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军团的组成编制、武器配备和主要战术、中国罗马军团

组成编制

罗马队列其基本单位为支队,每个小队构成一组。将它与希腊方阵混为一谈是种极为普遍的误解。

步兵支队战术的出现,使战斗合理化:1、防止挥舞武器时遭到阻碍。2、为能迅速移动,各支队之间留出容纳一支部队通过的空间。3、可以换下伤亡惨重的部队。4、可以应对敌人的移动。

每横列40人,纵3人。两人之间间隔1.8-2米。横列的各支队之间留出容纳一支部队通过的空间,各支队交错排列。

整个队列通常由三线列组成。共和国时代的三线列组成为:

青年兵组成的第一横列。

壮年兵组成的第二横列。

成年兵组成的第三横列。

由两个百人队(Centuria)组成一个基本战术单位——支队(Maniple),一个百人队实际为60-80人。一个支队通常有120-160人,若为成年兵队,则只包含一个百人队。

三个支队组成一个大队(Cohort),一个大队大约有450-570人。包含大约120-160名轻步兵,120-160名青年兵,120-160名壮年兵,60-80名成年兵,同时含有一队30人的骑兵。马略改革后,每个军团还有一个第一百人队,比普通百人队的建制大一倍,其百人队长的地位也较高。

十个大队组成一个罗马军团(Legion),一般由4500——6000人组成。同时,一个罗马军团配有一个附属军团,也称联合军团。两者的建制类似,但是附属军团的骑兵为600人,且辅助军团随着征召地区的不同也有不同。

两个罗马军团与两个附属军团共同构成了执政官统帅的集团军,由一名执政官指挥。

副执政官则可以指挥一个罗马军团和一个辅助军团。

轻步兵(Velites)

缺乏训练,盔甲简陋,装备标枪、90公分直径左右的盾和近身用短刀,有在头盔外带狼皮头盔(Galea)的习惯。

青年兵(Hastatii)

缺乏战斗经验,组成军团的第一横列。装备两支标枪(前期为一支轻标枪Pila,一支重标枪Pilum;公元2世纪后就只携带一种)、一支宽刃短剑(Gladius)和一个卵形盾牌(Scutum)。

壮年兵(Principes)

年龄在三十岁左右,为军队的核心,组成军团的第二横列。武器与青年兵同,盔甲由于年龄与财产也许更好。

成年兵(Triarii)

年龄最大,经验最丰富。通常构成军队的后备队。组成军团的第三横列。以传统希腊重步兵姿态上阵,装备长矛与长盾。

骑兵(Cavalry)

在装备都要靠自己准备的义务兵时代,只有最富有的人才能负担起马匹,这意味这他们数量稀少,通常只用来侦查与传令。装备骑枪与小圆盾。

武器配备

战剑

近距离武器。长50~75厘米的双刃剑。铁制,重约一千克。剑头尖利,适合穿刺。剑柄用木,骨,象牙等制成。握把处的切削与手指的形状吻合。

盾牌

传为借鉴凯尔特人盾牌,起初为卵形,后来逐渐变成长方形,厚度也逐渐变薄,盾牌宽80厘米,长120厘米,用三张0.2厘米厚的木板重叠拼合,覆盖上皮革,再蒙上布。并用L形的金属配件提高强度。骑用圆盾轻装步兵用。

狼皮帽

狼皮头盔,戴在轻装步兵头盔外面。

锁子甲

一般军团兵的锁子甲是在皮革底料上缝上串接起来的铁环而成。重约9千克。上臂部分用皮革防护(覆肩甲分直条的希腊风格与鱼鳞状的凯尔特风格)。

标枪

远距离武器,近战也可用作短矛使用。前端为四点五英尺的金属长杆,附有一个铁枪尖。后端为四点五英尺的木制长杆,上面绕有一根绳索,在投射的瞬间拉动绳索,使标枪旋转前进,可刺破盾牌或盔甲,扎上标枪的主要起到打乱敌军阵型和削弱敌人的作用。为了使飞出去的标枪不会被扔回,用过前端使用软金属(凯撒时代),以及连接部分使用木钉固定,投中时木钉会飞散开来使枪头脱落(马略时代)等办法。到了帝国时代,为使重标枪增加贯穿力而增加重量,一般使用铅制物,禁卫军用的是青铜制的。

鳞甲

比锁子甲防护较差,易于损坏,而且柔软性差,所以并没有普及。但由于谁都能制造,且易于维修,所以价格低廉。而之所以百人队长会穿很可能是因为他在鳞甲里还穿着锁子甲。

胫甲

青铜制,保护小腿,只有百夫长装备(另,又一个辨认百夫长的办法:只有百夫长的冠羽是横向的。)。

主要战术

共和国前期

总体来说采用“拖”与“耗”字诀。 由青年兵组成的第一横列首先推进,将标枪掷出。同时,军团开始疏散。往往在标枪掷出之后完成疏散,第一横队的士兵开始冲锋,前两列士兵与敌人用短剑进行格斗。后面6-7列士兵投掷标枪。数分钟后,由壮年兵组成的第二横列替换,第一横列后撤休息。轻步兵负责掩护军团的两翼与背后,同时还要找回可使用的标枪,补充给撤回的第一横列。一场战役通常进行数轮替换。后备兵为军团的后备队,一般在战斗不需要他们时单膝跪着休息。只有在战局僵持不下与军团撤退时才用得上这些老兵,所以古罗马谚语:“投入后备兵!”即意味着到了紧急关头。马略改革后,罗马军团中不再有不同横列兵种的区分,但仍使用这种交替轮换进行作战的方式。

