的致意

宋卫东老师作品


从来回更换不同质地的砂纸打磨木料,再到生漆晾干后的又一轮打磨,整套流程大约一个月左右,讲真,这活也是真够磨人心性的。


而其中最为精要的还属连接各部的榫卯,简单来说,无论怎么摔怎么撞,榫卯必须始终如一。


如果说细致是明式家具的工艺之魂,榫卯就是一堂家具的物形之魂。


一堂堂造型大气比例舒适的明式家具,不仅保留明代的选材传统,沿用梨花木、紫檀等名贵木材,所展现的绝不是炫技,而是一份由内而外的大气。


苏作明式家具始终讲究造型线条简单、流畅,而结合做工精细的榫卯,之所以保持其耐用特性,靠的是结构科学。


就如同那套制作流程一样,可谓标准的大气不乏实在,典雅而不浮夸,要知道这其实还暗合苏州这座城市自古以来的生活态度呢。


将生活态度和工艺理念结合传承,真正做到以制作哲学映射生活本身,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厚度吧,一份源自生活,借由历史加持的厚度。


《天工苏作》| 细致考究的传统技艺,是对生活最好的致意

宋卫东老师作品





03


传承与改变,匠人们的思虑

任何一门技艺,最好的生存状态往往是活在当下,但难点也就显而易见:如何在转变中做好传承。


事实上许多苏作技艺,在现代工业高度发达的当下饱受冲击,合理转型就成了当务之急。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此语所言非虚,但要在举步维艰的当下,尽可能找到更多比较合适的后辈传承技艺,就不那么容易了。


这道难题刚好横亘在苏绣大师姚惠芬老师面前,原因很简单,在姚老师看来,后辈对苏绣饱含热情固然是好事,但年轻一辈往往心思过多,要找对传承的人选恐怕不太容易。


《天工苏作》| 细致考究的传统技艺,是对生活最好的致意


姚老师在转变的当下,选择了潜心探索的道路,而不是急于收徒。


道理很简单,对于把苏绣视为整个世界的姚老师来说,苏绣是艺术,而不是纯粹的糊口工具。


也正是因为姚老师的这份沉稳探索,使得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上格外亮眼的《骷髅幻戏图》应运而生。


这幅作品,姚老师用了50多种苏绣针法完成创作,而创作过程对于姚老师来说是一次非常大的冲击。


《天工苏作》| 细致考究的传统技艺,是对生活最好的致意


要知道苏绣展示的从来都是美感十足的景致,而这幅作品却是饱含视觉冲击的存在。


在面对机械化刺绣冲击的今天,纵然姚老师确立了苏绣与素描相结合的创作理念,也仍不免要担忧苏绣的未来。


而这份对于未来的担忧,并不只是苏绣一家独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将困扰整个传统手工业。


希望苏作的未来仍是一片明朗,也希望越来越多的有缘人能够与苏作结缘,毕竟弥足珍贵。


《天工苏作》| 细致考究的传统技艺,是对生活最好的致意

《天工苏作》上海首映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天工   考究   技艺   细致   传统   刻刀   苏绣   匠人   匠心   佳作   木材   家具   老师   工艺   作品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