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列奥略的王朝起源、王朝简介、帝国简介、中国文献

起源

拜占庭之名原起于一座靠海的古希腊移民城市,公元 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此建城,作为罗马帝国的陪都,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位于连接黑海到爱琴海之间的战略水道博斯普鲁斯海峡,扼制海陆商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公元395年1月17日,庞大的罗马帝国饱受各路蛮族侵扰,为便于管辖而将帝国一分为二,东部帝国即以君士坦丁堡为首府,因此东罗马帝国又称为拜占庭帝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经历了包括匈奴和诸多日耳曼部落的反复侵袭之后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拜占庭遂成为唯一的罗马人帝国——实际上他们一直以纯正罗马血统自居。

王朝简介

面对塞尔柱突厥人的进攻,危在旦夕的拜占廷只好向信奉同一个上帝的罗马教皇和西欧各国君主求助。从1095年起,由罗马教皇支持组织的西欧十字军陆续抵达地中海东岸地区。但十字军的到来,不但没有改变拜占廷的危困局面,反而对其生存构成新的威胁,加速了帝国的衰败过程。

1204年,西欧十字军在威尼斯商人的唆使下,竟悍然进攻君士坦丁堡,屠城数日,掠夺财富,消灭了短命的安杰洛斯王朝(1185-1204)。西欧十字军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建立起拉丁帝国(1204年-1261年7月25日),下辖帖撒罗尼迦、雅典、亚细亚和色雷斯四个公国。十字军的行径遭到希腊人的强烈反抗,展开了长达半个世纪反拉丁帝国的顽强斗争,并逐渐形成小亚细亚西北部的尼西亚帝国、黑海南岸的特拉布松帝国和希腊西北的伊庇鲁斯公国三个中心,其中以尼西亚帝国的实力最强。在威尼斯的宿敌热那亚人的帮助下,尼西亚帝国于1261年7月25日夺回君士坦丁堡,建立了巴列奥略王朝(1261年7月25日-1453年5月29日),重新恢复了拜占廷帝国的统治。

复国后的拜占廷疆域大为缩小,国基更为不稳。

1261年7月25日尼西亚皇帝巴列奥略家族的迈克尔在热内亚人的支持下攻占君士坦丁堡,推翻拉丁帝国,恢复了拜占庭帝国,称迈克尔八世(1259~1282在位)。帝国恢复后,领土较前大为缩小,只包括尼西亚、君士坦丁堡及其附近、色雷斯与马其顿部分地区,以及沿海部分岛屿。其他各地仍处于割据状态。1267年迈克尔八世准许热内亚人在君士坦丁堡对岸加拉太地方定居,并和威尼斯人一样享有广泛商业特权。帝国元气始终未能恢复。大封建主的残酷剥削和掠夺,激起人民多次起义,其中1342~1349年的吉洛特起义规模较大。人民起义动摇了帝国的统治。同时新兴的塞尔维亚以及奥斯曼帝国成为拜占庭帝国的主要威胁,边境危殆。土耳其人乘拜占庭军力集中在巴尔干和小亚细亚防守空虚之机,于1326年夺取布鲁撒,1331年占领尼西亚,14世纪前半期全部吞并了小亚细亚。在外敌入侵的威胁下,封建主的内讧愈演愈烈。安德罗尼卡二世(1282~1328在位)与其孙小安德罗尼卡之间进行的长期内战(1321~1328),又称“两安德罗尼卡之战”,使国家遭到极大的破坏。1328年小安德罗尼卡迫使其祖父逊位,继承王位称安德罗尼卡三世(1328~1341在位)。1341年安德罗尼卡三世之子约翰五世(1341~1376,1379~1391在位)冲龄即位。坎塔库尊的约翰(即约翰六世,1347~1354在位)在封建贵族的支持下与约翰五世争夺帝位,内战再度爆发,此事又被称为“两约翰之战”,交战双方均向外敌求援。塞尔维亚乘机占领了马其顿;土耳其人首次进入欧洲,建起立足点,对拜占廷的压力愈来愈大。14世纪中叶以前,奥斯曼人主要是以“圣战”的名义,募集大批穆斯林战士,蚕食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细亚的领土。而后,又开始侵占帝国在东南欧的属地,阻断了拜占廷与巴尔干诸国的联系。1372年,拜占廷被迫向奥斯曼土耳其称臣纳贡,奥斯曼又进而于1389~1393年征服了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拜占庭帝国被压制于君士坦丁堡和巴尔干半岛南端一隅,无力加强国防。