另外,三线列的战术给与罗马军团极大的灵活性。欧洲古代会战过程中,比较典型的是古希腊密集方阵,这种方阵的胜利往往依靠士气,前排战士的战斗技巧,是否团结一致等等综合因素,一旦战斗开始,指挥官将无法左右局势,哪怕有胜利的机会,或者阵线被突破,都无法及时收到消息,也无法在合适的地点投入兵力。而罗马军团的三线列战术克服了这个问题,当前两排的士兵正在战斗,指挥官可以将第三排的士兵迅速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甚至可以用第三排机动去包围敌人。

在扎马之战中,汉尼拔试图用自己隐藏在战线后的士兵包围西庇阿的军队,而西庇阿及时发现,命令第三线列士兵同时展开,使汉尼拔的意图失败。等待罗马盟友努米底亚骑兵赶到,汉尼拔战败,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

马略改革

随着罗马共和国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领土的扩增,以往的市民兵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广阔领土的包围需求,市民兵虽然士气高昂,但不能脱离市民生活很久,需要及时解散返回家乡。另外,缺少职业军队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在与昔日盟友努米底亚的战争中,军队屡次受挫,更为严重的是,生活在极北地区的日耳曼蛮族辛布里人入侵到意大利本土,罗马军团大败于诺里亚(Noreia)战役。

为了挽救罗马军团的颓势,盖乌斯·马略领导罗马军团的改革,取消了市民兵制度,改为募兵制,不单吸收了大量因奴隶增加而失业的公民,也让军队素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改变,史称“马略改革”。

具体措施包括:

1.延长服役年限,明确军饷报酬

在早期,罗马军队的服役期非常短,有时只有数月甚至数日。随着战争规模的升级以及罗马征服地区的扩大,服役期变得越来越长,但一直没有统一标准。马略规定,士兵一旦入伍,必须服役满16年。这实际上就是将罗马军队明确为一支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的部队。服役期间,由国家统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士兵退伍后,还能在被征服地区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这样做,使得士兵们在服役期间和退役后的衣食都有了着落,确保了士兵们的忠诚,也同时将之前悬而未决的平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和服兵役结合在了一起。

2.改革军团组成,统一武器装备

之前的军团步兵被按照年龄和作战经验分成三个级别:青年兵(Hastati)、壮年兵(Principes)和后备兵(Triarii)。这三个兵种装备略有区别,被排成前后三排,军团的战术也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三线完成的。

新的军团由原先的4500人增至6000人,战斗队则形变得更加多样,作战的灵活性和指挥效能得到加强,同时,还增加工兵和机械装备。而其他辅助角色,例如弓箭手、抛石手、骑兵等,都由的罗马在各地的,不具有罗马公民权的同盟者提供,称为辅助部队(拉丁语:Auxilia)。

实行募兵制后,由于武器装备由国家统一配给,规格、样式统一,因而便于军队补给。再加上服役时间的延长,军队能够进行长期的正规训练,十分有利于战斗力的提高。这支经过马略严格训练和改造的军队帮助马略在战场上连连获胜。前105年,朱古达被马略的副将苏拉活捉,朱古达战争以罗马的胜利告终。之后,马略又转战高卢,痛击两股日耳曼力量:辛布里人(Cimbri)和条顿人(Teutons)。

共和国后期与帝政时期

马略的改革主要是军事上的,但是这些措施对罗马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改革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军队战斗力,但同时也使军队性质逐渐发生变化,为日后的军阀出现以及军事独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权力在统帅们之间辗转,罗马共和国历经了苏拉独裁,前三头同盟,恺撒和庞培的内战,后三头同盟以及屋大维和马克·安东尼的内战。期间,军队完全效忠的是统帅个人而非他们军旗上所写的“元老院与罗马人民”,军队完全成了统帅争夺权力的工具。

军队的私有化以及罗马领土的急速增加使得帝制成为必然。凯撒时代,著名的第十军团就完全效忠于凯撒个人。这时期的罗马军团依旧以重步兵为主力,骑兵和轻步兵几乎都来源于当地的盟友。

后三巨头之后,奥古斯都屋大维将军团总数定为28个,每个军团都配有一定数量的辅助军队。辅助军队的组成成员是行省民,在辅助军服役20年后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这对于只配备重步兵的罗马军团而言,起到极大的补助作用,而当地行省民对于参加辅助军队的热情也比较高涨。

随着三世纪危机到来,罗马帝国内乱不断,加上经济与人口的衰退,军团严重缺编,罗马军队已经无力应对漫长的国防线。此时罗马皇帝开始收编大量蛮族进入军队服役。罗马军队引以为豪的纪律与战术因为蛮族人的大量加入而丧失,加上生产力水平的增加,蛮族人武器装备与罗马军团的差距大大下降,罗马帝国也没有出现像苏拉、凯撒一样的天才指挥官,罗马军团实力极大的下滑。

此外,哈德良皇帝精心设计的帝国防线在帝国末期也已经崩溃,罗马军团几乎再也没有主动出击,惩罚骚扰国境的日耳曼蛮族。此时罗马的御敌政策由“拒敌千里之外”改为以自己国土为战略缓冲,发现敌人后,出动军团切断其撤退路线。这一战略就要求军团的机动性的提高,骑兵的作用日益明显,到了阿德里安堡战役后,哥特骑兵大败罗马步兵,欧洲战术基本进入中世纪骑兵时代,罗马重步兵的辉煌到此结束。

罗马军团的若干亮点

随着三世纪危机到来,罗马帝国内乱不断,加上经济与人口的衰退,军团严重缺编,罗马军队已经无力应对漫长的国防线。此时罗马皇帝开始收编大量蛮族进入军队服役。罗马军队引以为豪的纪律与战术因为蛮族人的大量加入而丧失,加上生产力水平的增加,蛮族人武器装备与罗马军团的差距大大下降,罗马帝国也没有出现像苏拉、凯撒一样的天才指挥官,罗马军团实力极大的下滑。

此外,哈德良皇帝精心设计的帝国防线在帝国末期也已经崩溃,罗马军团几乎再也没有主动出击,惩罚骚扰国境的日耳曼蛮族。此时罗马的御敌政策由“拒敌千里之外”改为以自己国土为战略缓冲,发现敌人后,出动军团切断其撤退路线。这一战略就要求军团的机动性的提高,骑兵的作用日益明显,到了阿德里安堡战役后,哥特骑兵大败罗马步兵,欧洲战术基本进入中世纪骑兵时代,罗马重步兵的辉煌到此结束。

罗马军团的若干亮点

随着三世纪危机到来,罗马帝国内乱不断,加上经济与人口的衰退,军团严重缺编,罗马军队已经无力应对漫长的国防线。此时罗马皇帝开始收编大量蛮族进入军队服役。罗马军队引以为豪的纪律与战术因为蛮族人的大量加入而丧失,加上生产力水平的增加,蛮族人武器装备与罗马军团的差距大大下降,罗马帝国也没有出现像苏拉、凯撒一样的天才指挥官,罗马军团实力极大的下滑。

此外,哈德良皇帝精心设计的帝国防线在帝国末期也已经崩溃,罗马军团几乎再也没有主动出击,惩罚骚扰国境的日耳曼蛮族。此时罗马的御敌政策由“拒敌千里之外”改为以自己国土为战略缓冲,发现敌人后,出动军团切断其撤退路线。这一战略就要求军团的机动性的提高,骑兵的作用日益明显,到了阿德里安堡战役后,哥特骑兵大败罗马步兵,欧洲战术基本进入中世纪骑兵时代,罗马重步兵的辉煌到此结束。

罗马军团的若干亮点

罗马军团除了上述所说的三线列战术是相对于古代军队的进步外,其每时每刻安营扎寨的能力更是如此。古代军队往往将每晚进行劳作驻营看作负担,而罗马军团则看作每天应尽的义务,在凯撒的《高卢战记》中可以清晰的看到罗马人驻营的能力。营地往往建设在易于防守,同时水源充足的地方。这虽然使得罗马军团每天在前进时只能走很少的时间,但稳步的推进战略以及道路的兴建,使罗马军团战无不胜。此外,有营地在后方,军团在作战时往往没有后顾之忧,即使失败也有投身之所。

罗马士兵和平时代服役过程中不会闲来无事,他们往往会参与维修道路、兴建殖民城市等,如法国城市里昂,现代德国城市科隆在古代都出自罗马军团之手,而兴建城市多会是这些士兵退役后的新家。

罗马军团并不喜好骑兵和轻步兵,这让他们在坎尼会战中尝到苦头,然而这并没有改变罗马依靠重步兵的传统,但罗马的指挥官们已经认识到了骑兵的重要性,在此后罗马与敌国的交战中,罗马军团总是会有盟友骑兵的援助,而这源于罗马在共和国时期有效灵活的政策。如在非洲的西庇阿,有努米底亚骑兵的帮助;在与马其顿的战争中,帕加马的骑兵起到了主要作用;后来凯撒与庞培的内战中,凯撒雇佣的凯尔特人骑兵和日耳曼骑兵也展示了他们的风采。

中国罗马军团

一些资料,称甘肃省永昌县骊靬古城有罗马人的后裔和古罗马的遗迹,于是有了这部古罗马人失落在中国的电影。实际上,经过几十年来学者们多学科谨慎研究,"罗马军团被安置在河西走廊"这一假说已经被证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罗马   日耳曼   凯撒   军团   战术   标枪   罗马帝国   帝国   共和国   步兵   支队   骑兵   中国   士兵   配备   军队   武器   装备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