1402年7月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在安哥拉与帖木儿帝国交战,大败被俘。帖木儿钳制了土耳其的力量,使拜占庭得以苟延残喘半个世纪。15世纪中叶,土耳其人又恢复进攻。拜占庭帝国皇帝约翰八世(1425~1448在位)以同意东、西方教会合并为条件,亲赴意大利寻求西欧的援助,但遭到大部分希腊人的反对。1444年11月10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二世(1421-1451年在位)在瓦尔纳战役击败由波兰国王兼匈牙利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及匈牙利将领亚诺什·匈雅提率领的匈牙利和瓦拉几亚联军后,西方各国基本放弃了拯救拜占庭帝国的希望,个别君主派出的小股援军也只是杯水车薪,1453年5月29日,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大军攻陷君士坦丁堡,约翰八世之弟,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1449~1453年5月29日在位)战死,经过千年风雨的拜占廷帝国终于消失在历史的云雾之中。

帝国简介

拜占庭帝国(公元395年1月17日-1453年5月29日)

拜占庭帝国(希腊语:Βυζαντιν? αυτοκρατορ?α 拉丁语: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又被称为东罗马帝国,通常被认为开始自公元395年1月17日罗马帝国东西分裂直至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内它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

尽管拜占庭的文化和语言大多数是希腊的,但拜占庭人将自己视为罗马人,对东罗马的罗马人来说,这并不自相矛盾。他们的语言是希腊语,他们的文化在许多世纪中是希腊文化,但到7世纪为止他们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他们周围的国家(东方的波斯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西方的欧洲国家,北方的俄罗斯)都将他们称为罗马人。假如有人将他们称为“希腊人”,那么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侮辱,因为“希腊人”表示“原始人”。一直到17世纪这个帝国不被称为拜占庭帝国。从17世纪开始,西方的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实际上相当不同的)古代的罗马帝国与中世纪的罗马帝国引入了拜占庭帝国这个称法。这个称呼来源于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腊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中国文献

拂苏国是中国中古史籍中对拜占庭帝国的称谓。古代亦称大秦或海西国。随历史时期之不同,此名有时也指苫国(今叙利亚)等地中海东岸地区。宋、元时代又用以称呼塞尔柱突厥人统治的小亚细亚。

此名在《魏书?高宗纪》、《显祖纪》作“普岚”。《北史?西域传》作“伏卢尼(Fūrūmi)”。玄奘着《大唐西域记》卷十一波剌斯国条所附西方诸国作“拂懔”,道世《法苑珠林》卷三九及所引《梁职贡图》作“拂懔”,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作“拂临”,杜环《经行记》、《隋书》、《旧唐书》等均作“拂?”,各种异译都是伊兰语族的Frwm(粟特语作Frōm)、Purum(安息语作Prom)、Hrōm 或Hrūm(中古波斯语)等的汉字对音。19世纪末在蒙古高原和硕柴达木地区发现的8世纪突厥文毗伽可汗碑中作Purum。学者们多方考定,以上各种叫法,都出自东罗马帝国的名称Rum。

杜环《经行记》和两唐书西域传对拂?国的物产、建筑、民俗等情况有详细记载,但两唐书中的记载据认为有一部分系从唐代长安情况类推而来。在唐代,长安与拂?之间,西突厥汗廷与拂?之间都有频繁的使节和商旅交往,特别是西突厥曾与它联合对抗萨珊朝波斯,争夺丝绸转运贸易的控制权。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当自该地传来。《元史》卷一三四爱薛传有“弗林”、“拂林”,戴良《九灵山房集》卷九有“拂林”,据学者考证,此“拂林”当是Farang 一词的音译,乃阿拉伯、波斯人对欧洲的称谓,亦即《明史》之佛郎机,非北魏、隋唐时期的拂?。

《明史》中有朱元璋会见拜占庭商人的详细记载,即大秦国,称拂菻,但又提到《宋史》说以前这个国家从来没有来朝贡过,怀疑该国不是汉晋说的大秦。

原文如下:元末,其国人捏古伦入市中国,元亡不能归。太祖闻之,以洪武四年八月召见,命赍诏书还谕其王曰:“自有宋失驭,天绝其祀。元兴沙漠,入主中国百有余年,天厌其昏淫,亦用陨绝其命。中原扰乱十有八年,当群雄初起时,朕为淮右布衣,起义救民。荷天之灵,授以文武诸臣,东渡江左,练兵养士,十有四年。西平汉王陈友谅,东缚吴王张士诚,南平闽、粤,戡定巴、蜀,北定幽、燕,奠安方夏,复我中国之旧疆。朕为臣民推戴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于今四年矣。凡四夷诸邦皆遣官告谕,惟尔拂菻隔越西海,未及报知。今遣尔国之民捏古伦赍诏往谕。朕虽未及古先哲王,俾万方怀德,然不可不使天下知朕平定四海之意,故兹诏告。”已而复命使臣普剌等赍敕书、彩币招谕,其国乃遣使入贡。后不复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帝国   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   奥斯曼   亚细亚   塞尔维亚   匈牙利   西欧   约翰   王朝   罗马   突厥   希腊人   罗马帝国   西亚   中国   起源   文献   简介   世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